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頁
  • 新聞
  • 評論
  • 活動報導
  • 传统文化
  • 文藝
  • 科技
  • 健康
  • 生活
  • 廣告
  • 其他
  • More
    • 主頁
    • 新聞
    • 評論
    • 活動報導
    • 传统文化
    • 文藝
    • 科技
    • 健康
    • 生活
    • 廣告
    • 其他
  • Sign In
  • Create Account

  • My Account
  • Signed in as:

  • filler@godaddy.com


  • My Account
  • Sign out

Signed in as:

filler@godaddy.com

  • 主頁
  • 新聞
  • 評論
  • 活動報導
  • 传统文化
  • 文藝
  • 科技
  • 健康
  • 生活
  • 廣告
  • 其他

Account


  • My Account
  • Sign out


  • Sign In
  • My Account

Eastern Trends Newspaper

Eastern Trends NewspaperEastern Trends NewspaperEastern Trends Newspaper

Your trustED CHINESE local media

Your trustED CHINESE local mediaYour trustED CHINESE local media
查看報紙完整版2024年10月01日

天隐道人讲堂 《道德经内义》

很高兴因缘和合,大家能够一起分享远古真人的智慧。


人类在这个世界上历程是很短暂的。我们这批人类,从茹毛饮血到现在,可能也就是经过了几十万年。这对于整个地球的岁寿而言,如白驹过隙非常短暂。


美国NASA在1977年9月5日发射了一个卫星,叫旅行者一号。它经过漫长征途,结束了探测太阳系的使命。NASA命它回过头来,对220亿公里外的地球拍一张照片,然后上传到我们的网络上。大家可以从照片茫茫如雾的光点中找到我们这个地球,它悬浮在整个宇宙中,就像一粒微尘。这就是著名的“暗淡蓝点”。我们就在这样的一粒微尘中生活着,我们在这里面欢乐着,悲伤着,沟通着同事和客户,陪伴着我们的家人和小狗。这里有我们的历史、现在,也有我们的未来。我们把自己这段经历看得很重很重,但在整个宇宙中,在整个星海中,它只是一粒微尘。而我们旅行者一号能够拍到的照片,只是这个星系中很小的一部分。超过千亿个如太阳系这样的恒星系形成银河系,成百上千的银河系形成更高的一个超星系团,而整个宇宙中像这样的星团不知有多少。所以,我们若以目前常用的方法来理解宇宙,并妄想指手画脚,本身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


庄子曰:夏虫不可语冰。一个小虫,他活过了春天、夏天,在秋天万物凋落的时候死去。在冬天滴水成冰的时候,它早已不存在了。因此它是无法理解冬天的景象,无法相信冰雪的存在。我们常说:术业有专攻。在非自己专业的领域,每个人往往都如幼儿园小朋友一样懵懂。如果不明白这一点,以为固有的认知能涵盖未知的领域,做夏虫之争,那是无聊的事情。


这个宇宙有很多的奥妙,是我们小如微尘的人类大众很难理解的。好在人类有智慧的先贤,他有具体的操作方法,能让我们破除虚妄不实的观念,而洞悉整个宇宙的本质奥秘。他是我们了解这个宇宙的金钥匙,一盏指路明灯。这位先贤,他叫李耳,也就是古代修真大成者——老子。他留给我们的金钥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内涵又莫衷一是的《道德经》。


世界上有很多人在解读道德经,各有各的解法。我仅以道家传人的角度,来讲一讲道德经的内涵,也就是我们道家眼中的道德经,而不是一位商人、一位军事家、一位政治家、一位养生研究者或一位科技工作者理解的道德经。我相信我所讲的道德经,即使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或许有很多瑕疵,但解释的本义与老子是相同的,与古代的先贤高道是无二的。并非说我的水平能与古人比肩,只是说理解上,不会有本质的偏差。前人的光华如日月,我如萤火,这点自知之明,并未失去。


老子云:自知者明。学习一个极其深奥的东西,远远超越我们有限常识的东西,先要有自知之明,有一颗谦虚学习的心,听得进不同的声音。


在讲整体道德经内义的前面,我先做这个导言。一本书的导言非常重要,它里面包含着学习这本书的重点内容和思想方法,减少我们因走入误区而在研究上过度耗费不必要的时间。


 目 录


导 言

一、学习道德经的意义

1、道德经阐述的是能验证的宇宙终极真理

2、道德经是解决诸多困难的指导手册


二、我们为什么给无法理解道德经

1、古今语言的差异

2、经文中流传中的错误

3、翻译环境的限制

4、语境的变化

5、专业化名词的内涵隐藏

 6、道德经基础的隐没 


 三、我为什么能够讲道德经? 

1、首先要有本门传承

2、长期的实践验证


四、我如何讲道德经?


第一讲:玄之又玄

一、以《道德经》阐述道家修真的本质

1、直取修真本义

2、去“术”之乱花迷眼

3、寻宇宙之本真

二、“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阴阳两玄

2、第一个玄的境界

3、第二个玄的境界

4、修真证道门户  

三、诸宗共同的重要修行节点


第二讲:终身不救

一、来自玄门

1、玄门认径

2、“我”的来路

二、痛失玄境

1、红尘之殃

2、自带修行

3、胎里生病

4、哭断鹊桥

三、不殆与不救

1、落入凡尘

2、长生与衰死


全文自2025年2月16日起在《东方报》连载

我所知道的陈氏太极拳(三)我的练拳体会

作者:王争鸣

一、太极劲


甚么是太极劲?其实还真难定义。陈氏的抖弹劲,爆发劲是否?杨、吴、武氏的“松劲”是否?杨氏吴氏的理论认为,“松”是太极拳第一要旨,只有松开了,松透了,才能达到“一接劲就能将人发出丈外”的效果。“凌空劲”是否?杨氏吴氏认为,只有彻彻底底松开了,才能得到凌空劲,因为我自己没有练到松透的程度,所以也无法体验杨吴氏的“松劲”和“凌空劲”,但我相信它的存在,因为很多人已经做到了。


我的体会是,抖弹爆发劲学学可以,但真无大用,而且伤身,行拳走架时的抖弹劲,是发空劲,劲力都留在了自身,所以极易伤身。抖弹劲在重物或沙袋上发劲,没有什么大的威力,我用测力计测试过“掩手肱捶”的抖劲,还不如发大力直接打击的力量大。


我很好奇的是,人们是什么时候,是如何认识到“松劲”和练力量一样都是可以应用较技之中的?从陈氏,杨氏,吴氏,武氏太极拳的特点和发展脉络来看,可能陈氏拳引进“松劲”的概念时,仅仅是相对于“硬劲”而言,那时还是追求“刚柔相济”,到了杨氏吴氏阶段,练拳的文人占多数了,摈弃了“刚”的追求,只保留了“柔”,而且追求极致的柔,即“松透”,“全放松”,“彻底的松”,“松到小脚趾”。但是这种“松劲”能否应用于实际的较技格斗之中,还真是难以回答。尤其“凌空动”,其表演确实让人惊讶,能否应用于战斗中或拼死挣斗中,更是不得而知了。


缠丝劲是太极拳书籍中另一个常被提到的劲路。陈氏的缠丝劲和杨氏吴氏的缠丝劲的概念是不相同的。杨吴氏的缠丝劲意为,行劲要轻柔绵长,不停不断,像棉像丝。陈氏的缠丝劲其实是讲的“螺旋劲”,是延长的“螺旋劲”、即“螺旋缠丝劲”。陈氏的螺旋劲是可停可断,可凸可凹的,象齿轮的齿和槽。另一个不同是,杨吴的“缠丝劲”主要表现在动作的划弧,划圆上,而陈氏的“螺旋劲”在动作上是很难看出来的,因为它是腰身四肢拧钻,不一定有动作的划弧或划圆。


关于挒劲。挒劲是太极拳八劲(掤捋挤按、採挒肘靠)中的一种。因为这个字很少用到,其字意也不十分清楚,所以,众说纷纭。杨氏,吴氏将其解释为分开、分裂的意思。陈氏的理论中,“挒”劲是一种刚猛劲路,具体是什么样的,如何释放“挒”劲,也没有讲。挒劲是八劲之一,所以也不是爆发力。因为八种劲法都可以爆发。我在长期的发力练习中,逐渐体会到了这种“挒”劲。它是腰身拧转催发到肩肘手臂上的一种甩劲。很象劈挂拳的发劲,但劈挂拳的劲只表现在手臂的甩打中,尤其是前后的劈甩最为典型。八极拳不用硬劲时,也是这个路子。


挒劲在行拳走架时,在很多发挒劲的拳式中根本表现不出来。如果表现出来了,就已经是错了。只有在实物上才能表现出挒劲,走空架子练不出挒劲。我们在挒劲训练时,由最初的一层标准护胸,到两层标准护胸,受力者都还被挒劲震得难受。用一层护胸时,那个震动是撕心裂肺的感觉。这里有一个经历值得一提。我们在Layton city曾经有个健身馆。有一次练习挒劲发力训练时,被外室的一个健身者看到了,要求试接一下我们的挒劲。他大概三十多岁,肌肉发达,当过健身教练。我们给他上了一个护胸(那时我们挒劲还没大到需要两层护胸),他拿好架势后,我用左胳膊发水平的横挒劲,震得他头胸乱颤,他马上叫停,要求摘下护胸后,扭脸就走了,后来再没见到过他。


