近期一项研究表明,在研究了高校里的AI研究者对计算资源的获取便利程度,以及成本之后,发现大学在AI领域的研究面临严峻的算力难题。大学里的科研人员因人工智能(AI)研究中计算资源有限而感到深深的挫败,尤其是在开发大型语言模型(LLMs)方面。该研究指出,学术界往往难以获得先进的计算系统,这严重影响了AI研究的推进。相比之下,大型科技公司预算充足,能够购入成千上万的GPU,而大学则经常在获取训练AI模型必需但昂贵的图形处理器(GPU)方面面临困难。
布朗大学的Khandelwal是该研究的合著者,他提到,科技巨头可能拥有广泛的GPU资源,但学术界却往往只能勉强拥有几台设备,这导致了产业界与学术界能力之间的巨大差距。Khandelwal团队对来自35个机构的50名科学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66%的受访者对可用的计算资源满意度评分为3分或以下(满分5分),他们提到GPU使用延迟长,并指出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例如在中东地区。
有限的资源使得许多人难以进行昂贵的LLM预训练。合著者 Ellie Pavlick 强调了一个竞争性的学术环境对长期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并将其与行业研究中的商业压力进行了对比。尽管资源有限,研究人员仍探索出了一些可以利用少量GPU(1到8台)预训练LLM的方法。这些高效但耗时的方法尽管过程缓慢,却使学术界在有限资源下成功完成了模型训练。德国萨尔大学的Lee对这一方法表示认可,他指出,即使是小型公司也面临类似的资源获取挑战。
该研究凸显了应对资源不平等的重要性,以推动学术界的AI研究和进步。研究人员呼吁,为了实现技术领域的长期增长,必须加强学术研究环境,而不仅仅依赖行业的力量。
(全文见12月1日《东方报》第11版)
2024年10月30日,由犹他州州长办公室牵头的“犹他州AI发展高峰论坛”在盐湖城社区大学位于桑迪的米勒校区热烈进行。本次论坛旨在讨论如何结合AI给犹他州带来的就业和教育的机会而制定前瞻性的政策和法规,使犹他州在AI时代处于领先地位,为繁荣本州及美国的经济发力。本次论坛由犹他州商务厅代厅长Margaret Busse主持。
论坛首先由高教和劳动力小组讨论在AI领域如何合作与创新,包括对企业员工的人工智能知识进行培训,消除员工对AI的恐惧心理,稳定员工队伍。同时论坛透露未来两年犹他州的Wasatch Front将要从该州的广大农村地区招录1200名与人工智能有关的科技人员进行数据分析等工作。AI从娃娃抓起,为了给与孩子们人工智能知识的教育和熏陶,犹他州将对学校老师和家长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接着州长 Spencer J. Cox作论坛主旨发言,他恳请犹他州的私营企业部门的创新人员和州议会的立法人员进行深度合作,就AI时代可能出现的伦理和科技问题进行相互交流,制定有效的制度和法律规范并颁布设施,以促进犹他各行业在未来的发展。所有参会人员分成了教育、医疗和劳动力市场三个小组进行了分组讨论。教育小组最为关注的是如何在法律层面让孩子们平等地接受到人工智能知识的教育,并利用AI引导所有的孩子走向未来他们的成功。目前Jordan学区的AI教育已开展得如火如荼,大家希望以Jordan学区的AI教育作为榜样在全州推行。医疗小组讨论的焦点是,在引进了AI技术的医疗过程中如何确保病人的隐私不被泄露,以及如何保护医护人员自己的权益不被侵害。在建立起法律和制度的规范下,应用AI技术进行健康服务和养老服务的投资将会是不错的选择。劳动力市场小组的话题核心是如何确保企业的个人和团队明白AI在现在和未来对于自己和团队的影响,以及自己和团队如何更好地在未来的职场胜出。这些声音将会在2025年春季的州议会立法过程中被进一步讨论并制定成法律或政策,以确保各行业在人工智能时代的顺利发展和快速发展。
论坛的另一议题邀请了教育、金融、医药和能源行业的四位精英,就AI与他们各自行业的联系以及他们各自对于自己在AI时代的行业定位与观众进行了现身说法的分享。
本次论坛可谓是犹他州关于AI的全民热身运动,将对犹他的教育、医疗和工商业产生深远影响。州商务厅人工智能政策办公室、州高等教育事务处、州创新基金委员会、犹他硅坡和妇女科技委员会大力协助了此次活动。
(全文见11月16日《东方报》第11版)
1978年是中國近代史重大轉折的一年,其間發生了無數劃時代的事件。中國科學院建立起中國的第一個研究生院就是其中一例。那年九月,科學院從全國各地多年來被禁錮埋沒的人才中以考擇優,招收了千餘名研究生,集中培養。這些研究生的年齡從不滿二十到四十有餘;學歷從初中肄業到大學畢業又工作多年;差距之大頗為罕見。唯一相同的是,他們在多年的政治混亂中一直保持求真理做學問的願望和努力,孜孜不倦刻苦鑽研,才能逢時應運在大劫之後脫穎而出。
為了追趕世界研究前沿,科學院不僅集中了國內的名家在研究生院授課,還聘請外籍專家,如李政道、丁肇中、李遠哲、沃森(James Watson)等諾獎得主來院指導。世界級的大師們走進了緊閉的鐵門,改革開放的清風帶來了科學的春天。特別幸運的是,在一位外語老師的倡議和幫助下,這群研究生又闖出了自主出國留學的道路!自此以來,數以千萬計的中國留學生憑著個人意願自主出國,徹底打破了封關閉鎖的舊時代。
40年後,中科院研究生院的首屆同學們分別在北京和美國舊金山舉行了紀念活動。李大衛同學首先主持出版了一本《紀念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四十週年紀念文集》。在舊金山的聚會上,物理所楊曉青同學提議,由陸文禾同學負責,把出版紀念文集的工作繼續下去。此後一年多來,經過許多人的共同努力,這套紀念文集終於在2020年定稿付梓,正式出版。
