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沒有別的地方,能像沉醉於猶他那樣,沉醉於楓葉紅的日子。到了那一點,且不說有廣闊華麗視野的風景區,就算住宅周圍甚至公路兩旁,那種天然的嬌媚何不也照樣讓人悅目,繼而賞心呢?
屋四周的山坡爬著一線線的紅、一片片的綠間襯著一小團一小團的黃,如同編織成的山水畫織錦。公路兩旁也紅著或黃著或綠著或紅黃著或黃綠著滿葉滿葉的樹,靜立在一個個方形的屋盒子旁邊,好似平素不怎麼打扮的姑娘轉瞬間都換成了迎賓小姐的模樣,站立在產品展櫃前,儘管穿綠裝的保全還是原來的那麼幾位。
尋美的腳步,因著記憶、好奇、朋友或孩子們的相聚,終會遠離住宅而踏步到某個或某幾個景區。看著又踩著成片成片的葉,嗅嗅摸摸繁星點點的花,順道再看看鮭魚回流,並湊湊看的,玩的,看帶玩的或玩帶看的人的熱鬧...傻子也知道是樂呵的事。
故而那時,景區的停車位幾乎都是滿的,馬路邊還會雜七雜八地停擠各種車輛。大凡野餐的地方,幾乎都坐著人或還正燃著營火,飄浮著燒烤的肉香、麵包的醇香、飲料水果的甜香。此處,曾經路過的流水嘩啦已化為涓涓細波的叮叮咚咚。
因為年年都去,某次的或某幾次疊加的記憶都已經混刻在骨子裡。有一天,已記不清具體哪天,露營地四周的楓葉紅得很美,恍惚著它們已不再是楓樹,而是一個個成了精的顏色族群,歇息在灰白、灰黃或紅黃的山脊,小小的不為人類所能看見的嬉鬧彷彿也在樹與樹之間傳遞著。有調皮的,甚至故意變幻成遊客的樣子,我曾經不只一次地將某些特立獨行的小樹當成爬山的遊客。
等看很多了,我才明白,其實爬山的人群,只要進了樹林,一般從山下都是看不到的,雖然還是感覺得到藏在樹林中的吵雜和間或的呼喊。走進樹林,卻隨時可見trail上三三兩兩上山或下山的行人。只是,汽車很少。不過,當難得一見的汽車在爬山的路上從身邊穿梭而過時,會產生那本已有的陽光柏油路面是前行車倆的黑影才剛畫出來的錯覺。
車路的盡頭是一片花野,燦燦地開著,桔黃,玉白,藍紫,或蝴蝶花紋狀,有叢叢團團的,也有單枝獨放的。花蕊幾都暗色地橙黃著,像小小的向日葵,或者,就是小小的向日葵。花瓣在亮光的照射下,顯得很艷。花間有蝴蝶在飛,trail邊的花上還爬著偶爾才低飛的蜜蜂,弓著腰露尾針,緩緩地爬行著還輕輕地嗡嗡著,兩後腿還裹著快滿的花粉。
陽光雖然很亮,但在飄飄的秋風裡,卻是暖暖的涼爽。衣裙飄飄在風景的飄飄“麥浪”,恍惚走動的鄉間民謠。那歌手是飄飄的衣裙和飄飄的風景,歌謠撥弄出來的情感則如同裊裊花香、暖中帶涼,儘管不及這般滋潤。
穿花進林,再跨橋過溪,山頂處懸掛著一十餘丈的瀑布,瀑布下是清而涼清水,彷彿一幅國畫。意念中,恍惚瀑布下游走著一群群的蝌蚪。其實他們是人,著眼於畫,卻真像點上去的蝌蚪。甚至連蝌蚪都夠不上的松鼠們也在身後湊著熱鬧,裝著警戒的樣子其實卻不怎麼躲閃,只要看見行人攤開的手掌上有食,便立即晃著營養過剩的身體,假裝“機警”地叼走。
“走吧,還有個震撼的沒看。”朋友說。
確實被震撼到了。
眼前是一大片的黃,正中間為梭形的兩黃夾著紅,像三明治,而後又是一大片的黃;細看,還撲抓住那極小片極小片的剩綠。它們是不同脫葉綠素階段的白楊樹揚起的彩帶,覆蓋著近四個山巒。目前的景緻不同於身後看過的一大片沿著公路疊在一起的山巒不只是黃和紅的區別,就連紅也紅得不一樣。眼前的紅鮮淡,不像途經的楓葉紅,似塗了紅漆般的深,還顯暗。但不管怎樣,“悠然見南山”的感覺漸次疊加是肯定的。
而真正昇華的,卻是遠處谷間那處雞犬不聞的“桃花源”。
那是一座半埋於樹林的十戶上下的黑瓦白牆。樹林是山巒的縮影,但樹外圍著一大片開闊區,劃開成一塊塊的青草地,有十幾頭黃牛籠成兩團,立在其中的一塊,或低頭啃食,或邊嚼邊望,或幹望;它們身後有塊草地上堆著十幾堆已收割的草堆,再遠處還躺著一個生鏽的串著八九個大鐵輪的澆水車;更遠處還有馬群在低頭吃草,一條空蕩蕩的部分傍山又傍水的公路靜躺在牛群和馬群中間。
夢幻般的寧靜!似曾相識的夢幻般的寧靜!心頭有短瞬的一震!