陈式太极拳中发这种挒劲的拳势很多,如“五大捶”的搬拦捶,撇身捶,掩手捶等等。这里多说一句,盘架子是中国武术练拳的基础,但只盘架子不练习实物发力,不亲身感受被发力(体验被打),是很难练出功夫的。


二、拳架的现代化标准化和舞美化


拳法是冷兵器时代为战胜对手而创建的,它的第一目的(在当时也是唯一的目的)就是战斗,说白了就是打架。有了拳法就可以提高技击水平。热兵器时代以后,拳法作用大为下降,社会对拳的需求发生了改变。中国武术或拳法由实战的需求转向健身、观赏和打发时间的娱乐活动,尤其在用于表演竞技的标准化后,拳架被特别抽提出来进行标准化和舞美化,这是时代的需求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尤其是太极拳,在全民普及的推动下,得到极大的发展,但也要清楚地认识到这只是拳架部分的发展,拳法功夫的部分还有待发展,如果需要的话。


三、“知识分子耍大刀”


我跟师傅学拳的第一课,师傅就说我们是“知识分子耍大刀”(古话是“秀才耍大刀”),因为他是外科医生,我是医学院的学生,我们都是知识分子。后来他常常说这句话,我没有太在意过。四十多年过去了,我才明白了这个中涵义。因为我们的身份,我们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武者,那是职业练武者,所以,我们的功夫可能永远达不到最初的追求目标,原因很简单,我们在练功上花费的时间不够。知识分子习武有一大优点和一大弊端。优点是,习拳理解快,理解更透彻,理论知识丰富,对拳法的传播和深入发展有极大的作用。一个很好的例子,陈家沟的陈鑫是前清秀才(可能也是全村唯一的秀才),他的功夫差他两个哥哥的很远。他的两个哥哥务农习拳,功夫很好,附近闻名。但陈鑫却是陈家沟第一个把陈氏太极拳的理论记录下来,编纂成书的(书名“三三拳谱”),为陈氏太极拳后来的传播和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也是其它门派的太极拳参考学习的重要文献。


缺点是,过度的理论化和抽象化。以前武术书籍少、为得到一本武林秘籍不惜搭上性命,就像金庸武侠小说里描写的那样。但现在有关武术的心得,论文,杂志,书籍多如牛毛已不值钱了,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内容空泛,不是练功中提炼出来的,是读书中读出来,练的少,想的多。有的词藻华丽,文句优雅,深奥难懂,这就使武术尤其太极拳的理论与功夫相去越来越远。我以前也写了一堆東西,甚至还想撰写一本“发放太极拳”的书,专门讨论用太极技法发人的理论。后來,我放弃了,因当我自己都没达到“随手发人於丈外”的水平,写出来的东西能有何用?


四、关于推手


推手是太极拳特有的一种训练方法,当然,现在许多其它拳种也引用了这种训练方法。推手的最主要的目的是训练听劲,达到知己知人的功夫。还有一个目的,这里不挑明,留给练习者自己去体会。最初的推手内容比较多,除了训练听劲,沾粘连随和掤捋挤按的发劲外,“跌打擒拿发”的全部技法都可以在推手中得到训练和检验。


随着需求的改变,推手的内容越来越少,限制越来越多,尤其是,推手成为一种竞技体育的比赛项目后,为方便比赛,减少伤损,只保留了一种太极拳技法的应用,即“发”法,也是被认为最高级最文明的技击方法。所以,现在一般性的推手都遵循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推手时要不丢不顶,不打不拿,不能动步,这样太极拳的很多招法不能使用了,很多东西也就丢掉了。


常常看到挑战推手的视频,开始前先立规矩,脚不能动,手不能打,指不能抓,还有,不能丢开接触点,不能使用僵劲(或犟劲)等。如此这般,推手的训练功能所剩无几了。当年陈发科和李经梧接受挑戦时,从没有任何要求,你来就是了。


五、“妙手一挥尽浑然”


师傅当年开授太极拳第一课,画给我们的大饼就是“拳打脚踢下乘拳,妙手一挥尽浑然”。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以前不能深刻理解甚么是“浑然”,甚么程度是“神明”,但知道那绝对是所有习武者都追求的最高目标。


四十多年过去了,还没有达到“浑然”和“神明”,虽然有些沮丧,但还好有一样东西让我觉得,所付出的辛苦还是值得的。


就是,拆招解式,因为一直坚持着“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的理念,所以经常摘出几个式子进行应用,解析练习,这样对拳法中的一些跌法、打法、擒拿法都有所涉猎。虽没学成“浑然”和“神明”,但也十分实用。


最后我想说的是,由于大众和文人的需要,太极拳的发展已经不再是它初创时的初衷了,这是社会或历史发展的必然。太极拳的“发法”最适合于文人的需求,既文明又能有用,也为练拳设立了目标。所以文人是太极拳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这才是“知识分子耍大刀”的真正意义。尽管如此,保留和发展太极拳的“拳打脚踢”即“招法”也是十分必要的,这些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宝贵遗产。


2025年8月1日《东方报》

我所知道的陈氏太极拳(二)

作者:王争鸣

上个世纪80年代初,跟师傅学的东西还真不少。先是全套的程氏八卦掌、河北派形意拳,又加学了一套武当剑(据传是东北军阀李景林的东西,都忘没了,只记得其核心要旨就是一个“三角剑法”),这之后,师傅才开始传授我陈氏太极拳。没想到的是,当我第一脚踏入太极门后,就改变了我这一生的练拳方向。


太极拳第一课,师傅就为我们师兄弟画了一张美丽的大饼。他说,“为什么练太极?‘拳打脚踢下乘拳,妙手一挥尽浑然’。这就是太极!”师傅没解释甚么是“浑然”,但看他那神态,这一定是最好的东西了,是最利害的武功了。就为练这个“浑然”,我把其它的都丢下了,尽全力去追求那张美丽的大饼。


我学的陈氏太极拳,是陈发科师祖传授给李经梧师爷的,被定名为“新架”,是陈发科进北京后改编的架子,与他在陈家沟老家练的老架有些不同。其内容只有拳法没有器械。但我见过陈氏太极剑。那是我们河北医学院七七级毕业时,请的陈家沟陈某菊女士表演的陈氏剑,但没感觉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有时刺剑时发抖劲。这在那时的剑法中已是难得一见的了。后来按照书本练了一段时间的太极十三枪,是杨氏的,有太极的意味,更多是形意拳的意味,因为已经学习了形意拳的刀剑,所以上手很快,记忆也颇深。


我学的拳法有两路,一路拳较长,动作编排柔多刚少; 二路拳又叫“炮捶”,刚多柔少,窜蹦跳跃也较多,更象是北方的长拳。无论一路或二路,陈氏拳行拳时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圆裆敛臀,及腹式呼吸;行拳时要快慢相间,四肢腰身行螺旋运动,腰髋还要拧转起浮。

盘架子是练“知己”的功夫。陈氏盘架与杨氏,尤其吴氏的盘架差别很大,除了窜蹦跳跃外,最主要的差别在于①刚柔相济,②螺旋拧转,③气势外露。杨吴氏的“放松”是真正的松柔,而陈氏的放松,是“松沉”。师傅行“揽扎衣”时,到最后定势时,身体松松地下沉,长长地吐出一口气,那圆裆的马步,那沉肩坠肘的架子,稳稳当当,一副不可撼动的气势,让我终生难忘。我师兄曾评价师爷李经梧晚年的拳架,“动作不大,速度不快,气势夺人。”


此外还有太极推手,包括:定步单推手,定步双推手,大捋,和“烂踩花”。定步单推手和定步双推手与杨吴武氏的太极推手一样。双方各出右手,前臂相搭,右脚在前,然后划圈打轮,是为单推手;如果辅以左手托对方的右肘,然后划圆打轮,就是双推手。这种推手限定不能用“跌打擒拿”的招法,主要目的是培养“沾连粘随,不丢不顶”的意念和习惯,以及“听劲”的本领。


大捋推手原是陈家独有的,对练习“跌打擒拿”十分有益。但刚开始练习时有些别扭。搭手和双推手是一样的,彼此互搭对方的腕肘关节,但一方出左脚在前,另一方出右脚在前,双方的腿也相接触,这是练习“管套”意识(管脚套腿)的重要方法。开始后,一方撤前脚用捋劲,另一方随其捋劲上后脚以化之,然后挤、按、掤完成后,再开始下一轮的重复动作。大捋是活步,但只是活动一足。


我个人感觉,陈氏拳的推手、以前应该只有大捋推手,因为它更符合陈氏拳路的练习。可能是因为杨氏拳对单、双推手的推广,和后来纳入体育比赛项目的需要,陈氏拳的练习者也都采纳和练习单、双推手。单、双推手时,双方都是右足在前,确实舒适方便,也更为公平,且符合大多数右撇子的习惯。