這套文集共有134篇文章,一千一百多頁,分為《78憶78》和《78留痕》兩冊。卷一以首屆研究生們圍繞著研究生院的活動為主線。從同學們考試入學,在院內讀書做研究以及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交往,直到大家最後離開研究所--或者是出國深造,或者是畢業報國。這些經歷,既是珍貴的個人回憶,也是真實的社會寫照,是不可多得的歷史旁證。卷二則包括了校友們的各種經歷,人生感悟,涉及面很廣。
文集作者包括84位78級研究生,以及 Mary Van de Water,Lyndall Nairn 和孫景才三位老師。他們絕大多數是理工科專業,不但入校前各人的經歷迥異,離校後更是八仙過海。他們目前分佈在世界各地,思維觀念差異多元,卻都為文集供稿,使其內容豐富多彩,彰顯了中科學研究生院首屆校友特別崇尚的科學民主精神和深厚的校友情誼。
(2024年8月 於木棉高地)
附录两则(原文见 简体中文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纪念文集2020》:《编者的话》和 李又宁的《序 --1978年的科学春》。
(全文见9月1日《东方报》第9版)
大師走了。我心中萬分悲痛。
李政道教授,不僅在我求智的道路上是一盞永不熄滅的明燈,而且在人生的關鍵時刻指引我改變了命運的道路。
我在高中時第一次聽到李教授的名字。他和楊振寧一起成為首次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物理課老師告訴我們,當大部分物理學家認為,對一切物理規律“左”和“右”是一樣的時候,李政道和楊振寧經過認真研究,發現“左”和“右”在有些物理規律中是不一樣的。雖然我當時根本不懂其物理實質,但是內心卻被他們不屑於人雲亦雲,執意追求真理的精神所感動。我默默對自己說:我也要成為這樣的人。
上大學時,我在原子核理論課上學到了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稱不守恆。下面是我1962年課堂筆記的照片,李政道、楊振寧和吳健雄的名字赫然在列。在學習中,我從粒子物理的層面更深刻地理解了他們的發現。
在現實生活中,我也貫徹了不隨波逐流只認真理的科學家準則。在中國舉國建立毛澤東的無限權威時,我以書面的方式發出了“中共有沒有個人崇拜?”的天問。“三面紅旗”狂潮席捲全國時,我所在的大學第一書記試圖建立一個包括鄰近村莊的超大人民公社。全校師生員工都敲鑼打鼓慶祝,我卻當眾指出“我不同意,因為這是所有製的倒退”。不久,這個超大怪物不了了之,我卻因此背上了“劉平宇敢反黨”的罪名。文革中我也就“理所當然”地成了反革命分子。我拒絕認罪的態度被所在研究所的工宣隊革委會和革命群眾“一致通過”上報陝西省成了死刑犯名單上的一員。在關押期間,我由於真理在手毫無恐懼,不僅自學了很難的流體動力學,而且苦中取樂,把政治上不同人對“左”和“右”的不同解釋,戲稱為李楊的宇稱不守恆的另一個表現。
1978年,科學的春風吹遍祖國大地。經過難以想像的曲折,我進入中科院研究生院,成為首屆研究生的一員。第二年,一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傳來:李政道教授要親自跟我們講課!對於學習物理的人,“李政道”是一個無比響亮的名字!能親自聆聽他的授課是多麼崇高的榮譽啊!
上圖是當時研究所發給我的聽李政道教授講課的聽證證。這是一張極為普通的小紙片,大多數聽眾用完就丟了。可是對我來說這張紙片太重要太珍貴了。我不僅認真聽了課,而且把這張小小的聽證證保留了四十五年!李先生不僅給我們講課,而且在午餐時請我們同桌進食與我們交談。有一天我有幸與李先生同桌午餐,李先生問我有什麼問題,我當時對我的英語口語能力很不自信,於是請李先生測試一下。李先生開始用簡單的英語和我交談了一會兒,不僅糾正我的錯誤,而且鼓勵我要有信心,要經常練。李先生親切近人的作風讓我極為深刻的印象。
講課期間李先生還跟我們大家照了像。下面是照片的部分截圖。圖中李先生在前排左,我的導師何祚庥教授在前排右,我在何教授身後。
在一場由李先生主持的preCUSPEA2的考試中,我有幸進入前十名。研究所辦公室通知我,李先生安排我去美國猶他大學,並問我有什麼意見?試想一個當年的死刑犯,能以中國最優秀的物理研究生的身份出國留學,這種改變是何等的不可思議!我還會有什麼意見呢?
科學院以一切可能的方法幫助我們這些人辦理出國手續。可是事情到了我這裡又卡殼了。出國手續的第一步是辦護照。辦護照必須要有個人檔案通過政審。我是從陝西省報考研究生的。原單位扣住我的檔案不發,沒有檔案就不能政審,就不能辦護照,就不能出國!事情如此嚴重,我又一次陷入絕境。
這時,李政道教授的老師,時任研究生院院長的嚴濟慈先生出面了。他說:“沒有檔案,就不用政審了,直接給他辦護照出國吧。”了解當時中國情況的人都知道,“出國不政審”,這在當時的中國是任何領導都不敢拍板的事情。嚴院長為了保護人才,把自己的個人前途都豁出去了。嚴院長和李先生都是我今生今世要永遠感謝的大恩人。
到了猶他大學所在的美國鹽湖城,我立刻被它美麗的幽靜的環境所吸引。經過短暫的休息,我參加了物理系博士生資格(qualify)考試。滿分是200,我考了197分,把第二名拋得遠遠的,創了歷史最高紀錄。我很高興,在心裡對嚴院長和李先生說:我沒有給你們丟臉。
李先生學識淵博待人真誠,是我心中永遠的老師。李先生退休後,住在舊金山一棟普通的公寓大樓。下面是他退休住處的休閒照。
再見了,我的永遠的老師。
作者劉平宇,浙江人。1978年考上中科院研究生院。1979年成為李政道教授創立的CASPEA留學生。1984年以醫學物理領域裡的開創性研究獲博士學位。歷任航空公司工程專家,醫學院副教授,安全系統公司資深科學家等職。
(全文见9月1日《东方报》第11版)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于2024年8月4日去世。李先生学识精湛渊博,做人高风亮节,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1978年,中国科学院招收了改革开放之初的第一批研究生。李先生亲自来到中国为我们授课,带给我们现代科技最新进展,开启一代学子科研留学之风。可以说,李先生是我院78级所有900多位同学“现代科技”的启蒙老师!