孩子粉撲撲的嫩臉,咯咯地笑著,正對滿臉慈愛、滿臉歡愉的我,那時的心正如這般的寧靜。其實不止,那時的心境何嘗不還有現在風景的底色? 艷陽天下暖暖的涼爽,花,艷艷地開著;葉,彩彩地鮮花...不過,在孩子病痛的時候,那暗藏的憂愁,卻似落葉般在秋風中飄落著,似野花般在秋風中被撲打著。但不管怎樣,我都置身於帶著期盼的秋裡,那種期盼熬過嚴冬,迎來新的春天的秋裡。
其實這日子,何嘗不也是我太太的呢?不過,她的秋彩應該比我的更鮮豔奪目。並且,在孩子病痛之時,她的飄花落葉,只會比我的更多。或許,這樣的日子,也為天下所有的父母共有吧?恍然間的天人合一,猶他的秋天之美便透過剛開了竅的竅門一波波地沁入到我的心脾。這樣的秋天不只是我的,也是我太太的,或許還是我孩子的,或許,還應該是天下人的。
此後,當我再進入相似的山水,時空里便似乎多了那麼一點點層次。身外雖依舊是大家眼中差不多的風景,但每一朵花,每一片葉彷彿都寫著那曾經的歲月。在秋風的“麥浪”中,在記憶的“麥浪”中閃閃耀耀地翻動著。歲月疊合的“風”又捲翻起的日記書頁隨意抖落出來的情緒,再一次讓自己天人合一---光陰和空間的合一。剎那間,眼前風景的烙印又蓋出一張新頁加入心靈的日記書本中。
此時的秋季,會將看風景的我拓入風景,就如同書中人讀到好書,電視中人看到好電視。或許這個“好”與多數人而言不過大同小異,可“好”後的種種感觸,自己能咀嚼到“自己”的個中滋味,又會有多少人等同呢?或許,這也是我希望屬世生命的最後一刻停留在猶他楓葉紅著時的理由吧,因為那一刻封存的記憶,一定會很美,很美。
主啊,求您滿足我的願望,我想以最好的心態奔向您。
11月1日《东方报》第9版
“北疆之北是阿勒泰,她是狂野的夢,她是山野的風”。坐落於中國新疆北部的阿勒泰,這裏綠草如茵牛羊成群,這裏有生生不息的土地,萬物有靈人皆有情。一部熱播劇《我的阿勒泰》,讓阿勒泰成為很多人心中的“詩和遠方”。
如果你已經錯過了春天的杏花,夏天的葡萄,那就不妨在這個九月走進秋日的阿勒泰,赴一場視覺和味蕾的雙重盛宴。地處中國西北邊陲的阿勒泰,位於著名的阿爾泰山下,烏魯木齊正北方。西北與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相連,東北與蒙古國接壤,素有“雞鳴聞四國”的美稱。獨特的地理位置不僅賦予了它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多樣的氣候條件,也孕育了深厚而多元的文化底蘊。
九月到十月初,正是阿勒泰金黃的時刻,氣候宜人,草原由翠綠轉為金黃,仿佛一片無邊無際的金色海洋,微風拂過,掀起層層疊疊的波浪。遠處的雪山潔白的雪頂與山下的斑斕秋色形成鮮明的對比,仿佛是連接著天與地的神聖橋梁。牧草在秋風中輕輕搖曳,成群的牛羊悠然自得地漫步山間,河畔的胡楊林,金黃的葉片在風中沙沙作響。阿勒泰的金秋,是一場視覺的盛宴,是大自然饋贈給人類的珍貴禮物。
不妨試想下,九月的清晨,在阿勒泰的小木屋中悠然醒來,推開窗,入目便是日出雪峰、小橋流水,山野間層林盡染,木屋錯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牧羊人在叢林間揚塵而過。那些美妙的山村景致,就像童話一樣,神秘而又美好。當第一縷陽光灑落屋頂,炊煙裊裊升起,為這個寧靜的小村增添了幾分煙火氣息。早餐可以品嘗當地牧民自製的奶酪、奶茶、奶疙瘩,在氤氳的濃郁奶香氣中,時光仿佛也放慢了腳步,每一處角落都流淌著歲月的痕跡和生活的詩意。阿勒泰村莊的景致和北歐的村落十分類似,都是清一色的木頭房子,房子外頭還有一圈一圈的柵欄,柵欄內常常被村民種滿了色彩明艷的花朵,行走其間,裊裊炊煙、涓涓細流、湧動的牧群、醇香的奶酒、醉人的風景。凡是到過這裏的人,定會被這壯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所陶醉。
拋卻一切世俗煩惱,放空心情,帶上一個籃子親手采摘一筐香甜可口的庫爾勒香梨。獨特的氣候條件為新疆水果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環境,這裏溫差較大,陽光充足,幹燥的氣候使得水果能夠更好地吸收陽光,從而提升其甜度。金秋九月,正是庫爾勒的香梨盛產的季節,梨子酥脆的口感,汁水豐盈,咬一口,清甜的滋味瞬間在口中綻放,讓人心醉其中。
於新疆,帶來味蕾滿足的遠不止香甜的水果,還有眾多特色美食等您一一去品嘗。行至中午,街邊的小店已飄出烤饢和烤包子的香氣,走進一家新疆餐館,架在炭火上的羊肉串滋滋作響,油脂與香料的結合,散發出誘人的味道,一串串金黃的羊肉在炭火的細心烘烤下,外焦裏嫩,吃上一口,滿嘴留香。手抓飯粒粒分明,呈金黃色的同時,又散發出一種奇妙的香氣,饑腸轆轆時,聞一聞就忍不住食欲大開。搭配上鮮嫩的羊肉和爽口的胡蘿蔔,飯粒吸收了羊肉的油脂與香味,每讓人回味無窮。大盤雞肉質鮮嫩多汁,土豆軟糯入味,寬面的勁道與濃郁的醬汁完美結合,誘人的色澤和撲鼻的香氣讓人欲罷不能。每一口都能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酒足飯飽後不妨於午後時光來到有著“神的後花園”之稱的喀納斯,徒步高山深谷間,奶藍色的河流蜿蜒流淌在神仙灣,沿途的秋色更是讓人陶醉。湛藍的天空映襯著五彩斑斕的大地,微涼的空氣中帶著泥土的芬芳,令人倍感舒心。河流宛如一條無盡的絲帶,蜿蜒穿行於山谷之間。偶遇幾只牛羊悠閑地在河邊飲水,形成了一幅生動的畫面。當夕陽西下,金色的余輝灑落在山間,整個喀納斯仿佛被鍍上一層金色的光輝。徒步走在這樣的光影中,心中不由自主地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與寧靜之美。在這片神的後花園裏,徒步不僅僅是一次身體的旅行,更是一場心靈的沈澱與洗禮。待夕陽的余暉將整個村莊染成橙紅色,牛羊在牧人的吆喝聲中緩緩歸圈,一派田園牧歌的景象。夕陽西下,整個村莊被染成了橙紅色,天邊的晚霞如絢麗的錦緞,與地上的秋景相互呼應,構成了一幅絕美畫面。
秋日的阿勒泰,沒有淒涼與蕭瑟,只有激情的奔湧與生命的執著。喀納斯河與額爾齊斯河在陽光下泛著波光粼粼,它們猶如一條條蜿蜒的絲帶,裹挾著日月星辰,挾著圖瓦人的牧歌,日日夜夜向北方流去。茂密的原始森林、挺拔的落葉松、蒼勁的雲杉縱橫交錯,宛如華麗的織錦,赤橙黃綠,璀璨奪目。在這個秋日赴一場阿勒泰之約,出發吧,拋下紛擾的俗事,沈浸在這幅秋日的畫卷中。無需做什麼,只需靜看天色變化,慢慢感受時光流淌,傾聽秋天的故事,體悟生命的律動。在阿勒泰,這個充滿生命活力的秋天,等待著你去探索與發現。
9月16日《东方报》第9版
照片由作者提供
從我們住的上海萬豪酒店出來,沒走多遠便尋到那著名的藍色“黃河路”的路標。我仰頭髮愣,花裙子在微風裡飄動,心潮起伏。
我在黃河路上每走一步每望一眼,所有世界無不散發著弄堂裡的氣息,不知為何此刻的自己竟有些得意忘形。