“烂踩花”,又叫活步推手。就是双方双手相搭后,在手上较技的同时可以自由活动双足,可根据情势需要而“进退顾盼定”。“烂踩花”没有定式,是较技争斗性质很强的一种推手训练。


拳法的练习方法还有“拆招解式”,就是把拳套中的单个动作拿出来在人身体上施使攻防技巧。这需要拳伴(拳友),而且是很要好的拳伴,否则无法练习。在“拆招解式”中是可以完全应用“八劲五法”的,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劲,“跌打擒拿发“五法。也正因此,这种练习需要合适场地,有时还需要护具。


顺便提一下陈家的抖大杆子。我没有抖过,但我学了形意拳的“五子棍”,虽棍短,但抖劲是一样的,只是威力小一些。陈家的大杆子要求是丈二长的白腊杆(古代的长兵器都是丈二以上的长度),抖将起来杆头乱颤,人身也随之颤动,练习发劲确实很好,但也不是必需的。陈发科到北京后,就没听说还抖杆子,他的徒弟们也多数没有抖过。从杨氏以后的太极拳,如吴氏、武氏等,都注重松柔行拳、松柔发劲、讲的是“松”,是“松发”,不需要练习抖大杆子了。所以,甚至有人认为陈家沟的拳不是太极拳。 


2025年7月1日《东方报》

武道传薪:尹氏八卦掌 拜师仪式再现传统礼制

春风五月,花开满城。第二届盐湖城尹氏八卦掌拜师仪式,于5月19日如期举行。


八卦掌是清末著名武术家董海川于19世纪中叶,传入北京的近代内家拳拳种。由于它与其他武术流派迥然不同的步伐身法和练习方式,让众多习练者练成了武林高手。董海川先师的大弟子尹福,生前影响极大,曾被选入皇宫教授八卦掌。尹派八卦掌和程派八卦掌成为了民国时期声名極其显赫的流派。因为环境的变化,今天的直传尹氏八卦掌,得以基本保留原汁原味的传统八卦掌的古朴风格。


尹氏八卦掌第五代传人林阳老师,师承尹福外孙何忠祺的弟子王尚智先生。通过在日本权威性的《武术》杂志进行特集介绍,首次在日本揭开了尹氏八卦掌的神秘面纱。之后又将其传播至盐湖城地区。林阳老师热心传授尹氏八卦掌,还带领学生参加本地的华人活动,将中国传统武术的风采,展现给犹他各界民众。三年前,通过首次拜师会,她将多名弟子正式纳入门内。近几年来,经过系统训练和严格考核,今又为另一名弟子李涛先生举行传统的拜师仪式。


李涛先生是一名医生,在刻苦习练尹氏八卦掌的同时,还是社区太极拳老师,盐湖城首届华人太极日活动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他在拜师仪式中表示,通过这种严格正式的仪式,让人感受到肩上的

传承重担,同时也为自己所习练的技艺是有源之水和有本之木而欣慰。


此次拜师仪式完全依照传统形式,遵循上香叩拜祖师 ,诵读师训、递拜师贴,奉茶等礼仪流程,所以亦是一次难得的传统武术文化的再现。


林阳老师的师父王尚智先生,以及诸多身在中国大陆和日本的师弟师侄们,也都线上参加了仪式全过程,并讲话祝贺林阳老师喜收高徒,鼓励新弟子共同做好传承伟业。


盐湖地区几位知名社会活动家特意赶来见证这一有历史意义的活动。陈由義警官当场鼓励新弟子:“以拜师帖为终生修行的契约,以今日之诚证今后之行”。董校铭先生引用《八卦掌64字师训》和《论语》中的“切磋琢磨”一词来勉励大家。武术家王争鸣先生祝词后,还以笛子古曲欢快助兴。亚洲文化艺术协会(AACA)的汤玲老师也演奏了一曲古琴,为仪式增添雅韵!


最后,现场各族裔的弟子们和家属,及所有来宾们围成圆一起走起八卦圈,共同祝愿传统中华武术播惠天下,造福四海!


(文/毅源;摄影/周克明)


2025年6月16日《东方报》

我所知道的“河北派形意拳”

作者:王争鸣

形意拳、太极拳和八卦掌称为内家拳的主要三大拳种。形意拳诞生于中国北方的山西省,主要流行在华北地区。近年来, 其在海内外传播和流行之广,着实令人惊叹!


我拜师学艺的第二个拳种就是形意拳。师傅说,我们练的是河北派的形意拳,其它的主要还有山西派和河南派(又称为心意拳,或心意六合拳,不同于少林寺的心意把和河北沧州地区的六合拳,但可能有某种渊源),虽然都是一脉相承的拳法和心法,但套路和演练风格却大不相同。河北派的形意拳舒展大方、动作刚猛,尤以爆发力著称。 


河北派的形意拳第一要义就是站桩,站三体桩,又叫三体势。站三体势时,左手左足伸出在前,右手右足微屈在后,同时还要沉肩坠肘、弓腰竖项。整体架势是,似曲非曲,似直非直,似正非正,似斜非斜。还要提肛收腹,舌抵上腭,以鼻呼吸,目视前方。据说,以前的老师傅们传拳,都要求徒弟先站一年桩,站不好,是不传拳的。


河北派形意拳的拳法主要有:五行拳,十二形拳,五行连环拳,杂式捶,安身炮等。三体势站好后,首先学习五行拳,包括劈拳(金行)、崩拳(木行)、钻拳(水行)、炮拳(火行)和横拳(土行)。每一拳法,除了起势收势外,只有一或两个主要动作,每一动作又有左势右势之分。行拳时左右重复,直线前行,直到需要折返时,加一转身动作后,继续重复该拳法,直到结束收势。


步法主要是过步法,只有崩拳是跟步法。


过步法是,前足先进,后足跟进暂悬于前脚踝内侧,成“寒鸡式”,又称“磨胫”,而后,悬足迅速大步向前迈出,另一足则随之跟进半步,从而完成动作。


跟步法是,左足前进,右足跟进半步,右足永远跟在左足的后面,不超过左足。跟步最大的优点是“快”,而且是贼快,尤其近距离上身接敌时,前脚一抬,已踏入敌中门了,后足半步一落地,敌人已被打出。当年郭云深大师和尚云祥前辈都是以崩拳跟步取胜,故有“半步崩拳打天下”之美誉。“半步”就是指的右足跟进半步永不超过左足的跟步法。据传当年尚云祥去邻村学艺时,数里的路途,都是一趟崩拳打去打回。 所以,其跟步极熟,速度极快。


十二形拳包括:龙形,虎形,马形,蛇形,鹞形,鸵形,鼍(编者注:鼍读tuó,其本义为扬子鳄)形,燕形,猴形,鸡形,鹰形和熊形。十二形拳是模仿十二种动物动作的仿生拳,有的简单,有的复杂,包括了窜蹦跳跃的动作。十二形拳也是直线行拳,一套动作完成后,加转身动作,直钱返回,重复动作至收式结束。河南派心意拳是十大形,模仿的动物有所不同,还有某种动物的单独组合拳,如鸡形四把等。


五行连环拳是五行拳混合编排的组合拳法;杂式捶是五行拳和十二形拳混合编排的拳法;安身炮是双人对练的拳法。我没有练过杂式捶和安身炮。师傅说,五行拳和十二形拳练熟后是可以自行组合,随机混练的。我练拳练到兴头起时,常常这样做,由此可以检验哪个拳法我已经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了,哪些还不能,由此调整练习的重点。


河北派形意拳的器械有:形意刀,形意剑,形意枪,形意棍等。我练的形意剑和形意刀是一样的,动作完全相同,只是手上使刀或使剑的不同(虽然刀是单刃,剑是双面开刃,撩挑时刀背的作用依然很大),是很传统的那种,是在拳路的基础上,手中加入短兵器而已。如五行刀(剑)是五行拳的手臂的延伸,十二形刀(剑)是十二形拳的手臂的延伸。这里加个小插曲,我练过兵器后,大脑有了手臂延长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所表现。如我做饭时,常以手中的炊具去做手臂延长的动作,象用手中的勺、铲去开关水龙头,开关电门,开关厨柜门等等。开始没有意识到这种形作的来源,后来明白了,是练习兵器的结果。


另外,几十年前在国内曾买到一本介绍形意拳的书,其中的形意刀法是由十几个动作组成的套路,和我所学的形意刀法完全不同,更象是长拳的刀法,只不过冠以形意拳的一些名称,如劈刀,等等,而已。它的劈刀动作是右手单手握刀,由身后向上向前抡出砍下,是长拳的刀法。我学的劈刀很象日本剑道的动作,双手握刀柄,斜竖于身前,劈刀时,刀向一侧的下后方划开,而后,刀身贴看我的身侧向上向前划弧劈出。这种劈刀划弧的动作小,直径只有前者的一半,但速度快,刀头接敌的时间短。