当年我有幸聆听了李先生的授课,还曾经在网络上发表了纪念文章。在这里,我重发有关那次讲课的文章,以缅怀悼念这位令人尊敬的前辈大师。文章中包括了三张李政道与当年听课同学们的合影。在微信同学群的帮助下,我列出了部分听课同学的名单,在此向群友们致谢。(注:因年代久远,众口纷纭,名单有质疑处,加注了问号。)
李政道到中科院讲课的老照片
1979年4月,李政道到中科院讲了两个多月的课。开设了“统计力学”与“场论简引和粒子物理”两门课程,给我们带来了科技前沿的最新理论,也展现了世界级科学家的大师风采。
李政道五十开外,温文尔雅,风度翩翩。每天连续上三个多小时的课。即便是星期六、星期天和五一假期都没有休息。课后,周围围满了不断提问的学生。每天中午,还要轮流请理论物理所、物理所、高能所等的研究生们共进午餐。听课的人除了几个与物理有关的研究生之外,还有所里的各级研究人员。连何祚庥、朱洪元等指导教师们,也在台下静静地听,认真地作笔记。还有来自全国各地、各大学物理系教师中选出的代表,总共1000多人,将北京科学院大礼堂,挤得满满的。
我记忆中李政道的形象,总是半侧身子,站在讲台的一边,椭圆形的脸微微上扬,略显一点傲慢和自负的味道。谈到近十几年来物理学的发展,他两眼炯炯发光:“我认为物理学在今后十年内,将会有重大突破。学习理论物理,重要的是物理概念,而不是数学。科学中最重要的东西都是简单的,复杂的东西都是枝节问题。”在他看来,最重要的物理定律都是“结构简单”而“应用广泛”的。他又谈到他当时正在研究的“孤粒子”问题。我和大多数的学生一样,听得一愣一愣的,似懂非懂。但两个月下来,总的来说,仍然觉得受益匪浅,学到不少东西。
李政道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叫李根道。长得与李政道挺像,是科学院某研究所搞数学的。经常来理论物理所辅导我们,讲的是有关微分几何、流形、拓补等问题。李根道在国内一直默默无闻。我觉得他看起来似乎一付郁郁不得志的模样。
李政道的这次讲课,也向国内科学院及各大专院校,吹来了出国留学的第一股春风。研究生中年轻一些的,都跃跃欲试,蠢蠢欲动。特别是学物理的,更是如此。很多人都回过头去啃“四大力学”这些基础课。当时的我觉得自己已经33岁,年龄偏大,家里还有3个孩子,所以对出国不是很热衷。但是,我所在的理论物理研究所的导师们,却是正在积极地筹划送研究生出国留学之事。理论所的研究生主要有两个小组,量子场论组,和我所在的广义相对论引力组,我的指导教师是董明德、郭汉英,他们和何祚庥都鼓励我出国,几个月之后,我得到一个很好的机会,便真的走上了这条路。此是后话暂不表。
李政道讲完课就从学生中挑选了5个人去哥伦比亚大学读研究生。不久便有好消息传回来。这五个学生秋季进校时参加了哥伦比亚物理系的研究生考试,全部在前十名之内。有一个人在那儿考英语得了100分。有一个人则是电动力学考试100分。这几个身经百战“考”出来的中国学生,在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打响了第一炮,既振奋了国内下决心出去的学子们,也坚定了李政道做一个大规模的,输送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学习计划的决心。从这年开始,李政道正式启动了CASPEA考试招生计划。
下面是李政道79年讲课后与听课学生们的合影。人数众多,所以有3张。第一张照片(A)里最右边的女生(A12)为本文作者。
作者簡介:張天蓉,女,物理學家,科普作家,四川成都人。1978年中科院研究生院首屆研究生。1985年美國德州奧斯汀大學理論物理學博士。研究主題包括相對論、黑洞輻射、費曼路徑積分、雷射、EDA積體電路軟體等。發表專業論文30餘篇。出版過英文書1本,中文小說4本,科普著作20餘本。其中代表作品有《永恆的誘惑:宇宙之謎》,被評為“2018年全國優秀科普作品”;《量子迷霧:都是波函數惹的禍!》,榮獲第五屆“PSI--新語絲”網路科普獎一等獎(2018年)。
(全文请见8月16日《东方报》第11版)
2024年巴黎奥运会已落幕,赛场上的激烈竞争和各种科技的应用让人眼花缭乱。本文盘点了科技在当代体育竞争,尤其是在奥运会中的应用,这些技术不仅帮助运动员提升了成绩,也让裁判更加公正,同时为观众带来了更佳的观赛体验。
奥运AI议程与奥运
2024年4月,国际奥委会(IOC)推出了奥运AI议程,标志着奥运会进入了人工智能(AI)的新时代。该议程得到了阿里巴巴、德勤、英特尔和OMEGA等全球合作伙伴的支持。AI技术被应用于多个领域,旨在提高奥运会的各个方面,例如通过复杂的能源管理系统实现可持续性,防止网络虐待,以及制作多种格式和语言的亮点视频。
运动员安全保障
运动员始终是奥运会的核心。为保护运动员的安全,IOC推出了一项AI监控系统,用于监控数十万个社交媒体账户,标记辱骂性信息并进行干预。此外,IOC还与英特尔合作推出了一项新的聊天服务,帮助运动员解答社交媒体指南、反兴奋剂规则等常见问题。
数字孪生技术提高规划效率
在巴黎2024年奥运会的幕后,数字孪生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这项技术允许IOC远程规划场馆的电力分配、摄像头布置等,极大提高了规划效率,减少了现场勘察的频率,节省了大量人力和物力。
科技助力运动员表现
科技在运动员表现提升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运动员受益于多种高科技工具,这些工具帮助他们在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例如,AI支持的穿戴设备和生物力学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运动员的身体状态,提供个性化的训练反馈。田径运动员通过AI系统分析跑步姿势,游泳运动员利用AI优化划水效率,体操运动员通过AI调整动作,所有这些都帮助运动员在赛场上发挥出最佳水平。
智能鞋垫的应用也在田径项目中表现出色。这些鞋垫内置传感器,可以精确测量脚步压力分布,并通过手机应用提供即时反馈,帮助运动员减少受伤风险并提升比赛中的速度。此外,虚拟现实(VR)技术让运动员能够在逼真的模拟环境中进行训练,例如滑雪运动员通过VR熟悉雪道,足球运动员通过VR训练战术应对能力。
视频转播与观众体验:AI赋能新视角
AI不仅在幕后管理中发挥作用,还大幅提升了观众的观赛体验。IOC与商业和广播合作伙伴合作,将AI技术应用于奥运广播服务(OBS),改善内部工作流程,丰富故事讲述,使观众更好地理解比赛。OBS与阿里巴巴合作,提供多摄像头回放系统,创建三维模型,使观众能够从多个视角欣赏比赛精彩瞬间。
为了提高广播效率,OBS云被引入,减少了媒体版权持有者和主办城市的投资成本,并有效减少了碳足迹。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OMEGA与OBS合作,利用AI提供更快、更相关的数据分析,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运动员的动作和生物力学。
智能设备与开幕式的结合
作为巴黎2024年奥运会的官方AI平台合作伙伴,英特尔推出了创新的AI体验,帮助全球的粉丝、组织者、运动员和观众改变奥运体验。自动亮点生成系统能够根据不同媒体版权持有者的偏好,自动生成个性化的亮点片段,以进一步吸引数字和社交媒体受众。
此外,三星为塞纳河开幕式的每个国家的船只配备了Galaxy S24 Ultra智能手机,通过5G网络分享船上影像,提供了更接近这场史无前例庆典的体验。
结 语
2024年巴黎奥运会不仅是体育竞技的盛宴,更是科技与体育深度融合的展示。在AI和技术创新的推动下,巴黎奥运会为未来的奥运会和全球体育赛事设立了新的标杆。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运动员得到了更好的保障,观众的体验得到了提升,赛事的规划也变得更加高效。
(全文请见8月16日《东方报》第10版)
從今日對氟的認識來看,氟元素在地殼中的豐度排名13位,並且廣泛存在的螢石為其主要礦物。今天氟化物早已無所不在,那麼它的發現、應用歷史是怎麼樣的呢。我們在收益於氟化物的大規模使用的同時,它又為環境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呢?