從黑色鐵柵欄望進弄堂去,兩邊灰色不高的老房子雜七雜八地伸出一些桿子,桿子上又雜七雜八地掛著五顏六色的衣物,大到被褥小到褲子,隨風搖曳,彷彿萬國旗。地上飄落了幾件趴在那裡沒人理會的零散衣物,在陽光下舒服地躺著,是那麼理所當然。
柵欄外小凳子上坐著兩位衣著體恤衫,踩一雙塑膠拖鞋的男士,在聊天,講的卻是北方話。看來,這街景鬧市都住滿了租戶,本地人把老房子隔成小間租出去,拿著高額租金收入早到郊區住高樓享福去了。說不定每一棟老房子裡住著幾十個來上海打工的“鄉吾寧”(外地人)。
不寬的街道兩旁,汽車自行車停得還算乖巧,留給行人走路的地方曲裡轉彎。我們穿梭在路邊,腳下坑坑洼洼,用手撥開搭在繩頭上的被單,有些已經飄到地上,還黏著浮塵。右邊圍牆裡的中學生正在進行投籃比賽,呼喊加油聲喧嘩一片,生氣勃勃。我有些羨慕上海政府還保留這些老房子,覺得這也是一種財富。
有幾家上海本幫菜開著小小的門臉兒,從玻璃窗望進去還算乾淨,一家東北麵館也在這裡擠熱鬧,顯得格格不入。我指著一家餐廳對我先生說:“等會兒我們就來這裡吃晚餐”。“這就對了,來上海就要吃上海菜!”他這個上海人的後代橫豎都愛上海,我看得出。
有幾家窄窄的家庭服裝店從我身邊溜掉,櫥窗被主人用心、時髦地擺弄過,歐式風格,博人眼球。
沿著黃河路一直走到頭兒,便到了熙熙攘攘的南京路上。穿過飯店側門排隊買上海糕點的老上海人群、就是南京西路170號的國際飯店正門,它就屹立在我的眼前,用威嚴或嫵媚來形容,都不合適,簡直是太儒雅,竟讓我想起一位自己喜愛的美國演員派克。
國際飯店已有近百年歷史,它可是上海外灘歷史建築風景線上的標誌性建築,也是上海的城市
“名片”。大樓為裝飾藝術派風格鋼架結構帆船型摩天式建築。說到能代表上海的老建築,國際飯店絕對值得一提。24層樓,總高度83.8米,它被稱為是當時的亞洲高度,享有“遠東第一高樓”美譽,被稱為是最接近星辰的地方。
據說,許多人都曾因仰視它而把帽子掉在地上。如今,即使在城市中心,林立的高樓中,國際飯店仍保持著獨有的風貌。國際飯店是當時亞洲最先進的飯店,也可以說是上海年代最久的飯店之一,2016年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匈牙利建築師拉斯洛·鄔達克是國際飯店的設計師,他是上海建築發展歷史無法忽略的名字。
如今飯店讓遊客自由參觀,我從美國西雅圖萬裡迢迢,慕名而來。
拾階而上,輕輕推開厚重的雙開門,宛如自己走進的是電影中的輝煌場景。前台沒幾個人辦公,有一兩個洋人若無其事地坐在陳舊的老皮沙發上喝咖啡,一名上了年紀,留著分頭、鬢發斑白的老門衛彬彬有禮地做著導遊的手勢笑臉相迎,一看就是個老克勒,他講的那口濃重上海話融化了前面幾位當地人,更深入到我們這些外鄉人心裡,轉眼間一片歡聲笑語。
我們徑直往裡走,左面印入眼簾的是一所奪目耀眼的圓形小客廳,移步上了半圓形包邊地毯台階,腳下便是咖啡色木質地板,右上角有一圓形扶手轉角樓梯。而上,廳裡有張蓋著白色鏤空印花桌布的長方型小桌,一把咖啡色老皮座椅,座椅右前方擺著個圓茶几,上面有瓶假綠色橄欖枝,左邊是個小立櫃,櫃上擺一架老式銅喇叭唱機,牆上依次貼著幾張名人照片,那週璇的笑容彷彿從唱機裡被唱出來,繞樑三日。
扶著近百年歷史的扶手我小心翼翼地走上旋轉樓梯,彷彿聽到腳下木頭的咯吱咯吱聲,眼前就會閃過電視劇“繁花”裡的鏡頭。
在我眼裡,“繁花”拍的不是電視劇,而是藝術品,人物個個都是藝術品。分明是用演員的演技,加上導演的演繹,又混合上海地域文化而打造成的一股文化熱潮。
我腳踏在飯店的轉角樓梯,望著當年那些名人雅士的照片,週璇、宋美齡、陳香梅、梅蘭芳等,無不透露出一種婉約的文化氣息,使人自然而然地拜倒在他們的文化石榴裙下,用膜拜都不為過分!中國三十年代的文化氣質是被這些人烘托出來的,沒有他們,這國際飯店也會黯然失色。還好,文化大革命沒有把這家飯店革了去,便是一種僥倖。
三十年代的這裡可是遠東地區最豪華的飯店,能在這裡社交應酬也是尊貴身分及地位的象徵。這個年代上海的名媛紳士深受西方文化的侵潤,膜拜豪華,我們從這裡走過,也是與歷史對話,感知文化的魅力。
踏著已經陳舊但卻擦得銼亮的地板走出飯店,那幾節樓梯分明也透露著歷史的光輝。
過了馬路,我隔著流動的車輛人群回眸一望,那整體的國際飯店大樓就矗立在面前沖我笑了。
我有種釋懷的心滿意足,終究是這麼有名望的建築,不來不看定會後悔。
望著國際飯店側門外長長的購買上海糕點的人群隊伍,我對自己輕輕地說:Park Hotel 我來過了。
( 2024年8月16日《东方报》P9)
近年來,人工智能已成為最受關注的話題之一。作為這一領域的開拓者,斯坦福大學的李飛飛教授在她的自傳《我看見的世界》中,通過生動的敘述和深刻的反思,引領讀者深入了解了人工智能的發展歷程。這本自傳不僅記錄了她個人的成長和職業生涯,更是對人工智能發展歷史的一次全面梳理和深刻思考。
作為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的首任紅杉教授,作者還擔任斯坦福大學人類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的聯合主任。她曾在2013年至2018年擔任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實驗室的主任,並在2017年至2018年間擔任Google副總裁兼Google雲端的人工智能/機器學習(AI/ML)首席科學家。
書中描述了作者在北京出生,作為家中的獨女,在母親的家鄉成都長大。15歲時,她隨家人移民美國。從中國的中產階級到美國的新移民,全家克服了語言障礙和生活挑戰,在新的環境中堅韌地站穩了腳跟。在書中,作者深情回憶了她的高中數學老師Bob Sabella對她的巨大影響。Sabella老師不僅在學術上給予她指導,更在生活上給予她關懷與支持。正是在Sabella老師的幫助下,作者克服了語言和文化的雙重障礙,找到了自信和前進的方向,進而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北極星。
作者也詳細描述了她如何受到認知科學家Irving Biederman工作的啟發,創立了ImageNet項目。Biederman的研究表明,人類可以識別約 30,000 種物體類別,而當時的AI數據集非常小,這種巨大差異一直困擾著她。成為普林斯頓大學助理教授後,她意識到需要一個新的視角--大數據。於是,ImageNet項目應運而生。2009年,李飛飛和她的團隊發布了ImageNet數據集,為計算機視覺研究提供了一個大規模、高品質的資源。2012年,AlexNet在李飛飛團隊發起的ImageNet大規模視覺識別挑戰賽(ILSVRC)中獲勝,使得卷積神經網路(CNN)所孕育的深度學習成為人工智能的主流發展方向。