形意枪我没练过,但师傅教了我一套棍法,说是形意棍,由十几个动作组成的套路,和形意刀(剑)的风格相去甚远,我曾疑它是否是形意门的东西。多年后,才意识到,那真是一套好东西,是升华后的形意器械。棍法的名称不叫形意棍,叫作“五子棍”,是一种阴手或阴把棍。棍是短棍,不是丈二长棍,也不象齐眉棍那样短(棍高齐眉),而是长于使棍者身高(或两臂展开的长度)半尺。棍质必须是白腊杆,即有强度又有韧性。由棍头到棍尾(由细到粗)分为五个部分,称为“天、地、君、亲、师”(即“五子棍”名称由来),各部分功能不同。这样将棍的不同部位分类,对练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使练习者可以很清楚每一动作的目的和棍上的着力点。握棍的方法是双阴握把,即双手握棍时两拳眼相对,不同于常见的长拳和少林的阴阳把持棍(即一拳眼对另一拳的拳尾)。阴阳把持棍时,棍头应用多,棍尾应用少,因为用棍尾时,阳把的前手非常别扭。而阴把棍用棍尾时就非常舒服自然。只可惜几十年不练了,大多数动作都忘记了,记住的几招已连不成完整的套路了,如仙人担柴,老妈纺线,老师出马等。在国内时,曾试图寻找形意棍的书藉以验证这套“五子棍”是否是形意门的东西,结果,任何有关形意棍的书籍和文献都没看到。不过,上学接受军训时,学的最基本的三招拼刺刀,即刺枪,拨枪和砸枪(用枪托由后向前砸),倒是都可以在这套棍法中找到相同的动作。而根据文献记载,从民国时开始,中国军队的拼刺刀训练就已经采纳了形意拳器械的一些招法。在形意拳界里,一直有传说,形意拳起源于岳飞传授士兵兵器格斗的方法,是将兵器去掉而演化出的拳法。


我练习形意拳的一些体会


1.“易练难成”。形意拳的拳法动作少而且简单,易学易练,但欲练成可用之拳或者说可用于技击格斗之拳,却非易事,反倒是形意刀剑学会动作就可用于格斗。在现代的博击场上,常可看到中国功夫的长拳、少林拳招法的应用,却没有形意拳的身影。民国时期举办的中华功夫的擂台赛,前五名虽多是出自练 形意拳的,但没有一人能在场上使用任何一招形意拳的技法。所以说,形意拳的拳法虽然简单易学,但真能练出打人的功夫也着实不易。俗语云:“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一年打死人。”我当时学形意拳就是带着这个美好愿望去练的,但一年后发现,其实并非完全如此。再到后来我才发现“形意一年打死人”的真正含意是一种身体本能的训练,是在突发情况时,身体本能的进攻性反应。多年后(已先后学完了八卦掌、形意拳和陈氏太极拳),师傅问我,遇到突发情况会如何反应,我当时毫不犹豫地说,还是形意拳,“遇敌犹如火烧身”,上去就是一下子。这一段似乎有些矛盾,个中玄妙,练者自悟。


2.“爆发力”。郭云深将形意拳的发劲分为三个水平,由低到高分别是,明劲、暗劲和化劲。明劲,就是我们现在在视频中常能看到的那种“爆发力”。这种劲是练习暗劲的基本功,但是,在实战中毫无用处,而且练习方法还要得当,否则伤及自身。顺便说一下“化劲”。这是种什么样的劲,或力量,发放这种劲身体是何种感觉,其劲力发放在人身体上是什么样的效果,我一概不知,没到那个境界。但常能看到一些人,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练形意拳的轻飘柔软,而被认为是练到了

“化劲”的境界。因无法检验,故不得而知了。但我个人认为,不会有那么多的人能练到郭云深所说的“化劲”境界,再者说,“化劲”的境界就是字面的意思轻飘柔软吗?


3. 我的一次经历。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夏夜,在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展览馆(现名省博物馆)前的广场上,看到几个农民正在教授一大群年轻人练习形意拳的三体势和形意棍的站桩(不知如何演练)。另有一群人围着一个中等身材的中年农民交谈,我好奇,凑上去围观。原来,一个上海来的高个头年轻人正在为那个农民解说他们姜容樵一派的形意拳,并当场演示了一招十二形拳的“雁形”(不是我们河北派的“燕形”),只有一个动作,仆步下身。而后,他请求那个农民演示他们的拳法。只见那个农民,二话没说,拉开架式,就是一套拳脚,有快有慢,有重有轻。虽穿的短裤短褂,却虎虎生风,时而带声,既沉稳而不滞,又浑厚而敏捷。一趟拳感觉不到一分钟,收势后不气不喘,神态如常。他说那是“五行连环拳”(那时我还没练五行连环拳),他们是深县来的。


当年见识浅,没有意识到他那套拳泄露出的信息是无价之宝。数年后,当我意识到这点时,已是时过境迁,与一次绝佳的机会失之交臂。我后来把那个农民的发劲和我师傅的发劲做了一个比较。首先,二者都不是网络上见到的那种抖颤的硬劲;其次,我师傅那时候的发劲虽浑厚沉重,但落有发劲的痕迹,而深县农民的发劲浑厚自然,不着痕迹,好象随手一出,劲力已混合其内;再有,我师傅行拳、结构动作清晰明了,深县农民行拳浑然天成,乍一看肯定是形意拳,但具体是哪行或哪形,却不太请楚了。我感觉他的每一招法,每一动作都意在一个目标上,而不在意动作是否规范清晰。


直至今日,无论在现实中还是网络上,我再也没有见到过那种行拳发劲的了。不知道那是不是化劲,但那次见识,我是受益终生。


最后我要说的是,我因为学练了陈式太极拳,就把八卦掌和形意拳放下了,结果,陈式太极拳没有练成师傅说的那种境界——妙手一挥尽浑然,八卦掌和形意拳也都没有什么进步。其实,人的一生能精通一个拳种就已经是大不易了。不必多求。


2025年6月1日《东方报》

五行拳示意图(图源:网络)

我所知道的“程氏八卦掌”

作者:王争鸣

“八卦掌”近年来蜚声海外,在中国以外的很多地方都可见到练习八卦掌的社团和组织。我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有幸接触到八卦掌,因此,对八卦掌稍有一些认知。


八卦掌是我正式拜师学艺的第一种拳法。师傅说我们练习的是“程氏八卦掌”,又叫“程派八卦掌”或“游身八卦掌”。除程派的掌法外,较著名的还有尹派、马派等。所有的八卦掌派别都源自于八卦掌的创始人董海川。


董师于清朝末年开始传授弟子,主要人物有,大弟子尹福,二弟子程廷华(因其做眼镜生意,圈内又称其为眼镜程),以及刘风春(做扎花生意,又称翠花刘),马维祺(做煤炭生意,又称煤马),等等。据传董师的八卦掌是在阴阳八盘掌的基础上创建的。当时传授的掌法还是直线行拳的,但已经有了“拳打四面八方”的概念。


现在转圈行拳的八卦掌,是程廷华建立的。后来因为三、四代弟子中多有在师叔师伯间相互学习者,以及转圈行拳的鲜明特点,八卦掌的很多门派都接纳了转圈行拳的方法。但尹派保留的直线行拳的内容最多。我在上世纪90年代买到的尹派八卦掌的书籍,还都是介绍直线行拳的内容。


但不管是哪派,八卦掌的基本内容是“八大母掌”。此外还有散掌、六十四掌、九宫桩,以及八卦刀、八卦枪,鸡爪鸳鸯钺等器械。


我学的程氏八卦掌的动作简单。八大母掌的每一母掌的掌法只有两到三个动作组成,每一掌式都贯穿在行步走圈的过程中。行拳时,身法要求“鸡腿龙腰,燕额虎项”,掌形是“龙爪掌”,行步是“淌泥涉水”步,脚在转身时要“外摆内叩”。行拳时还要:“舌抵上颚,用鼻呼吸”,同时“身向下沉”。


初学时,先练习转大圈,直径2米左右,习惯后,逐渐缩小圈子,最后小到原地转圈,转圈练习要先慢后快,逐渐克服转小圈时出现眩晕的问题。转圈时既可以空圈,也可以围绕树木或木桩练习。


我学的程氏八卦掌还有个特点,第一掌的“单换掌”和第二掌的“双换掌”是始终贯穿应用于后面六种掌法中的,所以,“单换掌”和“双换掌”是重复频率最高的掌法。


此外,还有十二散掌,即“开捧探顿,掖塌穿插,削片鞭挝。但其实,散掌中的一些掌法在“八大母掌”中已有出现,如掖掌,塌掌,穿掌,片掌等。


“八大母掌”非常熟悉后就可以练习自由运掌了。方法是练习“六十四掌”或“行九宫桩”。


我没有练过六十四掌法。师傅说,没有统一的六十四掌法。好像董海川也没有传授过六十四掌法。我曾于上世纪90年代买到一本介绍“八卦掌”的书,其中有详细介绍“六十四掌”的练法,还配有插图。但现在这本书去了哪里,已不得而知了。我印象是,第一,那套六十四掌是作者在其所学的“八大母掌”的基础上,创编出来的。不过平心而论,也实属不易。第二,其动作太繁复,且重复太多,不易记忆,也不适合技击格斗。但作为一种练习的方法,倒也无可厚非。记得我师傅曾说过,“八大母掌”可以变化无穷,每个人都可演生出自己的“六十四掌”。