A. 氟化學的誕生與用途
氟化物的應用歷史遠比大多數人的直覺感受還要久。十八世紀的時候人們就開始應用螢石來製備氫氟酸來對玻璃進行蝕刻處理。不過那時候的人們對氫氟酸的化學組成理解甚少。然而,歷史上的氟化物的分離也要到了隨後的十九世紀才成為可能。因為氟化物的毒性,早期的氟化物研究不可謂不悲壯。在氟元素發現的過程前後有多位化學家為此付出生命。因對氟化物研究的貢獻,亨利•莫瓦桑被授予1907年諾貝爾化學獎,在獲獎數月後,其身體健康惡化,去世時僅54歲。
時至今日,氟化物早已廣泛應用在生活的各個層面,從食物包裝、日用品、制冷劑、半導體,到儲能材料等。根據統計,在所有的已經商業化的藥物中,氟化物佔比為20%。由於C-F化學鍵的穩定性,藥物氟化能延緩在消化系統中的代謝,進而提高藥物活化的作用時間。氟的同位素也常被用在PET掃描來做腫瘤的影像檢測。
今天故事的主角是全氟和多氟有機物(per-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簡稱PFAS。 1938年,聚四氟乙烯(即特氟龍Teflon)被意外發現,並迅速應用在潤滑劑和不沾塗層中。此後不久,越來越多的PFAS化合物被製造和使用,尤其作為含氟界面活性劑的使用。
B. 多氟和全氟有機物的環境影響及作用機制
根據公開資料庫PubChem,PFAS的總數已經有兩千萬種,其中有超七百萬種被OECD收錄,並且約一萬五千種PFAS被合成和使用。PFAS的環境和生物危害主要來自於其中極其穩定的C-F鍵,也因此,PFAS在自然狀態下的半衰期也超過八年。 PFAS分子結構的多樣性,注定其對生物體和環境的影響機制非常繁複,但是相似的化學結構又讓其有規律可循。
我們以應用最廣的全氟辛酸(PFOA)為例,來詳細解釋其對生物以及環境的影響。自1950年代以來,PFOA已廣泛應用於工業和消費品,如特氟龍和Gore-Tex。本世紀初,因為它在工業化國家的一般人群的臍帶血和母乳中被檢測到,PFOA的健康影響開始備受關注。一旦被人體吸收,PFOA不易代謝,人體內半衰期長達2.3–8.5年。動物實驗表明,PFOA主要累積在肝臟、腎臟和血清中,對動物和人類造成多種毒性,包括肝毒性、基因毒性、免疫毒性和神經毒性。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3M等製造商提出了幾份報告。然而,這些報告僅限於日常觀察和組織學外觀,而沒有進一步的研究。直到1990年代之後,PFOA對不同器官中酵素的影響才受到廣泛關注。從1990年代中期到2010年,肝毒性是研究的主要焦點。此外,在此期間,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受體(PPARs)及其下游功能,如過氧化物酶體增殖、過氧化物酶體β-氧化和微粒體細胞色素P450激活,得到了廣泛研究。自2010年以來,POFA誘導的內分泌、腎臟和神經毒性,特別是發育毒性,成為熱門話題。目前,大多數研究集中在PFOA誘導毒性的分子機制及其在動物和人類中的相應治療。
PFOA誘導的毒性通過體內和體外證據激活了幾條信號通路。其毒性模式在幾項研究中得到了充分討論。通過對介導核受體,包括PPARα、 CAR、PXR和AhR的肝腫瘤發生潛在的人類相關性進行了全面評估。人們得出結論,對於包括PFOA在內的PPARα激動劑,以下是導致囓齒動物肝腫瘤誘發的關鍵事件順序:1)PPARα在肝臟中的激活;2)肝細胞生長通路的改變;3)肝細胞生長和存活的擾動導致新前癌肝細胞的形成和新焦點肝損傷的誘發;4)前癌病灶的選擇性克隆擴展;5)前癌肝細胞轉變並生長為腺瘤。另一方面,儘管PFOA通過NF-κB誘導的免疫毒性仍有疑問,但PFOA暴露水平與NF-κB誘導的腫瘤轉移之間的關係最近引起了關注。
人們也研究了PFOA對癌細胞侵襲和基質金屬蛋白酶(MMP)表現的刺激作用的分子機制。 PFOA暴露於N5nM大大增強了乳腺癌細胞MDA-MB-231的侵襲能力。PFOA暴露後,細胞中的MMP-2/-9蛋白和mRNA水平均增加,通過加速NF-κB轉移到細胞核中激活NF-κB。在培養基中加入NF-κB抑制劑抑制了這種侵襲增強和MMP-2/-9過度表達,證明了PFOA誘導的癌細胞侵襲是由NF-κB激活介導的。這些結果也提出了PFOA在人類致癌中的潛在風險。另一個可能與人類相關的信號通路是粒線體訊號通路。雖然它只會引起凋亡,但觸發該通路的ROS可能會破壞許多細胞過程的平衡,最終導致癌症。
C. 近年來PFAS的公共危害事件
近年來,PFAS引發了多起公共衛生事件和法律訴訟,以下是一些重要的事件和相關訴訟結果:
1.3M公司和公共水系統的和解:2023年6月,3M公司同意支付高達125億美元,用於解決美國水系統中的PFAS污染訴訟。同月,杜邦(DuPont)、科慕(Chemours)和科爾特瓦(Corteva)也同意支付11.8億美元解決飲用水提供者的訴訟 。
2.杜邦和西維吉尼亞州帕克斯堡居民:2001年,帕克斯堡的居民對杜邦提起集體訴訟,指控該公司長期污染他們的飲用水,導致健康問題。該案在2017年以6.7億美元和解,用於資助居民的醫療監測和健康研究。
3.明尼蘇達州訴3M公司:2010年,明尼蘇達州總檢察長起訴3M公司,指控其在生產過程中將PFAS釋放到環境中,污染了多個社區的地下水和飲用水。該案在2018年以8.5億美元和解。
4.威斯康辛州訴強生(Johnson & Johnson)控股公司和泰科(Tyco)消防產品公司:威斯康辛州指控這兩家公司生產和銷售含有PFAS的消防泡沫,導致土壤和水源污染。該案是首個由州政府提起的針對消防泡沫製造商的訴訟,並以1750萬美元和解。
5.加利福尼亞州訴多家公司:2022年底,加州總檢察長提起訴訟,指控18家公司因PFAS污染造成“驚人的”損害,並試圖通過轉移資產來逃避潛在的財務責任。
D. PFAS危害的公共宣傳與政策管控
近年來,為因應PFAS的公共危害,美國政府和相關機構採取了許多宣傳和政策管控措施。
1.公共宣傳:
•EPA的PFAS行動計畫:美國環保署(EPA)啟動了PFAS戰略路線圖,採取全機構合作方式來保護公眾健康,解決受PFAS污染的社區問題。EPA發布了一系列工具包和資源,以幫助飲用水系統和社區領袖教育公眾關於PFAS的來源、健康風險及如何減少暴露