在書中,作者不僅探討了科技的發展,也深刻反思了人工智能在人文領域的應用和倫理問題。面對母親的健康問題,她深刻反思了人工智能在醫療和護理領域的潛力和責任。通過個人經歷,她探討了人工智能在改善生活品質和提供個性化照護方面的應用,並強調科技應始終將人類福祉置於核心地位。
《我看見的世界》是一部融合個人成長經歷與AI時代發展的作品。它不僅展示了一位女性科學家的奮鬥歷程,也為讀者提供了深入了解人工智能領域的窗口。通過這本書,讀者不僅可以了解作者個人的成長故事,還能窺見她在科技領域的卓越貢獻和對未來的思考。這本書無疑是所有對科技、人工智慧發展有興趣的讀者的絕佳推薦。
( 2024年8月1日《东方报》P9)
图源:网络
為人父母是世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吧,當然,立志絕丁者除外。一旦有了孩子,自己自然就長大成人,為人父、為人母者也就不言而喻地承擔起教育下一代的責任,不管你願意不願意。
於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也就無分地域國界,不但成了為父母者,也成了上一輩和更高輩的先祖們(如果他們還有幸在世的話)心中的最大慾望。自然,把千千萬萬個家庭連結起來,成就後輩子女這件事就成了一件普世大事。推而廣之,怎麼教育孩子成長,做一個有益社會的人,簡言之,如何做人,也就成了一個波及很廣的社會問題。
然而,時至今日,在各種各樣的補習班都已經氾濫到需要明文禁止的時刻,補習老師已經不得不轉入地下的時候,鹿軍女士花費了幾年心血寫成的這本書於此時問世,是否已經大大地不合時宜?還是先了解一下本書的內容吧。
既然希望兒女成龍成鳳,首要之問便是何為龍鳳?鹿軍的回答是,“做和別人不一樣的事情,並和別人不一樣地去做事情。”敢於開創與前人不同的路,不顧世俗的眼光去走自己心儀的路,而且是適合自己的、力所能及的路,這是做人的第一步。這本書敘述了一個匠心獨運的故事:一個女孩婉拒了哈佛大學之後,便絕口不提“當年勇”,而是一步一個腳印,在大學四年里扎紮實實地另闢蹊徑,最終榮膺享譽世界的“羅德學者獎”( Rhodes Scholarship),進入牛津大學深造。
成龍成鳳,自然求的是金龍玉鳳,尊貴豪華。可是,作者也用另一個故事來闡明,金錢不是衡量龍鳳的標準。為了實現理想中減免車禍造成的人身傷亡,華爾街通往富豪橋樑的高薪職位可以被研發自動駕駛汽車的事業所取代。
作者這些不合世俗的想法是怎麼來的?為何稱她為母親的兩個人會接受並發揚這種觀念?作者在書中也描述了自己如何成為成人的故事。那是上世紀世界風雲變幻的80年代,作者在大學即將畢業的時刻,做出了一個關鍵的選擇。通過跨越東西的航程,她開闊了視野,見識了眾多人生,也在五彩斑斕的萬花筒裡不斷地抉擇取捨,漸漸形成了一些獨特的人生觀念。她堅持己見,把孩子當夥伴當朋友,成了無話不談的知己,也就此潛移默化,以自己多年的人生經歷影響了孩子的成長道路……所以,這本書,也是一個華人第一代移民生活的真實記載。
這本書沒有很多大道理,沒有什麼警言雞湯,只是一些小故事,而且是很真實的故事,平凡樸素。而這些平實的語言裡卻蘊含著一個很基本的人生真諦──如何認認真真地做人,做個好人。
編者註:凡草,現定居鹽湖城。1978年中國科學院文革後首屆研究生,1980年赴美,1985年獲化學博士學位。資深科學家、部門主管。已退休。著有長篇小說《簫聲恬淡》、《鑽石劫》,科幻小說《霧星來的醜孩子》,散文集《夾縫裡的鄉愁》等。
( 2024年7月16日《东方报》P9)
琳達·拉特利奇(Lynda Rutledge)的《與長頸鹿西行》(West with Giraffes)是一部由真實歷史事件激發靈感而創作的佳作。在查閱聖地亞哥動物園檔案時,作者被关于長頸鹿的新闻剪报深深吸引。1938年兩隻来自非洲的長頸鹿在颶風中倖存,歷經12天的卡車公路旅行,從東海岸跨越美國,最終成為聖地亞哥動物園歷史上第一對長頸鹿。這段史詩般的旅程不僅成為當時的轟動新聞,更深深觸動了大蕭條時期的美國民眾。
小說以105歲的伍德羅·威爾遜·尼克爾(Woodrow Wilson Nickel)的第一人稱視角展開,講述了他在17歲時經歷的這段非凡旅程。1938年的美國正處於大蕭條的陰霾中,希特勒的侵略使得全球局勢更加動盪。人們迫切需要一個奇蹟來振奮精神,而這兩隻長頸鹿的奇蹟生還與橫穿美國的旅程正是這樣一個奇蹟。主角伍德羅是一名在沙塵暴災難中失去家園的孤兒,他偶然結識了一位動物園的老人,並共同駕駛載有兩隻長頸鹿的卡車穿越美國。這不僅是一場冒險,更是一段歷史傳奇,交織著成長與愛情。希望、堅韌、愛與力量貫穿了整部小說。
1930年代的美國,經歷了嚴重的經濟蕭條和生態災難。Dust Bowl(沙塵暴)指的是這段期間美國中部平原地區因乾旱和沙塵暴導致的農業和生態破壞。大量農民被迫遷移,尋找更好的生活條件。伍德羅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失去所有的親人而變成孤兒的。小說描繪了在運送長頸鹿的旅途中的各色人等,有試圖暴力搶劫長頸鹿的馬戲團黑幫,有卡車拋錨後被白人種族主義者威脅的黑人大叔,有路邊熱火朝天工作著的工程振興署/平民保護團(WPA/CCC)的建築工人,還有一個在妻子仍被視為丈夫附屬物的時代開車出逃,追逐夢想的女攝影師,以及許多和主角一樣在大蕭條中掙扎求生的人們。這些經歷讓伍德羅逐漸成長,並學會了在困境中保持希望和勇氣。
《與長頸鹿西行》不僅是一部關於動物與旅程的小說,更是反映大蕭條時期社會現實的作品。孤兒伍德羅從長頸鹿身上汲取了重生的力量。儘管他盡了最大努力,最終未能達成圓滿結局。正如一般人的一生,沒有奇蹟也沒有壯舉,但作者透過細膩的描寫,真實展現了人生如河流般漫長而靜默的本質。
这里还有一段有趣的歷史插曲:長頸鹿在中國明代曾被稱為“麒麟”。 1414年,鄭和下西洋時,榜葛剌國(今孟加拉蘇丹國)進貢了一隻長頸鹿,明成祖朱棣認為這是麒麟,是太平盛世的祥兆。沈度在《瑞應麒麟圖》中描繪了這隻長頸鹿,並稱之為“麒麟”。長頸鹿之所以被稱為麒麟,可能是因為其形態與古籍中所描述的麒麟相似,而且它的到來被視為吉兆。也有可能是音譯的原因:長頸鹿的索馬裡語是“giri”,即英文的giraffe,而在日語中長頸鹿的發音仍非常接近中文的“麒麟” 。
( 2024年7月1日《东方报》P9)
图源:网络
什麼是美術?於現代人而言,美術不再只是高高在上、立於殿堂的“蒙娜麗莎”。我們所處的世界充滿了美術。住的房、開的車、用的手機、穿的衣裳、背的包包等外觀內裝無一不是美術設計的產品。懂美術有品味可以服務生活各個層面。小到出門衣服的穿搭、妝容的色彩,大到房子的裝修、花園的設計,不知不覺生活的細節裡都有美術的參與。倉廩實而知禮節,同樣,隨著物質的豐富和提高,人們逐漸追求精神的富足和享受。美術在人類的精神領域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大家來到美國尋求更好地發展,努力工作和生活,期待美好與幸福。懂一點美術,學會欣賞,有品味,會帶來幸福感。人生不過幾十載,生活的體驗就存在於點點滴滴的幸福感。美術是幸福感的來源之一。學會美術,讀懂藝術,用一句廣告詞來說就是可以“隨時隨地,品味人生”。