“行九宫桩”,又称“打九宫”,就是把学到的“八大母掌”拆开来,根据当时的形势、身势,和与木桩的关系,自由选择和编排所学过的掌法。“九宫”是用九根木桩按四正四隅 (四面八方)和一个中心点排列,各桩之间的间距一般是相等的,具体的尺寸大小则因人因需求而定。没木桩时也可用砖石等代替,但缺少了可打击的标靶。行九宫时,身体在桩间自由穿插,手掌、手臂、腿脚视情况自由变化,并击打木桩。这种练习方法可训练掌法、身法、步法的随机变化(不按套路的变化)、以及大脑对周围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包括,判断、指令、选择、编排,等等。是一种很好的训练身体快速反应和本能反应的方法。

掌法熟练后,就可以学习使用八卦掌的器械了。我学过“八卦刀法”,但都忘没了。八卦刀挺大挺长,携带着实不方便,而且现实中的应用性太低,实在是无意坚持练习。但唯有“缠头裹脑”一招记忆极深,终身难忘。


八卦掌的发劲比较奇特。动力的来源主要是借助身体在运动中的进退旋转产生的惯性动能,所以,发劲时没有身体手臂使力或出力的感觉。但其实身体在快速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劲道或力度却是很大的。手或臂甩在木桩上常常伤害自身,尤其是掌背和肘尖。所以,一些练习八卦掌的人选择练习铁砂掌之类的硬功,用以保护自己。


八卦掌的基本掌法动作中,有一些“擒拿摔跤”的方法,但不像陈氏太极拳那样多。


至于八卦掌的轻功和点穴,现在更是少有人练习了。曾经练过几年“扒墙”的轻功,贴着墙根猛跑几步,转身上窜,双手扒住墙顶,曾经可翻上二米多高的砖墙。但因为这类东西,难练易失,要持之以恒不能停顿,且寻找合适的场地更不易,所以也早就弃之不练了。我师傅曾经评价“点穴术”说,是无法实践的东西,且下的功夫与实用性不成正比。所以,没有练习过,至今也只是知道一点点理论而已。


对于“八卦掌”的一些个人看法


八卦掌是一个较新的拳种,创拳至今不过百余年而已,但“八大母掌”的动作编排却很不统一,差异很大,好像是董海川先师在不断地改进完善,没有最后的定式,所以在他那时,每个徒弟学到的套路就已经不是统一的了,当然,也可能与董先师的弟子都是带艺拜师的有关。


还有就是“八大母掌”的名称很杂乱,有些难以理解,有些字义相似难以区分,如,磨身掌,裹身掌,合身掌,抱身掌,以及回身掌,返身掌,翻身掌,背身掌,等等。


最后就是对八卦掌的实战性的错误认知,如,认为学会套路,能转圈了,就可以实战了,转几圈就可以把对方转晕。可以肯定的是,八卦掌虽然历史短,但确实是经过实战检验的拳种。例如传说的,董海川和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大战百合,不分胜负;程廷华以一力敌数个八国联军,后因纵轻功上房顶被排枪击落而致身亡;马维祺恃艺经常寻高手对斗,后被挑战的僧人一掌击伤而致死,等等。


但这些并不等于说,学会套路和转圈就可以实战了。很多年前曾在网上看到一次台湾的武打比赛,一个年轻的练习八卦掌的黑人参赛者,在场上不停地转圈,根本不知如何应用八卦掌的技击技法,结果,一个回合就被KO了。


所以,还是要在实战中练习八卦掌的技击技法,充分发挥八卦掌的“机动灵活”和“发劲不用蓄劲”的特点,才是学习应用八卦掌技击的唯一途径。


2025年5月1日《东方报》

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关于尹氏八卦掌

作者:林阳

今年的犹他州华人春晚舞台上,涌现出很多精彩的武术节目。形意、太极、武当、双手剑等等,各路高人各展风姿,呈现出中华武术的多元化和博大精深!我对众多其他门派所知甚少,只借此宝地介绍一下尹氏八卦掌直系流传的一段早期历史。


东城八卦和南城八卦


中国传统武术的三大内家拳,以形成先后顺序来看,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作为最后一个出现的八卦掌,综合了前两种拳术的特点。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的身世破朔迷离,至今也无定论。最有名的武术段子就是他在肃亲王王府做茶房,一次偶然,身怀绝技之事被肃亲王发现,从此被留在亲王府边做茶房边教授八卦掌。当时的华北一带,最时髦的就是练八卦掌。董海川授授徒时因人而异,根据带艺弟子的特长进行不同指点,形成了后来众多发展风格。在八卦掌开始阶段,并没有根据姓氏称派别,只是根据所在地区分为东城八卦和南城八卦的两大派。分别由董海川的两大弟子:东城是以紫禁城武术教头尹福为主,南城则是开眼镜店的程庭华有众多弟子。由于这两派的掌形身法等大不相同,后人弟子们逐渐改称为尹派和程派八卦掌。


尹派和“尹氏”八卦掌


介绍八卦掌的文章资料中,一般都把尹福先师的高名列于最前,因为他是最早拜师于董海川的大弟子。尹派八卦后又分支成梁派,宫派,樊派,马派等等。而我所传承的这一支则使用“尹氏”八卦掌,表明我们的传承是家族级别的亲近关系。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下面是从我师爷王敷先生的著书《尹氏八卦掌》中的摘录:


“民国初年,我出生在北京一个旧世家族。那时,因我祖父与桂祥(注:慈禧太后胞弟)共掌管崇文门税务司;祖父并创办了广和楼戏园等。

因我外祖父骆兴元(当时为清宫太医院御医)与尹福既是近邻又是至交,所以荐举尹福任崇文门税务司巡检一职。

因我外祖父时任宫廷御医,所以经我外祖父介绍,尹福又到宫内担任了慈禧的贴身侍卫,后凭着一身本事,官至宫中习武总教头。

由于这种关系,我八岁时正式磕头拜尹福之子尹玉章(尹氏八卦掌第二代传人)为师。”


由此可知这样一个脉络:董海川任职于肃亲王府,大弟子尹福任职于皇宫内院。也就是说弟子比师父的职位高了一个级别,后人也称尹福所传八卦掌为宫廷武术。那么帮助尹福入宫的人就起了重要作用!如上所述,介绍人是我师爷的外祖父御医骆兴元。而我师爷的祖父,是创办赫赫有名的广和楼戏院的王静斋。当时的王家是与同仁堂的岳家齐名的京城四大家族之一。可想而知,大家族之间的联姻交往反映出历史的一个侧面。


听我师父讲,他小的时候受父亲托付,去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先生和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家去传话。每次进门,面对当时还是小孩子的我师父,那么大岁数的侯宝林大师大老远就起身打招呼:是东家来了!这说明老一辈艺术家们还心怀着当年与广和楼的特殊关系。


正是由于如此的历史渊源,家族之间的世交关系,我师爷王敷拜师于尹玉章(尹福之子),我师父王尚智拜师于何钟祺(尹福外孙)。因为是富家子弟,无心在街头市井张扬外露,才有了这些功夫关起门来练,留了下来原汁原味儿!


我与尹氏八卦掌的缘分,是通过宫廷府邸菜“厉家菜”长子历晓麟先生的引荐(历家和王家的关系,又是另一端历史佳话!),2003年我在北京拜见了尹氏八卦掌第四代传人王尚智先生,次年正式拜师成为第五代传人。到现在八卦掌已经伴随我20多年,很幸运在盐湖城遇到了几位志同道合的武友们!

此次犹他州华人的春晚,我们团队再次登台,荣幸地将宫廷武术尹氏八卦掌的气势展现给了大家!


(写于2025年2月盐湖城。作者林阳,尹氏八卦掌第五代传人/【一水空】呼吸法创始人/AACA(亚洲文化艺术协会)副会长;尹氏八卦掌每週六下午活動,有興趣者請聯絡:info@yishuikong.com。)


2025年2月16日《东方报》第7版

中國古代的烏紗帽

說起烏紗帽就會想到京劇《鍘美案》中包公的形象:黑臉長須蟒袍玉帶,頭戴一頂腦後橫掛狹長帽翅的黑色紗帽,這種黑色紗帽是宋代眾多烏紗帽中的一種,被稱作“展腳烏紗帽”,屬於古代特定官服中的冠飾。