•社區與媒體宣傳:多家非政府組織和媒體對PFAS污染問題進行了廣泛報導和宣傳,例如《暗水深流》電影詳細講述了PFAS污染對西弗吉尼亞州帕克斯堡居民的影響,從而引發了廣泛的公眾關注與討論
2.政策管制:
•首個全國飲用水標準:2024年4月,EPA發布了首個針對PFAS的全國飲用水標準,涵蓋PFOA、PFOS、PFNA、PFHxS和GenX化學品等。這些標準要求公共水系統監測PFAS水平,並在超過標準時採取措施減少PFAS暴露。這項標準旨在防止數千例早逝和數萬例嚴重疾病
•基礎設施投資:拜登政府通過《兩黨基礎設施法》投入90億美元用於幫助受PFAS污染的社區改善飲用水品質。這些投資特別關注邊緣化和服務不足的社區,以確保其獲得應有的保護和資源
•危險物質認定:EPA將PFOA和PFOS列為
《超級基金法》即《綜合環境反應補償與責任法》下的危險物質,這意味著這些化學物質必須在危險廢物場所進行清理,污染者將承擔調查和清理的費用
•廢水管理和研究:EPA宣布將進一步收集和研究PFAS在廢水中的存在及其處理方法,並可能製定全國排放限制指南(ELGs)來控制工業源排放的PFAS
E. 結論
PFAS因其持久性和潛在危害,被稱為“永遠的化學物質”,對公共健康和環境構成嚴重威脅。近年來,公眾對PFAS危害的關注增加,推動了多項政策和法律管控措施的實施。PFAS化學物質廣泛存在於空氣、飲用水和食品供應中,特別影響弱勢社區。這些化學物質與多種健康問題有關,包括癌症、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統損傷、懷孕不良結局和兒童發育問題。近年來,EPA啟動了PFAS戰略路線圖,致力於通過教育公眾、推動科學研究和促進社區參與來提高對PFAS危害的認識。媒體和非政府組織也通過影片、通報和社區活動廣泛宣傳PFAS的危害,並做出了一些列管控措施。
總而言之,PFAS污染是一個複雜且具有長期影響的問題。美國政府和相關機構通過制定嚴格的飲用水標準、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強化廢棄物管理和推動科學研究等多種手段,努力減少PFAS對環境和公共健康的危害。這些措施不僅提升了公眾對PFAS危害的認識,也確保了污染者對其造成的環境影響承擔責任,從而更好地保護社區的健康和安全。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鑽石及相關使用。很多人不知道的則是目前99%的合成鑽石是透過高壓高溫(HPHT)方法生產的。一般認為鑽石只能在數千兆帕壓力範圍(通常為5-6GPa,1GPa約等於10,000個大氣壓)和1300-1600°C的溫度範圍內,並且使用液態金屬催化劑來生長。即使如此,這是由於所涉及的組件所致,使用HPHT方法生產的鑽石總是限制在大約一個立方厘米的大小。在較溫和的條件下(特別是較低的壓力),如何發現和設計人造鑽石的替代方法,一直都是在基礎學科和應用科學的一個巨大的科學挑戰。一旦實現,將有可能革新鑽石製造業。
近期,由韓國基礎科學研究所(IBS)多維碳材料中心(CMCM)主任Rod RUOFF領導的跨國研究團隊,在1個大氣壓力和1025°C的條件下,使用由鎵、鐵、鎳和矽組成的液態金屬合金成功生長出鑽石,從而打破了現有的理論。這項新的生長方法的發現為進一步的基礎科學研究和以新方式擴大鑽石生長規模打開了許多可能性。與先前方法不同的是,在IBS的實驗中,首批鑽石晶體開始形成(或稱為成核)時沒有使用“種子顆粒”,而種子顆粒是傳統HPHT和化學氣相沉積技術的必需條件。這些獨立的晶體後來融合成了一層易於分離和轉移到其他基材的薄膜。
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上報告了他們的研究成果,他們現在正試圖確定鑽石成核的確切時間。他們還計劃進行“溫度下降”實驗,首先使液態金屬中的碳過飽和,然後迅速降低實驗室的溫度以觸發鑽石成核。未來的研究方向也可能包括研究替代金屬液態合金的組成。團隊成員Da Luo解釋說:
“我們優化的生長是使用鎵/鎳/鐵/矽液態合金實現的。然而,我們還發現,透過用鈷取代鎳或用鎵銦混合物代替鎵,也可以生長出高品質的鑽石。”他表示,發現鑽石在這種液態金屬中成核和生長的現象非常迷人,它為基礎科學和合成鑽石生長的規模化提供了許多令人興奮的機會。“引入碳原子和/或小碳簇到液態金屬中以促進鑽石生長的新設計和方法肯定會變得非常重要。”他總結道。
這項發現不僅在學術界引起了廣泛關注,也吸引了許多工業界的目光。合成鑽石廣泛應用於工業切割工具、電子元件以及珠寶飾品等多個領域。傳統的HPHT方法不僅成本高昂,而且生產規模受限,因此如何在較低的壓力和溫度下實現高品質鑽石的合成,一直是科學家追求的目標。這項新的技術突破可能為合成鑽石的商業化生產帶來新的契機,大幅降低生產成本並提高生產效率。
未來,研究團隊計劃進一步優化這種新的合成方法,並探索更多液態金屬合金的組合,以找到最適合鑽石生長的條件。同時,他們也希望透過控制實驗參數,精確掌握鑽石成核和生長的過程,以便在工業生產中實現更高的可控性和重複性。這些努力有望推動合成鑽石技術的快速發展,並最終實現大規模、低成本的高品質鑽石生產。
在全球對高科技材料需求日益增長的背景下,這項研究成果不僅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合成鑽石在半導體、量子運算、光電裝置等高科技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未來隨著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其市場需求也將持續成長。相信隨著更多研究的深入,這個領域將迎來更多突破性進展,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帶來更多福祉。