說了這些,如此好物,當然要分享給我們最愛的下一代。每個孩子從小都要學習美術。不能靠牠吃飯,但能用它調劑生活積蓄能量。人不是機器,需要精神的愉悅和情感的宣洩。在生命初期,小小的年齡並不會恰當的語言表達。但只要一支筆,他們就能用最簡單尖銳的折線表達興奮與憤怒,用綿長委婉的曲線表達放鬆和愉悅,一切都是有感而發。不管是否還在包著尿布,只要小手能握筆,就可以開始他的藝術生涯了。
塗鴉期
從孩子小手握筆塗畫,到3歲左右,他們探索世界的途徑多了一支筆。這時期叫做“塗鴉期”,顧名思義塗鴉畫線,亂塗鴉畫,不帶目的性。感知行為的後果,是一種簡單的行為滿足。這時孩子喜歡畫畫是本能。塗鴉期為日後的書寫和繪畫打下基礎,任何人都不能跨越這個時期。每個孩子的時間都不一樣,有的孩子塗鴉期長,4歲還在塗鴉。沒有關係,可以用水彩筆搭配大尺寸打印紙,或用專門的手指顏料在畫紙上塗抹。他們會一邊畫一邊講,表達能力強的可以講完整故事。家長要做的是傾聽和提問,一兩個小時會在輕鬆有趣的氛圍中很快地度過。塗鴉期不需要老師,只需家長陪伴。在家為孩子準備一個自由作畫的空間,可以順利的由塗鴉期過渡到“圖式期”。
圖式期
5-7歲進入圖式期,這時想像力爆發,表達慾望強烈,是引導發散性思維的黃金時期。畫畫時加入更多細節,想像力的快速發展為畫面帶來提升,作品開始有主題。結合這個時期兒童大腦和手部肌肉的快速發展,可以多進行創意思維訓練。鼓勵孩子自由作畫,尊重他們的表達欲。多畫日記畫,把一天生活中的亮點用畫畫的形式記錄下來。只需要紙和筆,越簡單越好。畫面可大可小,不一定要上色,單色的線條更能聚焦畫面故事。畫色彩也可以,有些孩子對色彩敏感,用色塊表達情緒。不要求形準,筆刷沾取顏料隨意畫出當下心情或關注的事情。畫完後講述自己的畫面內容,每天一幅,當作固定的親子時間,對孩子的大腦發育大有裨益。
家長可以開始為“圖式期”(5-7歲)的孩子尋找適合的美術班,或私教美術老師。這個時期的每個孩子都非常喜歡寫寫畫畫,他們像海綿一樣善於吸收。好的美術課應該帶領孩子探索世界,感受美,牢牢掌握孩子的興趣點,教導知識於無痕。在具體的教學上,需要有完整的課程體系,每堂課要有落地的課程PPT。這樣能夠確保教學有計劃、有目標、有重點。教學形式應該是活潑多樣的,例如課堂導入可以通過看短片、講故事、猜謎語、做遊戲,調動孩子多個感官,
“沉浸”式的導入課題。孩子們最喜歡的就是遊戲和互動,這樣能充分挖掘潛能,幫助他們摩擦,迸發出靈感的火花。在畫具畫材的學習使用上,嘗試種類越多越好,例如炭筆、彩鉛、色粉、油棒、丙烯、水彩、馬克筆、水墨、彩墨等。在畫紙種類上也要多種嘗試,例如生熟宣、黑白卡、彩卡、牛皮卡、水彩、水粉、素描紙、油畫框等。在嘗試這些畫材的單獨使用後,也要深入學習幾種畫材的綜合運用。另外,各種彩色輕黏土、再循環紙板、杯盤、各種裝飾小配件等手工材料,也要運用到學習3D作品的製作中。技法上可以教孩子各種手法和繪畫方式,例如塗、擦、寫、抹、刻、滾、畫、揉、剪、搓、貼、擠。老師可以做示範,但只要蜻蜓點水般的演示,過多的示範就會限制孩子的思維。課堂最後提出作畫要求,鼓勵孩子獨立設計思考,畫出與眾不同的作品。接下來孩子們便會才思泉湧,興致勃勃的進行繪畫。以上是“圖式期”孩子學習美術具體的建議,需要專業的老師引導和教授,這是孩子們邁進藝術大門的第一步。
表現期
孩子來到8歲以後進入另一個階段—“表現期”(也稱為寫實前期),表現期一般為8~10,
11歲。這個階段孩子的畫作逐漸趨向寫實,但又不失童真童趣的一面。他們可以理解稍微複雜的繪畫規律,觀察能力迅速提升。手部的小肌肉群發育更加完善,有能力完成難度較高的寫生臨摹。所以,8歲以後加入一些有難度的技法訓練,適應孩子的發展趨勢,是非常必要的。教育教學任何時候都要順勢而為,以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在技法提升的基礎上,他們的創意繪畫必然更上一個台階,會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這時的孩子仍然具有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並且畫面更有深入刻畫的細節,構圖開始飽滿起來,不再出現小“火柴人”和奇奇怪怪的“大頭生物”。畫面故事更完整、更有邏輯,場景更有設計感,而不像小時候“想到哪畫到哪”。孩子們畫畫的興趣從無拘無束的表達,轉向開始追求“有設計、有計劃和畫得像”。這時引入“兒童速寫”和
“基礎色彩和色彩理論”的學習是非常適合的。在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尋求“寫實”的慾望得以釋放,繪畫技巧迅速提升。也為12歲轉型“寫實期”學習正式的“素描色彩”做了充分鋪墊。事實證明,在表現期學習了“兒童速寫和色彩”的孩子,後期學習正式的素描色彩會絲滑銜接,非常順利。
寫實期
12~18歲進入寫實期。大腦和肌肉的完善發育,能夠支撐起他們,學習理解素描和色彩繪畫的專業理論。寫生構圖、透視、體面、虛實、對比、平面色彩的構成、主觀色彩、客觀色彩的替換和轉變的學習,以及臨摹大師作品和風格的學習,樣樣都不難上手。之前的創意繪畫一路走來,這些大孩子已經熟練掌握,運用各種畫材畫具,能自如的創作和表達。再加上成熟素描色彩技法的加持,在命題創作上如虎添翼。孩子的繪畫逐漸成熟,有的甚至已經形成自己的風格。這時積極參與各種創作繪畫比賽,以賽代練,更能促進創作的提升。高中的初期到中期階段,在老師的指導下,可以開始準備藝術作品集。把以往好的作品,提煉修改再創作,精選出15~20件滿意的作品,收錄在作品集當中。用作申請專業美術院校,或協助非美術專業的名校申請。
總結
從四、五歲開始到上大學,孩子學習美術的意義,只有一小部分在結果。過程中的收穫遠大於最後的成績。每個孩子喜歡藝術,學習繪畫的起因各不相同。能夠一路堅持下來除了熱愛還有毅力。繪畫技法的學習貫穿始終,但它僅是美術學習的最基本面,任何藝術最終還是回歸到創作與表達。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每個人都能在日積月累的學習、浸潤和薰陶下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這也是個人藝術氣質形成的過程。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在學習美術的這條路上收穫滿滿!