烏紗帽俗稱“幞頭”“巾子”,是由裹頭的布帛發展而來的,最早出現于東漢時期,當時人們為了美觀,在裹頭系巾時把頭巾的兩角折角向上,稱為“折上巾”。北周武帝時對折上巾又作了進一步的改革,在頭巾的四周裁制四帶,正式定名為“幞頭”。隋唐的幞頭內襯巾子,兩帶系於額前兩帶垂於腦後,向前系的巾子將髮髻擁起,令其曲折附頂。此時幞頭的質料由最初較粗厚的繒絁絹之類改為薄羅紗,幞頭的外形由內襯的巾子決定,於是出現了專為供裹頭用的細薄織物“幞頭羅(或紗)”;後又創了一種水裹法,將布浸水後再系裹頭髮,以求平整。唐代的幞頭腳(系腦後兩根帶子的剩餘部分),最初軟而下垂,即“垂腳”“軟腳”,後產生了硬腳幞頭:腳中以絲弦銅絲鐵絲為骨。唐以後的幞頭腳呈多樣,或翹上而反折於下,或如團扇芭蕉葉狀環抱於前。晚唐時幞頭內襯木山子,外施漆紗便於脫戴;本來就是一包頭的幞巾,經過上述種種加工之後,變成了一頂硬殼的烏紗帽。宋代的幞頭腳更是多樣,有平腳(雙腳左右平伸),局腳(兩腳彎曲向上卷),順風(右腳於腦後向左與左腳平行前伸)等等。宋代還有一種直(平)腳加長幞頭,左右長尺余,名展腳幞頭(戲曲中包拯包公戴的就是這種幞頭),展腳並不固定在幞頭上,可以臨時裝卸。此時的幞頭已經與最初的軟腳幞頭迥乎不同了,成為了硬殼硬翅的烏紗帽。明承宋制,把宋代的多數烏紗帽的制式都承襲了下來,有圓翅平翅朝天翅等。明代以後,由於滿清政府施行的“十不從”政策,漢式官服退出了歷史舞臺,延續了千年的幞頭官冠制也隨之消亡。


幞頭最初只是平民百姓的裹頭之物,從隋代開始出現在官定服飾上。唐代,從皇帝到百姓日常生活中都要裹幞巾;唐代中葉以後,帝王臣屬宦官時興穿白襦戴翹腳硬翅的幞頭帽。宋代,南北兩宋官服中的公服與常服冠通用展腳幞頭;這種兩邊腳長尺餘的烏紗帽,據說是為了防止臣僚們在朝議時竊竊私語而設;宋代的儀衛歌樂及雜職吏役者都戴用花樣幞頭,如吏人戴圓頂軟腳幞頭,儀衛戴黑漆圓頂無腳幞頭,優伶戴牛耳幞頭。元承宋制,在官員公服中採用展腳幞頭,儀衛戴鳳翅控鶴交腳等花樣幞頭。明代官服中的公服與常服冠,是展腳和圓翅的烏紗帽。


明代的烏紗折上巾,是烏紗帽中的一種,屬於皇帝太子親王官服中的常服冠,是明代皇族的專用冠式。圖片中展示的這件烏紗折上巾,是六百年前的官冠實物,出土于明代皇帝朱元璋第十子魯王朱檀的墓中,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和科研價值,是研究古代服飾工藝與制度及冠飾發展演變歷史的珍貴實物;此烏紗折上巾為國家一級文物藏品,現收藏于中國山東博物館。 (錦繡乾坤 供稿)


1月16日《东方报》第7版

【非遺技藝】一葉一世界—葉雕

文/許文然

寒風入城悄無聲,秋韻尚存已立冬。一陣凜冽寒風起,片片落葉便迎風而落,中國古典文學中,傷春悲秋的情懷如同涓涓細流,樹葉從鮮活美好到雕零消亡總會引起歷代文人對季節輪替和時間流逝的無限愁緒與哲思。而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有一種古老而獨特的藝術形式,它以成熟雕落的樹葉為載體,通過手工精雕細琢,化腐朽為神奇,為枯葉賦予二次新生——這便是葉雕。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葉雕距今已有3000年的歷史。作品取材自秋季成熟的自然落葉,借助葉子的形狀、紋理、筋脈,充分利用葉材縱橫交織的脈絡、自然殘缺來描摹出各式各樣豐富多彩的圖案。據史料記載,葉雕作品最早出現在西周早期。《呂氏春秋·覽部》卷十八和《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均有關於葉雕的記載。話說,周武王有兩個兒子。長子名誦,次子名叔虞。周武王駕崩後,由長子誦繼位。史稱周成王。當時,周成王和弟弟叔虞都未成人。一次弟兄二人遊戲。成王將桐葉剪成圭狀(圭,古寫作珪。古代帝王典禮時手執的一種上圓下方的長形玉製禮器。它象征高貴,用於區分爵位等級),並告訴弟弟:“以這個封你到唐地為侯。”後來,真的將唐地封給了叔虞。這便是“桐葉封弟”的故事。


葉雕作品蘊含著古人們巧借自然的智慧,更寄托著手藝人的閑情與浪漫。到了漢代,葉雕藝術的技藝已相當普及,有詩描繪當時民間葉雕盛行的情景:"漢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葉照窗紗。"漢代的婦女抱著孩子窗前玩,用梧桐葉剪成圖形來裝飾生活——這說明漢代的剪葉藝術已經相當普及。


傳統的葉雕技藝多采用楓葉、銀杏葉等,精心挑選後的樹葉經過揉製修剪、錘壓、浸泡雕刻,研磨、熨燙,漂白等60多道工序,運用繪畫、撒刻、剪紙、書法、篆刻等工藝,3-4個月的時間才能製成可觀賞和收藏的葉雕作品。這種精心製作的葉雕作品,薄如蟬翼,色澤自然,耐酸,堿,潮濕,具有葉黃而不脆,筋絡彎曲而不斷。葉雕的製作工藝,吸收了版畫,微雕,剪紙等藝術表現形式,吸收它們創作的長處,來補其短處。不同之處就在於葉雕采用自然葉片的自然形態,巧借天然,突出意趣順其自然來展示大自然巧奪天工與天人合一的景象,利用葉材縱橫交織的脈絡、自然殘缺來創造出葉片的生命狀態,造就神奇的藝術瞬間。“順其自然”是古人總結出的亙古不變的真理,葉雕藝術便是人與自然的一種巧妙融合。於方寸之間,經絡分明,葉肉取舍之後,浮生萬象,如鑲嵌其中。


以枯葉為載體的葉雕技藝,不僅僅是對自然的一種致敬,更是以其獨特的方式教會我們要珍視生命中的每一個瞬間。葉子從曾經的鮮活到逐漸枯萎,變化過程正如我們人生的旅途,人生海海,山山而川,不過爾爾。當我們面對挫折、失敗與低谷時,往往會感到無助與絕望,正如那片本已雕落的葉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但每一個轉折點,正是我們重新定義自己的機會,無論身處何種境地,只要我們勇於接受生活的挑戰,積極面對,便如同那片經過雕刻的枯葉,以全新的姿態,綻放出屬於自己的無限可能。葉雕技藝教會我們的,不僅是如何欣賞自然的美,更是如何在生活的起伏中,懷抱希望,繼續前行。


12月16日《东方报》第7版

嚴蔚冰和易筋經導引法

文/ 鹽湖馬大嫂

金庸先生筆下的易筋經是高深的武學,現已作為普通人的健身養生方法走入百姓生活。古本易筋經十二勢導引法是中國古代重要的中醫養生技藝,憑藉其強筋壯骨、調理氣血、固本養生的獨特功效,被視為中醫文化的瑰寶之一。它是中醫導引學經典,將《易經》的哲學思想,結合中醫經絡學說和氣血理論,通過一系列特定的肢體導引、調息吐納,達到增強身體素質、平衡內在能量的效果。2014年,古本易筋經十二勢導引法被中國國務院核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計畫名錄,成為中醫導引學的首個國家級非遺計畫。


易筋經的名稱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武術和傳統中醫。古本易筋經十二勢導引法從《易經》的哲學基礎出發,注重“動”與“靜”的結合,通過伸筋拔骨、吐故納新等動作,幫助練習者疏通經絡,調節氣血,從而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每勢動作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分別針對人體的不同經筋系統,能有效調節內臟器官的功能,促進身體健康。


與其他傳統養生方法相比,古本易筋經十二勢導引法的優點是:不受練習場地和時間的限制,簡單易學,非常適合現代人忙碌的生活節奏。在身體疲勞或精神壓力較大的情況下,通過短時間的練習即可達到放鬆身心、恢復精力的效果。


古本易筋經不僅是一種強身健體的養生方法,也被廣泛應用於臨床醫學實務。近年來,隨著中醫導引法的復興,越來越多的醫療機構將易筋經導引法引入復健治療領域。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等多家三甲醫院的優勢科室,已將易筋經導引法應用於帕金森氏症、脊椎相關疾病、肺腫瘤等多種慢性病和重症病人的治療與復健。


古本易筋經十二勢導引法通過對筋骨的調節,能夠改善患者的肢體活動能力,緩解疼痛,促進血液循環,進而加速復原過程。實踐證明,定期練習易筋經不僅可以幫助病人減輕症狀,還能夠提高免疫力,減少疾病復發的可能性。此外,易筋經對智力殘疾和肢體殘疾人士的復健也有顯著效果,幫助他們恢復身體功能,並提高生活品質。


在中醫治療法中,歷來有“六藝”之說,即針、灸、砭、藥、導引、按蹻。導引作為其中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論與臨床價值。然而,在現代中醫教學體系中,長期缺乏系統性的導引課程。這一空缺直到2016年才被填補,成為中醫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2016年,上海中醫藥大學兼任教授、國家級傳統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診療法—古本易筋經十二勢導引法”傳承人嚴蔚冰先生,攜其教學團隊為上海中醫藥大學康復醫學院的學生們開設了《中醫導引學》課程的第一課易筋經。從此,上海中醫藥大學將針、灸、砭、藥、導引、按蹻等六藝全部納入常規課程,填補了導引教學的空白。這項創新不僅深化了中醫教學體系的完善,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全面的中醫學知識和實踐機會。