想到X射線,可能會讓人聯想到骨折或牙科檢查。但這種極高能量的光不僅能讓我們看到骨頭,還能用來研究分子世界,甚至即時觀察生化反應。不過,一個問題是,研究人員一直無法用X射線研究單一原子,直到近期由來自阿貢國家實驗室、伊利諾大學、俄亥俄大學以及中國深圳大學的研究人員們在《自然》雜誌發表了題為“使用同步輻射X射線對單一原子的表徵”的文章。
科學家實現了運用X射線對單一原子進行表徵。他們不僅能夠區分看到的原子類型(有兩種不同的原子),還成功地研究了這些原子表現出的化學行為。
“雖然可以用掃描探針顯微鏡按常規來將原子成像,但是從未通過X射線表徵的手段來實現這一目的,也因此,無法確定它們的組成。現在,我們可以準確檢測特定原子的類型,一次一個原子,並同時測量其化學狀態,”俄亥俄大學和阿貢國家實驗室的作者 Saw Wai Hla 教授說。 “我們一旦能夠做到這一點,就可以追蹤材料到僅一個原子的極限。這將對環境和醫學科學產生巨大影響,甚至可能找到一種對人類有巨大影響的治癒方法。這項發現將改變世界。
該研究能夠追蹤一個鐵原子和一個铽原子,铽是一種稀土金屬。它們都被插入各自的分子宿主中。常規X射線探測器被補充了一個特殊的探測器。這個特殊探測器有一個專門的尖金屬尖端,需要非常靠近樣品來收集X射線激發的電子。通過尖端收集的測量數據,團隊可以判斷是鐵還是铽,而且不只如此。
“我們還檢測到了單個原子的化學狀態”Hla解釋道。“通過比較鐵原子和铽原子在各自分子宿主中的化學狀態,我們發現稀土金屬铽原子相當孤立,並且不會改變其化學狀態,而鐵原子則與其周圍環境強烈相互作用。”
美國國家氣象局氣候預報中心四月提前發布的氣象夏季早期預測顯示,幾乎整個美國(包括整個猶他州在內)今年六、七、八這三個月的氣溫高於正常水平的可能性比先前預測的更大。猶他州先前預測的機率是50%到60%。該中心通常是在五月中旬才發布三個月長期展望。根據聯邦氣候數據,猶他州六、七、八這三個月在20世紀的平均氣溫為68.3℉,而其30年正常值(1991年至2020年)為70.1℉。
同時,夏季降水量也可能偏低。猶他州大部分地區被列為降水量低於正常水準的機率為33%到40%,在年初較有效的降雨後,降水量可能會減少。猶他州東部的大部分地區降水量低於正常水平的機率為40%到50%,與東部洛磯山脈和西部大平原部分地區一起,降水量前景最不樂觀。
夏季歷來是猶他州最乾燥的季節,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表現得更為乾燥。在20世紀,猶他州夏季平均降水量為2.94英寸,而過去30年均值卻降至2.65英寸。
上面的分析並不意味著整個夏季都不會有降雨或氣溫回落的情況。氣候預報中心的長期預測是基於當前條件和過去類似條件下發生的情況的綜合。在該研究中,多個模型顯示,四角地區和西德克薩斯州可能出現“異常乾燥”的情況,氣候預測中心氣象學家Anthony Artusa在4月19號的報告中寫道。
“東部季風區域的強烈乾旱訊號與中部洛磯山脈(包括科羅拉多和猶他)的豐厚積雪之間也有顯著的負相關,”他寫道。“歷史上,這種相關性傾向於季風開始緩慢,並可能表現不佳。”未來幾個月海洋模式也將發生變化,這也影響了預測結果。氣候預報中心報告稱,目前的“厄爾尼諾”現像有85%的機率在六月前結束並轉為“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中性狀態。六月到八月期間“拉尼娜”現象回歸的機率為60%。(註:“厄爾尼諾”即西班牙語“小男孩” El Niño 的音譯,是一種太平洋氣候現象,它與2023年創紀錄的全球氣溫有關,這一年的氣溫達到了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年份。而“拉尼娜”,即西班牙語“小女孩”La Nina的音譯,它造成的天氣模式雖然多變,但往往更潮濕並引發強烈的風暴和颶風。)
一些公開的數據支持拉尼娜夏季產生更強季風的研究結論;然而,有些數據也顯示,在ENSO中性夏季(沒有厄爾尼諾或拉尼娜現象)期間,季風表現有很大差異,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ENSO專欄作者Emily Becker在2021年寫道。然而,天氣需要時間適應新的海洋模式,這也可能影響長期預測,KSL氣象學家Matt Johnson解釋。他講到,“我們處於一個過渡階段,有時候從厄爾尼諾到拉尼娜的過渡階段會出現一些難以預測的結果。”
如果長期預測成真,將會加強猶他州夏季變熱的整體趨勢。自1895年以來,猶他州最熱的15個夏季都出現在過去的30年裡,包括2021年(排名第一)和2022年(排名第八),這兩個年份尚未納入30年正常值。Johnson表示,百度高溫天數也有所增加,尤其是在過去十年。“氣候確實在變化,天氣也在響應,”他說。“我們將看到更多的持續高壓事件、持續熱浪和更強烈的熱浪……而且這種變化速度相當快。”
雖然30年的降水正常值也有所下降,但在濕或乾的夏季方面沒有明顯趨勢。過去三個夏季降水量高於正常水平,而之前連續五個夏季都較為乾燥,五個最乾的夏季發生在1900年到2000年代初的不同十年間。預測不應影響猶他州的水供應,但可能表明部分地區的乾旱狀況可能會回歸。如果今年夏季的季風表現不佳,也可能對野火產生影響。
大盆地協調中心的氣象學家 Gina Palma 稍早提供了截至七月的大部分猶他州、內華達州和愛達荷州的火災前景。她指出,一些模型顯示氣溫比氣候預測中心預測的更低;然而,幾種模型顯示猶他州和內華達州部分地區可能出現乾燥情況。這可能導致夏季植被開始乾燥,而季風延遲可能會延長火災季節。
模型還顯示,今年夏季可能會有更多的乾雷電和更強的風,這可能會在夏季的某些時段提高火災風險。該中心目前將其覆蓋的整個地區列為正常火災風險,將猶他州西北部、愛達荷州南部和內華達州東北部列為七月“高於正常”風險區域。但Palma表示,火災季節可能在六月就開始加劇。“我們將密切關注季風情況,”她說。“這些確實是一些需要關注的事情,它們讓我們對夏季火災潛力有所警覺。”
材料學,作為研究物質組成、性能及應用的學科,自古以來一直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核心力量。從手持石器的早期人類到青銅與鐵器時代的先民們,每一個科技革新都伴隨著社會結構和生活方式的根本變革。本文將帶您回顧近代以前的全球材料學發展,特別關注中國在這一領域的傑出貢獻。