教師背景介紹:【FayArtStudio】美術工作室創辦人Fay,8歲學習繪畫。素描師從美院雕塑系教授,色彩師從油畫系教授,單獨從師學藝多年,繪畫功底深厚紮實。大學考取美術教育專業,系統學習學院派素描,油畫,水彩,國畫,書法,篆刻以及中西方美術史。課堂技能包括黑板書,標準國語達標。教育方面擁有教育學,心理學,班主任工作技能及教師從業資格證書,畢業後執教青少年兒童美術。自大學期間開辦兒童及成人美術輔導班。教授兒童創意繪畫,基礎素描色彩,成人素描,油畫,藝術院校考前輔導,至今擁有27年美術教學經驗。
來美繼續攻讀美術平面設計專業,除專業設計課,美術史課外,兼修多門 Studio Class,包括:Advanced Drawing, Advanced Creative Painting, Ceramic, Sculpture, Printmaking, Photography。兩度赴紐約參加“The New York Program”,完成畢業創作“The New York Journal”獲得優秀畢業生嘉獎。畢業後就職設計公司,先後從事遊戲設計(game design)和平面設計(graphic design)工作,並考取 UI Designer Title。業餘時間繼續開班授課,2016年在鹽湖城創辦【FayArtStudio】美術工作室,全職投入美術教育工作。先後接受東西方美術教育,汲取雙方精華。啟發引導各年齡層學生的美術創意與自由創作,注重學生造型基礎訓練。為每一位愛好藝術的大小朋友,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
( 2024年7月1日《东方报》P6 P7)
我曾經以此畫問起母親,她說“那就是有吧!”父親在生活上的確是個不太講究的人,幾乎可以說是沒有什麼要求,只要能吃飽穿暖就行的那一類人。但有一樣東西是不可沒有的,煙是不離身的。在我年少時的記憶中,父親不是坐在書桌前看書,就是埋頭在畫畫或是寫著什麼,無論是看書、畫畫還是寫東西,煙總是不離手的。每當此時,才是他擺脫一切世事凡俗,將自己沉浸在藝術的自由王國裡遐想、神遊的時刻,以致於常常在作畫時誤將茶缸當作“水缸”。為此,他畫了一幅漫畫“一個人嘴上叼著一支筆,手裡卻拿著打火機在點火”以此自嘲,類似這樣的事情常常演繹在父親身上,彷彿他身上的每一顆細胞都在散發著幽默的氣息。
關東一漢子
我的父親王樹忱,1931年出生於遼寧省丹東市。
丹東這個位於鴨綠江畔美麗的城市,它是祖國一萬八千公里海岸線的北端起點。它沿邊、沿江、沿海,北與長白山脈相接,南與黃海相連,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遍布丹東地區的大小河流達1300多條,有塞外江南,魚米之香的美譽。
父親出生的這一年,日本侵略者策動“九一八”事變,侵占東三省。翌年,扶持前清廢帝溥儀建立偽滿州國。透過這個傀儡政權,日本在中國東北實行了14年之久的殖民統治,使東北同胞遭受了亡國奴的痛苦生活。
父親的家鄉丹東,更是日本侵略者掠奪中國資源,屯兵儲糧,連接北韓、日本的軍事戰略要塞。所以,父親是在日本帝國主義鐵蹄下度過他的童年、少年時代,望著天空中飄拂著刺眼的血紅色“膏藥”旗,他還不太清楚在那一面面旗子的背後竟是一頭頭凶煞惡神般的野獸。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一場驚心動魄的洗劫,綁走了父親的兩位兄長,使本已風雨飄搖、舉步維艱的家庭,幾近家破人亡的崩潰邊緣。在“滿州國”裡,漢語、漢文字是被嚴格排斥的,亡國奴的屈辱生活,練就了父親不屈不撓的倔強性格。
1947年,父親畢業於安東省立工科職業中學。1948年,年僅十七歲參加了革命,來到東北大學文藝學院美術系和魯迅藝術學院美術部學習。1949年到東北電影製片廠新成立的美術片組工作。隔年,1950年初,美術組南遷上海,隸屬上海電影製片廠,年輕的父親告別了故鄉,告別了家人,來到大上海,開始了為之奮鬥終身的動漫人生。
金色年華
1957年4月,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成立了。它的前身是東北電影製片廠的卡通股,1948年成立為美術片組。父親的一生和中國美術電影的成長、發展是緊密相連的。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是我國最大的美術電影製片基地,製作、攝影、發行的美術片占我國美術片產量的80%以上,逐漸形成了獨特的中國美術片風格。直至2004年止所攝製的美術片多達356部之多,並在國內15次獲獎,8部影片在國際上15次獲獎,為我國的電影事業贏得了世界的聲譽。
自1949年東北電影製片廠美術片組成立到後來的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父親從動畫助理工作做起,先後擔任過動畫、原畫、美術設計等工作,直到1957年開始擔任導演工作。《過猴山》是他獨立導演的第一部動畫片,首次嘗試運用了先期錄音的方法進行拍攝並一舉獲得成功。初展身手旗開得勝,使得父親更為意氣奮發,創作的慾望一發不可收拾,曾以每年一部的速度,一連數年直至“文革”開始。儘管當時在提倡“主題先行”、“政治掛帥”的大環境下,他還是與華君武、方成合作拍攝了《原形畢露》以及後來的《黃金夢》,將漫畫藝術和動畫藝術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開創了諷刺漫畫片的新天地。
正當父親藝術創造力量最旺盛、對於美術電影的藝術規律的探索取得了可喜成績、可以大有作為的時候,十年動亂開始了。衝擊、批判、徬徨、無奈,直到終於有片可拍,卻都只能以“樣板戲”為樣板,嚴重地束縛了美術電影特徵的發揮。但即使是在這樣背離美術電影規律的壓抑空間裡,他仍默默無言地孜孜以求,在當時幾乎已是百花凋零的銀幕上留下了《小號手》這一屬於那個特定歷史年代的動畫經典。
粉碎“四人幫”後,在老一輩藝術家張仃的支持與合作下,由父親編劇與導演的我國首部彩色寬銀幕動畫片《哪吒鬧海》,歷時十五個月製作完成,被列為建國三十週年獻禮片上映。1980年獲得第三屆電影百花獎最佳美術片獎、文化部1979年優秀影片獎、青年優秀創作獎。1983年獲得菲律賓第三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特別獎。1988年獲得法國第七屆布爾波拉斯文化俱樂部青年國際動畫影展評審獎、寬銀幕長動畫片獎。
1980年《哪吒鬧海》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組團參加第三十三屆法國坎城國際電影節,當《哪吒鬧海》在電影大廳放映時,面對此情此景父親思緒萬千、心如潮湧,久久不能平靜,他深為自己是一位中國的電影藝術家,而感到無比欣慰和自豪。時空彷彿在這一刻被凝固了,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他等了整整二十年。
《哪吒鬧海》原是上世紀五十年代與前蘇聯合作拍攝的項目,後因各方面種種原因而被迫停了下來,以後又遭遇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磨難。就如同父親自己親生的孩子一樣,精心孕育了二十載,才艱難地來到了這個世界。
《天書奇譚》是父親繼《哪吒鬧海》之後的另一本力作,取材自中國古代神話小說《平妖傳》的改編,是由父親編劇並導演的第二部影院版動畫長片,人物造型設計則由畫家柯明擔任。此片講求善惡有報,幽默詼諧,情節曲折,畫面製作精良,富有中國民間藝術特色的人物造型,使整部影片生趣盎然,極富感染力。
水墨動畫片《山水情》則是他晚年傾其全力精心編寫的作品之一,該片榮獲了1988年上海國際動畫電影節的大獎。晚年的他對自身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追求藝術的現代精神,使之更具有了東方美學的韻味和特徵,以傳統民族的文化元素詮釋了中華五千年悠久文化的精髓,演繹了他生命中最後的絕唱。他曾想以他綿薄的力量,試圖再造中國東方迪士尼的夢想,但現實卻使他的理想很有烏托邦的意味。他感受到了莫名的孤獨和無助,似乎心中的理想是那樣地遙不可及。隱約中好像有一種預兆,他以執著的心靈和真誠的情感,撫平了無盡的憂傷,傾吐著對美好人生的讚美和嚮往。令人欣慰的是,在2006年6月法國安納西國際電影節上評選出的“動畫的世紀:100部作品”名單中,此片是唯一的一部中國動畫作品。
(全文见 2024年6月1日《东方报》P7)
在上個月剛結束的Platinum舞蹈比賽猶他賽區中,來自全猶他共計230支少兒舞蹈作品展開了激烈角逐。最後,由星熠教育的劉瑤老師原創並指導的中國舞作品脫穎而出。
劉瑤老師原創的《青絲掃朱唇》獲評審特別獎 & 群舞第一名(圖1),施芮涵的《喊月亮》獲評審特別獎 & 獨舞第二名(圖2)。且 2支舞蹈都入圍並受邀參加 2024 Platinum 全美總決賽。
同時,付家琪和張天寧的傣族雙人舞《兩滴水》也獲得了小組第一名的好成績(圖3)。在泛美國際桃李盃23-24年冬季預賽中由劉瑤老師指導 Kaitlyn Cao(圖4)演繹的古典敦煌獨舞《升蓮》也取得少年B組第一名的好成績!