古本易筋經十二勢導引法不僅是養生健身的方法,它蘊含著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內涵。它不僅在傳統醫學中佔據重要地位,也反映了中國古代哲學對生命與健康的深刻認知。易筋經導引法強調身體與精神的和諧統一,通過調節身體的內在能量,達到“強筋壯骨,固攝精氣,涵養心性”的效果。這種對內外兼修的追求,正是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具體展現。除了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古本易筋經導引法也被引進教育體系。在非遺傳承承過程中,嚴蔚冰教授及其團隊特別著重於將易筋經導引法的文化精髓和傳統理念傳遞給年輕一代。他們通過活潑多元的教學形式,在中小學及中醫藥大學內進行易筋經導引法教學。古老的中醫知識與現代生活相結合,激發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不僅讓青少年在學習易筋經的過程中受益匪淺,也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提供了新的路徑。易筋經十二勢導引法不僅能幫助青少年強健體魄,促進身體發育,還能提升他們的專注力,提升學習效率。通過伸展肢體、調息納氣,學生可以在緊張的學習生活中獲得身心的放鬆與調節,從而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


近年來,在嚴蔚冰教授及其團隊的推動下,易筋經導引法不僅在醫療、教育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還通過健康科普、防治未病等形式走進社區,服務普通大眾。2020年,上海市健康促進委員會授予“國家級非遺易筋經導引法健康傳教80萬人”工作案例為《新時代健康上海建設示範性案例》,這不僅是對易筋經導引法的認可,也顯示了其在健康促進方面的重要作用。


古本易筋經十二勢導引法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在現代社會煥發了新的生命力。它不僅在醫療復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通過教育推廣和文化傳承,影響新一代年輕人的健康觀念與文化認同。隨著這項國家級非遺計畫的廣泛應用,古本易筋經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在中醫養生、傳統文化傳播以及社會健康事業中繼續發揚光大。


傳承人簡介:嚴蔚冰,上海傳承導引醫學研究所所長,上海陶唐導引文化發展基金會理事長,上海中醫藥大學兼任教授、《中醫導引學》教研負責人,上海市非遺“中醫導引法—坐姿八段錦導引法”代表性傳承人,國家級非遺“中醫診療法—易筋經十二勢導引法”代表性傳承人。榮獲第五屆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出版中華中醫藥學會團體標準《古本易筋經十二勢導引法技術規範》,全國中醫藥業高等教育十三五“創新教材”《中醫導引學》、全國中醫藥產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中醫導引學》、《巴金森氏症導引康復法》、《達摩易筋經》、《達摩洗髓經》、《古本易筋經十二勢導引法》、《坐姿八段錦導引法》、《灸經輯要》、《袁了凡靜坐要訣》、《大醫袁了凡》、《起居導引防疫手冊》等著作。 


11月16日《东方报》第7版

林阳专栏

中國傳統武術與日本武道的對話(三)

生島先生:“中國傳統武術(至少是我所學的)先從架式開始學習基本功,入門階段很少教如何實戰。”這是中國武術的教學特色。在形意拳中也有“入門先站三年樁”這一說法,意思是入門後先要站樁幾年,只做基本架式(姿勢)的練習,通過這段時間來培養基礎,並觀察學生的素質和品格。


像站樁,或像八卦掌的走圈這類單純的步法練習,雖然看似枯燥無味,但當你學會了正確的練習方法,並理解了它的意義和重要性後,就會覺得這是非常有效且長期受用的練習方法。但往往達到這種境界可能需要四、五年的時間。


中國武術的優點之一在於:它有許多豐富多樣的單練功法。而在日本,很多鍛鍊方法(練功法)通常都是保密的。例如合氣道的創辦人植芝盛平從不讓別人看到自己一個人的練習。植芝的師父武田惣角也從不公開自己的鍛鍊過程,他們只教導兩人對練的基本技巧。所以弟子們只能自己摸索。


我們現在看到的合氣道的兩人對練技法,其實是隻公開了相對安全的部分,危險的技法和打擊技法都被隱藏了。對於有傳統武術學習經驗的林陽老師來說,看到合氣道初學就進行對練練習,一定是感覺非常新鮮的。


日本武道以對練為主,中國武術以單獨練習為主。因此,當已經掌握了某種程度的某種武術後,再去體驗他種武術是非常好的學習方法。


我自己也從合氣道(我學的是八光流柔術和大東流合氣柔術)中學到了很多,是我在以前練習八卦掌時未曾意識到的。同時,我也了解八卦掌的練功法對合氣道有非常大的幫助。兩者都強調沉氣聚丹田、放鬆肩膀、全身力量一致運作,步法注重圓形移動,不與對方力量衝突。這些面向是相同的,差異只在於練習的過程,因此兩者可以互補。


林陽:原來如此!您對中日武術(武道)教授方法差異的解釋讓我受益匪淺。最近我還在電話裡向師父提到“孤獨練習”的困難。師父回答說:“自古以來都是這樣練的。”


如您所說,我確實是在長期單純練習以後,才逐漸體會出了尹氏八卦掌“冷、彈、脆、快”等特點。這應該是要歸功於走圈和基本架式等訓練。


以後有機會我也去學習合氣道,體會二者間的相同相異。非常感謝您的分享!再次感謝您的指導!(完)


寫於2024年8月鹽湖城。作者林陽,尹氏八卦掌第五代傳人/“一水空”呼吸理念創始人/AACA(亞洲文化藝術協會)副會長;尹氏八卦掌每週六下午活動,有興趣者請聯絡:info@yishuikong.com。


11月16日《东方报》第7版

中國古典舞:千年藝術的傳承與魅力

劉瑤

我們來聊聊中國舞蹈中的瑰寶——中國古典舞。這門歷經千年傳承的藝術,融合了戲曲與武術的精髓,展現出獨特的舞蹈美學。與其說中國古典舞是一種舞蹈形式,不如說它是中華文化的縮影。它優雅而深邃,每個動作都蘊含著濃厚的文化內涵。


中國古典舞宛如舞蹈世界中的“文言文”,動作精妙,韻律講究。今天重點介紹中國古典舞的四大流派,它們各具特色,代表著不同的美學與文化傳統。


身韻派

身韻派被譽為中國古典舞的“元老”,源自於戲曲的身段與中國武術。它的核心在於身體動作的內在韻律,追求“形、神、勁、律”的四合一的完美表現,完美展現了舞蹈的力量與美感。身韻派的舞姿講究和諧與圓融,帶來視覺與心靈上的雙重享受。代表作品有《春江花月夜》、《扇舞丹青》、《愛蓮說》。


漢唐派

漢唐派以漢代和唐代的樂舞文化為基礎,結合明清戲曲的表現形式,透過復現古代壁畫和文物中的舞蹈形象,再現了古代舞蹈的氣韻。它的動作輕盈而柔美,猶如飛揚在風中的絲帶,給人以輕快的觀感。代表作包括《謝公屐》、《踏歌》、《銅雀伎》。


敦煌派

敦煌派深受敦煌石窟壁畫的啟發,重現了唐代佛教舞蹈在絲路上的獨特風格。其舞姿曲而不彎,柔而不媚,強調肢體線條的流暢與造型的優美,呈現了中原與西域文化交融的藝術特色。代表作有

《絲路花雨》、《飛天》、《千手觀音》。


昆舞派

昆舞派是中國古典舞中較年輕的流派,源自崑曲,融合了中國古典舞的元素,形成了獨特的表現方式。它保留了崑曲的唱腔與表演風格,同時為舞蹈動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代表作有《幹將與莫邪》、《虞美人》。


中國古典舞不僅是一門藝術,更是一座承載著中華文化精髓的活態豐碑。每個流派如同歷史長河中的璀璨明珠,折射出獨特的美學光輝與文化精神。從身韻派的細膩優雅,到漢唐派的宏偉氣度,再到敦煌派的神秘靈動,這些流派共同構築了中國古典舞多姿多彩的藝術全景。中國古典舞不僅是舞蹈的表達,更是對千禧年文明的深情回望與凝聚。正因其文化的深度與廣度,它在世界舞台上熠熠生輝,成為世代傳承的藝術瑰寶,令人心醉神迷,久久回味。


下期,我將帶領大家走進民族民俗舞的精彩世界。 


11月1日《东方报》第7版

弟子規簡說《總敘》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汎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八句總敘,點出《弟子規》的大意。


“孝弟”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忠臣出於孝子之門”。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分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眾生。“謹而信”,生活中的言語行為,需要不斷地學習修養,不能順其自然。一般人很容易染上不良的言行習慣,對於好的言行往往要勉強學習。所以我們應愈早學習正確的言行,改掉不正確的言行,長大後就比較不會感到勉強困難。“汎愛眾,而親仁”,對於大眾,我們要平等對待,並能隨緣隨分隨力愛護。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大眾看成我們的親人,彼此和睦共處,社會上你爭我奪的暴戾之氣,怎麼不會消退呢?