從石器到青銅器的演變
石器時代標誌著人類使用自然石材製作工具的起始。這些初步的工具雖簡樸,卻奠定了人類文明的基礎。大約在西元前3300年,人類掌握了金屬提煉技術,開啟了青銅時代。青銅,一種銅錫合金,因其優良的硬度和耐用性成為了製造武器和工具的首選材料。
鐵器時代的到來
西元前1200年左右,鐵器時代的曙光初現,鐵的發現推動了更堅硬材料的廣泛應用。中國古代出土的最早大型鐵器,如2800年前的虢國玉柄鐵劍,標誌著鐵器技術的初步成熟。儘管鐵器的民間普及較慢,漢代的炒鋼法(一種的鋼鐵煉脫炭技術)使得古代華夏文明成為民間最早大規模使用鐵器的文明。漢朝時期,中國不僅進一步完善了鐵器製造技術,也創造了高爐和煉鋼技術,確保了此後,其在全球冶金技術中的領先地位,直到17世紀。
瓷器革命
在非金屬材質方面,中國的瓷器技術尤其突出。在唐宋時期,瓷器製造技術的頂峰不僅體現在精美的工藝上,還在於其卓越的物理性質,如硬度和耐腐蝕性。中國瓷器因此成為古代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像徵。
火藥的革命性發明
在化學材料的發展上,古代中國的火藥發明產生了深遠的全球影響。這種由道教煉金術士在尋求長生不老藥的過程中偶然發現的混合物,迅速被應用於戰爭,並徹底改變了後世的軍事形態。從宋代的《武經總要》記載的火砲、火箭到火藥罐,這些火器的發展和使用展示了中國在軍事技術上的先進性。到了13世紀末,火藥技術透過絲路傳至歐洲,催生了一系列軍事變革。
總結
回顧近代以前的材料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到材料技術是文明進步的重要推手。華夏文明在這歷史進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從煉製青銅到發展煉鐵技術,從瓷器的完美藝術到火藥的激進創新,古代中國的貢獻不僅推動了本國的科技和文化繁榮,也對全世界的科技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總而言之,就材料史而言,從古至今它的發展都不是孤立的透過這些技術的交流和傳播,東西方文明得以相互啟迪,共同前進。
科学是近乎人人都会津津乐道的话题,不知读者有没有怀疑过,在我们所熟知当今科学视角外,是否对一个现象有着不同的科学解读。这里就要谈到主流科学(mainstream science)和非主流科学(non-mainstream science)。主流科学(Mainstream Science)指的是被广泛接受和认可的科学观点、理论和方法。非主流科学指的是与主流科学观点相对立,尚未或无法被广泛接受的科学观点、理论和方法。这些观点可能是新的、争议性的或者与传统观点相悖的。非主流科学可能由一小部分科学家或者非科学界人士支持,但它们通常未经过严格的实证验证或同行评审。因此,很多时候,非主流科学在学术界和社会上的知名度较低,甚至饱受争议。
然而,有时候一些非主流科学观点最终会被证实为正确,但这通常需要经过深入的研究和验证过程。在科学史上,这方面的案例数不胜数,包括细胞学说,日心说,板块构造理论等等。
在当下,随着科学愈发普及,人们越来越认可现有的科学体系。我们不禁发问,我们是否依然秉持以批判的眼光看待那些主流科学?我们以氟利昂为例,来聊一聊主流科学下,一些“少数派”研究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自1961年世界气象组织建立臭氧数据中心以来,研究人员发现,大气平流层的臭氧含量呈现出显著的递减趋势。此后十年左右的时间内,科研人员迅速将该趋势与氟利昂类制冷剂在空调、冰箱中的大规模使用联系起来。
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也颁给了弗兰·罗兰,马里奥·莫利纳,保罗·克鲁岑,以表彰他们在揭示氯氟碳化合物与臭氧分子的反应机理的贡献。然而,我们是否就能理所当然的建立起 “氟利昂导致臭氧分解” 的普世关系?时间来到2001年,当时还在做博后的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华人教授卢庆彬在顶尖物理学杂志Physical Review Letters撰文揭露卤代烃和臭氧的反应中,高能宇宙射线的引发是必要条件,而不是诺奖研究中提出的 “紫外线引发”机理。据此,卢教授提出了臭氧层破坏的宇宙射线躯使电子诱导反应(CRE)机理。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1850年来,卤代烃含量与气温变化地关系,提出了卤代烃为导致了全球温室效应,挑战了主流观点中的“二氧化碳为主要温室气体”。
此后的二十年里,虽然该机理历经坎坷,且被不同实验室的同行成功地进行了重复和验证,但是由于背离“主流”观点,而遭遇“冷遇”。在2023年,卢教授再次以单独作者身份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详细阐述该机理。在该文中,卢教授再次通过更加详细地数据建立氟利昂和气候变化的关系。科学研究中总是不可避免地要触及到诸如“做出什么样的假设,使用了什么方法,得出了什么结论”。不管是科研人员或是普通民众,我们都要保持批判与怀疑的态度来审视我们接触到的“科学”。
近期蘋果退出電動車領域,奧迪、賓士相繼過去的2023年一整年都充斥著人們對人工智能(AI)的討論,其中既包括AI的帶來的變革,也有這場變革背後的隱憂以及倫理問題。我們今天來盤點一些最近一年來的AI發展現狀,展望AI發展的未來,同時也透過刨析爭論話題來深入地了解它。
2023年隨著多種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的應用,其中包括大語言模型,文本-圖像生成模型等,基於當代人工智能的產品最終得以走進廣大消費者,像廣為熟知的OpenAI旗下的ChatGPT(包括在此基礎上開發的微軟Copilot),Google的Gemini(曾經的Google Bard)。雖然我們當下距離獲得通用人工智能還為時過早,但是具備相當「智慧」的AI產品,已經用於各行各業,甚至可以說已經無處不在。隨著2024年2月上線的文字-視訊生成AI--Sora的問世,生成式AI已經完成了文字-圖像-影片的生成式閉環。