身為海外桃李盃評審的劉瑤老師有將近20年教授中國舞的經驗,她一直在海外傳播和發展中國舞。劉瑤老師除了教導孩子們中國的舞蹈之外,也帶領孩子們了解中國各少數民族的風俗特質。施芮涵小朋友說:「在學習彝族舞《喊月亮》之前,都沒有聽過這個少數民族。在劉老師的教授下,我不僅掌握了彝族舞的風格韻律,還了解了彝族的火把節和煙盒舞等彝族特有的文化。我期待今年暑假就去中國去涼山彝族自治州參觀一下。”
這些優秀成績的取得,離不開指導老師的辛勤汗水和滿腔熱情,以及家長們的默默支持和無私奉獻,還有小舞者們的刻苦練習和堅持訓練。她們透過比賽收穫的不僅是一項榮譽,更有那艱苦訓練、迎難而上、勇挑重擔帶給她們的磨練和成長。
星熠教育的薛校長表示“我們每個小舞者都有堅定的信念,就是要用我們的舞蹈,展示中國舞的魅力,我們也很榮幸能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元素帶到海外。”
希望我們在海外能持續進行各類喜聞樂見的社區文體活動,不斷提升海外華人參與的熱情,豐富海外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海外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最後,恭喜這群熱愛中國舞的小舞者們在Platinum全美的決賽中再創佳績。
(文字編輯黃嫻 照片由劉瑤老師提供)
劉瑤老師原創的《青絲掃朱唇》獲評審特別獎 & 群舞第一名
著名華裔眼科專家王明旭博士
從被迫中斷學業到歌舞團拉二胡謀生,從自學到跳級進入中國頂尖高等學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習,他最終成為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聯合醫學博士 MD magna cum laude,激光物理學博士,眼科專家、王氏眼科研究所創始人,美國Vanderbilt大學教授,美國FDA眼科審查委員會前委員(華人歷史上第一位),獲得美國眼科協會成就獎(AAO,Honor Award),美國華人醫學會終身成就獎。。。他發明了羊膜隱形眼鏡科技,並獲美國專利,成功進行世界首例人工角膜移植術,首例角膜基質環,他的科技多年來累計為美國40多個州和世界55個國家的55000名患者成功實施手術。
這一系列榮譽稱號和傑出成就的背後,是一位優秀的美國華裔精英!這就是著名華裔眼科專家王明旭博士。近日,講述王明旭博士心路歷程的新書——《從黑暗到光明》(From darkness to sight),被正式推薦為2023年亞裔傳統文化月的優秀書籍,並獲得置頂排名,在華人圈中引發廣泛關注。
認識王明旭博士的人都知道,他興趣廣泛,熱愛演奏二胡和國標交誼舞。“這些都是自信的表現,有助於提高情商。”王明旭博士表示,無論是眼科專家,還是二胡演奏、跳舞等領域,比自己聰明者不乏其人,但論努力和勤奮程度,自己一定不輸給任何人。
作為田納西州華人商會的發起人和主席,王明旭博士經常利用自己的學術資源服務社區,回饋社區。王明旭博士不但經常參加公益和慈善活動,而且開展了一系列公益眼科講座。他還成立了非營利的複明基金會,為世界各地貧困的眼疾患者提供資金,幫助他們得到治療。
拍攝勵志好萊塢大片《Sight》
王明旭博士認為,華人想要提高在美國的社會地位,就必須走出“自我”,讓自己融入主流,講出自己的精彩故事。要打破外界對華人只會拍功夫片的刻板形象,讓大家知道,華人中還有很多工程師、科學家,甚至是政治家等各行各業的精英。
“有了好的題材,更要表達好創作主旨。”王明旭博士深有感觸地說,美國人更熟悉中國的功夫片、古裝戲,但講述美國華人對美國社會貢獻的影片卻屈指可數。影片《Sight》以王明旭博士為原型,生動再現了王明旭博士的奮鬥歷程,將激勵更多華人在各行各業施展才華,不斷走向成功。
《Sight》就是要告訴更多人,華人對美國社會是有貢獻的,華人在美國是重要的、不可忽視的存在,地位是不可取代的。而《Sight》對於華人的意義,也正是樹立起華人有能力、有成就,能為美國社會創造價值的正面形象。
2023年5月23日,第五十届ICVM電影大獎的獲獎名單在佛羅里達州奧蘭多隆重揭曉。電影《Sight》摘得最有份量的兩項皇冠獎至高榮譽——最佳影片獎(best picture)、最佳劇情片獎(best feature film)。《Sight》此次還獲得了最佳攝影(銀獎)和最佳男主角(銅獎)。
王明旭博士的中科大校友、亞裔教育聯盟主席趙宇空先生告訴我們,華人對美國社會傑出貢獻的故事一直被美國好萊塢忽視。趙宇空先生提到,有感於這一困境,王明旭博士在頒獎儀式上把本次獲獎稱為“上帝創造的奇迹!”他還謙虛而深情地呼籲:“希望《Sight》的這個歷史性的突破,能激勵在各行各業的比我做得成功得多的華人都勇於站起來,TELL OUR STORIES!”
電影《Sight》3月全國預演 讓猶他華人社區先睹為快
3月18日起,電影《Sight》開始在全國十幾個州免費預演,猶他華人社區得以先睹為快!筆者之前就對王明旭博士非常景仰,曾收到過王明旭博士親筆簽名的自傳體書籍,這次更是一早就預定了位於 South Jordan 的 Megaplex Theatres 的座位。但因為這部電影太搶手太受歡迎,以至於一票難求,筆者直到開演前半小時才拿到了一張票。
筆者到達影院時,發現放映大廳的座位基本上坐滿了,而且觀眾中華人面孔只占少數。這說明這部電影的影響力已經遠遠超出了華人圈,觸及到了社會的各個方面。有不少一家兩、三代人一起來的,彰顯了影片突出家庭環境和子女教育的特點,教導孩子們樹立正確道德觀、尊重他人、關心弱者和培養自律等美德。這本身就是對中國家庭價值觀的肯定。
至於電影的內容,我就不多說了,以免有劇透之嫌。最後電影的鳴謝部分,是王明旭博士家人的照片,他的爸爸媽媽和妻子。這也是好萊塢電影中很不常見的。可能因為影片在美國拍攝的原因,當鏡頭轉到幾十年前中國場景時,演員們在語言和服裝上都有改進的空間,這樣更能還原六、七十年代的中國,讓歷史可以更真實地觸摸到。當然,電影總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比如青梅竹馬的愛情貫穿著電影的始終,一些少許遺憾也不太影響視聽效果。筆者強烈呼籲大家五月份都去電影院現場觀看這部影片,相信不會讓你失望的,總會看到一些能打動你的場景。
一個小花絮:王明旭博士本人也在電影中出鏡,扮演了一個只有一句臺詞的角色。留意青年王明旭在中科大上學時,用蹩脚的英語和美國大學教授交談,準備出國深造的鏡頭。注意,扮演青年王明旭的演員是專業演員,其本人的英語是非常好的(在後來留學生活的鏡頭裏有充分體現)。中文嗎,馬馬虎虎。筆者當時差點被其“蹩脚”的英語給矇騙了!
《Sight》預售開啟,5月24日全國上映
華人勵志好萊塢大片《Sight》預售現已開啟,並將於5月24日的星期五,即亞洲傳統文化月的紀念日週末(Memorial Day weekend,in Asian Heritage Month),在全國各地上映!《Sight》的影票已在Angel.com/Sight開始發售,現時的折扣最大(原價15美元,現價5美元),但僅在網站上短暫發售。
成功得到《Sight》全球版權的Angel Studios之前還得到了電影《Sound of Freedom》(一部小成本投入的電影,實現了投入1500萬美元,票房收入超2億美元的以小搏大的輝煌成績)和另一部電影《The Chosen》。
Angel Studios 方面表示,“我們很少在大銀幕上看到華裔美國人以强有力的方式展示的力量和决心。花了數年時間將《Sight》帶到觀眾面前,Angel Studios 希望從王博士關於希望、毅力和自由的故事中,給予觀眾以啟發。”
Angel Studios 的首席發行官Jared Geesey補充說,“當電影《Sight》被帶到 Angel Studios 時,它獲得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支持。我們的觀眾對日常英雄的真實故事產生了共鳴。我們相信這個故事將鼓勵所有有類似經歷的人,並有助於激發一場幫助他人的運動。我們很榮幸將在亞洲傳統文化月上映這部電影。”
(東方報特約記者 盛曉明 編譯)
3月25日,電影《Sight》在包括猶他州South Jordan在內的六個都市搶先預演
張純如的《南京大屠殺》(1997)將我們帶到了1937年的南京,中國一個充滿活力的文化中心被推進人間地獄的經歷。在這場「被世界遺忘的種族滅絕」中,三十萬平民百姓在幾週內被日本帝國陸軍(IJA,簡稱「日軍」或「鬼子」)士兵(一些被日本軍國主義掏空的殺人機器)無條件的強姦、折磨和屠殺。這場災難不僅限於南京,而是像一片陰雲遮住了整個亞洲。在韓國,良家婦女被被迫賣身。在偽“滿洲國”,鬼子731部隊拿中國人做他們卑鄙生化武器實驗小白鼠。在中國各地,鬼子肆意屠殺無辜的平民百姓。從1931年搶佔外東北到1945年日本帝國正式投降,中國和她的人民被一隻惡狗撕得粉碎。然而,戰爭的結束並沒有帶來這恥辱的結束。戰爭結束後,國民黨政府出於取悅日本右翼政客而拒絕譴責日軍的罪行,拋棄了這次屠殺的受害者。即使在過了九十年以後的現在,日本的變態右翼政客也拒絕為他們的罪惡負責。他們以歪曲事實、將受害者數縮小至3000人左右甚至拒絕承認這次屠殺的存在的卑鄙手段來矇騙日本公民。張純如的這本書是一部正義的利劍,為世界人民撥開了被日本右翼政客活埋的這段歷史。這本書的讀者將會被震驚;震驚於這埋沒的歷史,震驚於人性的險惡。
鬼子士兵在闖入南京城後的地獄狂歡,拋棄了他們的人性。約翰·拉貝(John Rabe),一位西門子中國的德國商人也無法從鬼子的魔掌中逃脫。雖然納粹德國和日本當時是盟友,但拉貝在試圖阻止鬼子濫殺無辜的過程中曾被多次毆打,甚至被槍殺。既然拉貝,一個德國人,都會慘遭鬼子的肆虐,那被鬼子們視為牲口的南京平民的處境就可想而知了。雖然在日本暢行的神道教中教導“人性本善”,這些理念早就跟著南京血泊和秦淮河從鬼子的心裡流走了。拉貝觀察到,當日軍奴役南京之後所有的社會道德就被一個個軍靴踩碎了。鬼子們重新拼湊出來的屠宰場中社會地位倒是「簡單」多了:鬼子做屠夫,平民做被屠宰品。
《南京大屠殺》是對日本帝國主義和軍國主義奪走日本平民靈魂的迎頭痛擊。引用一位前任日軍上校的話來說,日軍部隊擁有的根本都「不是人類的眼睛...而是禽獸的眼睛」(57)。扭曲日本的靈魂很早就被軍國主義勢力蓄謀已久了。日本的少年一出生就被「合法擴張論」(日本需要以別的亞洲國家為代價擴張自己的國土)和光榮系統殺戮的系統洗腦玷污了。想像一下,如果你的童年遊戲是假裝綁上自殺炸彈“為天皇效忠”,如果老師責罵你沒有忍心解剖青蛙,因為“......你以後......必須弄死100個中國佬!弄死200個中國佬!」(30),你會長成一個人還是一個殺人機器?更糟的是,對這些兒童的惡意宣傳只能被接受為事實,軍國主義的造謠機器已經把日本裹得密不透風。除了日本政府的宣傳之外,根本沒有別的資訊可以接收。就這樣,日本少年的靈魂被軍國主義掏空了,取而代之的只是一個仇恨和邪惡的鬼子。一名從日軍活葬坑中倖存下來的中國平民觀察到,「......日本人〔士兵〕...看起來非常像中國人」(85)。在外表上,鬼子士兵非常像其他人,但軍國主義機器已經把他們的人性全奪走了。
迄今為止,南京大屠殺的開始已過去了85年,但中華民族的恥辱還沒有洗清,也不可能在日本右翼政客的滿口噴糞中被洗清。二戰以後,日本支付了不到德國1%的戰後賠款(雖然他們遠不止犯下德國二戰1%的罪行)。日本的行為與德國改邪歸正相反,日本右翼政客拒絕將關於南京大屠殺的歷史資料載入教科書,以各種卑鄙手段美化日軍戰犯,並不斷否認日軍士兵在南京有任何不當行為,從而抹殺、扭曲和玷污歷史。日本從未向被鬼子士兵強姦、折磨和殺害的中國平民發出任何正式道歉,一次都沒有,從來沒有向那些童年時被軍國主義者搶走靈魂的士兵正式道歉過一次,從來沒有向“大東亞共榮圈」這場瘟疫的受害者發出正式道歉,從來沒有對有良心的世界人民道歉過一次。相反,日本的右翼法西斯主義的奴才卻仗著自己的權勢,羞辱和栽贓這些受害者。
在2004年,南京大屠殺又有了最新的受害者:張純如。當她無法忍受這次屠殺的恐怖現實時,她拿一把手槍解放了自己被撕碎的心靈。然而,張純如真的是自殺了,還是被謀殺了?她是被鬼子士兵的獸性大發謀殺的嗎?她還是被右派的騙子手和屠夫的抹黑謀殺了嗎?她還是被在南京人性邪惡的洪流謀殺的?張純如雖然是被謀害了,但是她的靈魂還活著,因為那是我的你的,和所有正義人民的靈魂!張純如勇敢掀開日本右翼政客和納粹分子的謊言,向世界展示了受到軍國主義和帝國主義強暴的南京。讓這聲吶喊在全世界迴盪吧!讓我的30萬個被屠殺的的同胞得到公道,讓我在憤怒和痛苦中抽搐的同胞得到公道,讓折磨中國85年的傷痕停止抽搐吧!
(謝安達 2022年10月13日)
We use cookies to analyze website traffic and optimize your website experience. By accepting our use of cookies, your data will be aggregated with all other user 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