有鑑於此,我們預測了2024年AI發展領域幾個關鍵趨勢與進展:
1.檢索增強生成(RAG):RAG在減少AI生成內容的幻覺方面變得至關重要。這種方法透過將文字生成與資訊檢索結合,提高了AI輸出的準確性和相關性,對於需要事實準確性的企業應用尤為重要。
2.客製化企業生成式AI模型:企業越來越多地探索比大型通用模式更小、特定領域的AI模型。這些客製化模型能更有效地滿足特定需求,並提高企業應用的效率和成本效益。
3.影片製作中的生成式AI:生成式AI的演進擴展到了視訊領域,先進技術使創造高品質視訊內容成為可能。這對電影產業及其他領域產生了重大影響,AI也越來越多地被用於電影製作、行銷和其他創意部門。
4.能夠多任務的機器人:AI的創新使得開發能夠執行廣泛任務的更通用機器人成為可能,這將徹底改變工業和家庭應用。
5.開源和小型AI模型:向開源和小型AI模型的趨勢正在加速,使更廣泛的訪問和應用成為可能,包括在小型設備上和在隱私敏感的背景中。例如2022年就問世的基於256Kb記憶體單晶片上的影像辨識與分類。
6.模型優化和客製化:模型優化技術的進步使AI更加可訪問並針對特定需求進行了調整。例如低秩適應(LoRA)和量化等技術簡化了微調過程,使創建高效和客製化的AI模型成為可能。
7.針對AI與機器學習的新算力:為了因應大規模AI模型的應用,開發者對算力的追求也愈發趨之若鷯,基於傳統不同架構CPU的運算平台早已無法滿足相關運算需求。同時,新的硬體架構也開始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除了廣為人知的GPU運算,Google團隊開發的張量處理器(TPU)也逐漸進入大眾視野。據悉,Alphabet公司(Google母公司)旗下自動駕駛公司Waymo早已將TPU應用到基於AI的自動駕駛軟體開發中。另外一大類則是被寄予厚望的類腦運算(neuromorphic computing),因其在物理硬體上採用了類神經元的結構,具有低功耗和高儲存密度的特點,在AI大模型訓練中也廣受關注。在2023年,Nature雜誌發表了IBM開發的基於類比訊號的AI晶片訓練晶片。
人工智能的倫理研究起源甚早,在1941年艾倫·圖靈發表關於機器智慧的思考以來,對AI的倫理問題就從未停歇。其中也包括廣為人知的機器人三定律。隨著生成式AI的鋪開,關於AI倫理的爭論也來到了新的高度。這其中不光是從「對人類的影響」這個角度來看問題,像AI是否可以取代人工,也包括對AI或機器人是否應被賦權的爭論。同時生成式AI所用的個人數據,已經帶來關於個人資料安全的進一步擔憂。有鑑於此各國和地區也都在積極推動立法來管控風險,來保障AI發展的健康和可控。早在2023年6月,歐盟最早通過了歐洲聯盟人工智能管理法案。在2023年10月30號,美國總統拜登也簽署了「安全、可靠、可信的人工智能開發和應用」的行政令。隨著各國陸續地跟進,AI時代新的倫理爭議和資料安全問題的擔憂有可能得到緩解。
1978年是中國近代史重大轉折的一年,其間發生了無數劃時代的事件。中國科學院建立起中國的第一個研究生院就是其中一例。那年九月,科學院從全國各地多年來被禁錮埋沒的人才中以考擇優,招收了千餘名研究生,集中培養。這些研究生的年齡從不滿二十到四十有餘;學歷從初中肄業到大學畢業又工作多年;差距之大頗為罕見。唯一相同的是,他們在多年的政治混亂中一直保持求真理做學問的願望和努力,孜孜不倦刻苦鑽研,才能逢時應運在大劫之後脫穎而出。
為了追趕世界研究前沿,科學院不僅集中了國內的名家在研究生院授課,還聘請外籍專家,如李政道、丁肇中、李遠哲、沃森(James Watson)等諾獎得主來院指導。世界級的大師們走進了緊閉的鐵門,改革開放的清風帶來了科學的春天。特別幸運的是,在一位外語老師的倡議和幫助下,這群研究生又闖出了自主出國留學的道路!自此以來,數以千萬計的中國留學生憑著個人意願自主出國,徹底打破了封關閉鎖的舊時代。
40年後,中科院研究生院的首屆同學們分別在北京和美國舊金山舉行了紀念活動。李大衛同學首先主持出版了一本《紀念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四十週年紀念文集》。在舊金山的聚會上,物理所楊曉青同學提議,由陸文禾同學負責,把出版紀念文集的工作繼續下去。此後一年多來,經過許多人的共同努力,這套紀念文集終於在2020年定稿付梓,正式出版。
這套文集共有134篇文章,一千一百多頁,分為《78憶78》和《78留痕》兩冊。卷一以首屆研究生們圍繞著研究生院的活動為主線。從同學們考試入學,在院內讀書做研究以及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交往,直到大家最後離開研究所--或者是出國深造,或者是畢業報國。這些經歷,既是珍貴的個人回憶,也是真實的社會寫照,是不可多得的歷史旁證。卷二則包括了校友們的各種經歷,人生感悟,涉及面很廣。
文集作者包括84位78級研究生,以及 Mary Van de Water,Lyndall Nairn 和孫景才三位老師。他們絕大多數是理工科專業,不但入校前各人的經歷迥異,離校後更是八仙過海。他們目前分佈在世界各地,思維觀念差異多元,卻都為文集供稿,使其內容豐富多彩,彰顯了中科學研究生院首屆校友特別崇尚的科學民主精神和深厚的校友情誼。
(2024年8月 於木棉高地)
全文见 2024年9月1日《东方报》P9
We use cookies to analyze website traffic and optimize your website experience. By accepting our use of cookies, your data will be aggregated with all other user 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