要做好孝弟、謹信、汎愛眾,就應親近有仁德的人,從仁者的言行中得到學習的楷模。


“有餘力,則學文”,這兩句話說明了孝弟、謹信、汎愛眾與親仁是本分之事,本分一定要奉行,認真去做。至於“學文”之事,是有餘力的時候。舉個例子來說,如果在家裡,父母需要我們幫忙做事,我們卻推說要讀書,或者和同學相約要出去,要練習各種才藝,這就不能替父母分勞,虧了孝道,失去了本分。前四條本分之事好比樹的根,讀書才藝像是枝葉,若本分有虧,不論讀書、才藝如何勝過別人,也很難立足於人世間。這個“則”是說一有餘力,就立刻去辦“學文”的事。在古代就是去學習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各種經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學問。孔子曾說“質勝文則野”,一個人本質雖很好,若缺少禮儀才藝的薰習,就不免粗野鄙陋。


現代學生們,生活富裕,都能上學校念書,有許多時間來學習各種知識才藝,這些知識才藝只要有助於大眾的,就應當認真學習。但如果時間有限,就應優先學習中國文化的重要典籍,因為經典是我們祖先智慧的結晶,學習熟練之後,可以解決許多問題,更可以讓我們成聖成賢。


10月16日《东方报》第7版

我愛書法

文/黃麗颯

我是鹽湖書畫社的兒童會員 Lisa Huang(黃麗颯),今年12歲。二年級時,我和家人來到了美國猶他州。在來美國之前,我學過一年多的中國書法。來美國後,雖然沒有了書法課,但媽媽還是堅持要我繼續照著字帖練習。漸漸地,練字就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課。後來鹽湖書畫社開辦了暑期青少年書法課,媽媽就為我報了名。從那年暑假開始,我每年都會參加暑期課,至今已經4年了。在學習過程中,我也喜歡上了書法。雖然平常放學後還有游泳隊訓練,但我還是堅持盡量每天寫一寫練一練。因為我覺得練習書法、練習寫不同的字體能幫助我了解漢字,並且記住它。


我曾2次獲得猶他州兒童中華書畫賽展的一等獎。在語文報法院舉辦的“語文報盃·中華之美”比賽中多次獲獎,也被邀請成為語文報的會員。今年也獲得了西班牙皇家藝術家協會聯合巴塞隆納藝術學院共同舉辦的”致敬大師—國際青少年藝術大獎賽“金獎。我也連續幾年在猶他科協舉辦的新春活動中為大家免費寫春聯,在鹽湖書畫社舉辦的活動中用水寫布教大家寫毛筆字。這些獲獎和義工活動都給了我很大的鼓勵,激勵我更認真地學習和練習書法。


2023年4月,我的個人書法作品展在猶他山谷大學(UVU)舉行。作品展剛開始的時候,我非常地害怕和擔心,因為我不知道能不能用英語介紹好我的作品和講解如何寫書法。不過,當所有來看的大人都給了我祝福和鼓勵,我真的非常高興。特別是有一位UVU的老師問我能不能寫給他看,於是我就開始寫了。他站在我旁邊看了好久。後來他告訴我,他是研究亞洲文化的,還說我寫得很好。慢慢地我就不緊張了。雖然我的作品還很稚嫩,但是看到來自全球各地的師生們對中國書法的好奇和欣賞,更加給了我練好中國字的信心和動力。


媽媽常常教導我,要記得自己是龍的傳人,要把學習和傳揚中華傳統文化當作自己的責任。我現在還是個初中生,我打算在進入高中後也像書畫社的哥哥姐姐一樣在學校成立書法俱樂部,教同學們認識漢字、練習書法、了解中國。這樣我就更要自己先學好練好才能去教別人。


最後,我想感謝鹽湖書畫社的徐午老師這幾年對我的悉心教導,也感謝我的媽媽一直不斷地鼓勵我監督我。我想對你們說,我會繼續努力的。


10月1日《东方报》第7版

《弟子規》專欄

《弟子規》是一本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兒童啟蒙讀物,成書於清代,內容主要由李毓秀根據《論語》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編寫而成。全書以三字一句的形式編寫,朗朗上口,便於誦讀和記憶,因此被廣泛用作兒童早期的道德教育教材。


《弟子規》分為五個主要部分,分別是“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和余力學文”,內容涵蓋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每一部分都詳盡解釋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這些儒家美德。例如,在家庭生活中,孩子該如何孝敬父母、兄弟姊妹該如何相處,以及如何與朋友、老師、長輩相處等,均有具體的指導與要求。書中強調個人修養的培養,尤其是孝順、誠信、謙虛和守禮等品德的重要性。

《弟子規》的影響在現代依然深遠,許多學校和家庭以此作為教育孩子禮儀、道德規範的參考。它所提倡的基本價值觀,如尊老愛幼、誠信待人、注重禮儀等,符合現代社會的道德標準。


《易經》“家人”卦說:“風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家人卦指出,要經營一個成功的家庭,在於持家的父母言行要真實一致,表裡如一,身教言教並重,善好的德行要持之以恆,如此便能把家齊治上軌道。孩子的言行產生了偏差,有些父母卻忽略自身的毛病,不懂得自我反省,只會一味的怨天尤人,難怪家庭問題不得其解呀!《弟子規》的學習,著重在規矩的養成,父母親和孩子應當一起來共讀共學,才能收到“身修而後家齊”的成效。(摘自王明泉《弟子規簡說》自序)


為此,本報將開啟傳統文化版《弟子規》專欄,以幫助父母子女共讀《弟子規》,並將特邀活躍在猶他社區積極傳播中華文化、熱心公益的黃麗颯小朋友為《弟子規》專欄撰寫書法。


10月1日《东方报》第7版

獨高曰道(上)(中)(下)

(上)

上海是個超級都市,高於三十層的大樓超過500棟,人口不少於兩千萬。內環高架路是車輛的河流,豫園商城是人的海洋。豫園裡面有道教的城隍廟,供奉上海本地城隍秦裕伯大神。這裡也是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吉宏忠方丈的駐錫之地。和許多大的宮觀廟宇一樣,城隍廟熱鬧的側門口,常有江湖術士算命討生活。


某天,一位身著便裝的正一道士來此辦事,結束後剛出門就被一位術士攔住。他提出要給道士算一卦。道士邊走邊回絕:謝謝,不算不算。術士哪肯讓這移動的錢袋子跑掉,立即口香糖一樣黏上去,非要給眼前人算卦。便裝道人看被糾纏不放,就對術士講:我是道士,不用算命。然後拔腿就走。在算命師這一行中,道士、僧侶、乞丐、富豪、怪傑等,命運變化奇特,常常不在數術占卜之內,是算不準的,便裝道士故由此提了一句。才走出幾步,背後傳來那術士的聲音:“道長,道長,別走!我能不能請教你一個問題?”一看對方還不肯放過自己了,道人無奈地轉身答道:“你問吧”。術士走上來說:“請問是道士高還是居士高?”道人知道遇到了辯客,嘆了口氣,然後盯著術士的眼睛答:“你聽好了!無形無名,獨高曰道!”然後不再理會愣神的術士,轉身離去。


今年是公元2024年,依照道教的計算方法,是軒轅黃帝歷4721年。中華百姓耳熟能詳的“老黃曆”,便是始於軒轅黃帝曆的日月星辰的天體紀年法。它到唐朝已經基本成型,一直被廣泛應用。道家文化是道教的核心,也是道教的源頭。道家文化也被世間的一些研究者稱為:黃老哲學。這裡“黃”就是軒轅黃帝,老就是老子李耳。黃帝和老子是道家文化公認的古代祖師。《黃帝內經》是道祖黃帝問醫術於岐伯的對話筆記,開篇就是道家修真的內容;《道德經》更是被稱為萬經之首,公認的道家第一經典,修真必讀書目。黃帝曆從三皇五帝的軒轅黃帝登基開始紀年到如今,已經4721年;而《道德經》成書大約有2500年曆史。兩本書都講到其文化來源比其成書時代更久遠。例如《黃帝內經》中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等。《道德經》中有:“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


可見道家思想來源在古代之更古,年代流傳極度久遠乃至不可考,非其它後世哲學、數術相比的。從這個角度,“道”思想的有形歷史之長,可稱:“獨高”。


(中)

古往今來,才智之士無不想推究天地萬物的道理,勘破宇宙洪荒,尋到世界的源頭,用簡單的道理貫穿所有的認知。為此,孔子從人倫的角度有了《論語》,哥白尼從天文望遠鏡中提出日心說,被蘋果砸了的牛頓總結了三大定律,愛因斯坦流亡到美國創立《相對論》,霍金用指頭戳出《時間簡史》。


前往羅馬的路,是艱難的,猶如漫漫長夜途,智士們都只能摸索前行,卻不知有人就生在羅馬。《道德經》直接給出終極答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如洪鐘大呂般的聲音講:不用找了,宇宙是在大道中產生;未“爆炸”之前的宇宙就是一個沒有大小內外的點;然後生出各種對立“存在”的宇宙時空;人類是它的孩子,返來觀測萬物。王弼解釋道:“無形無名者,萬物之宗也”,道就是物質、能量、意識等一切一切的總源頭。《管子·心術上》說:“道在天地之間也,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莊子·天下》中有一句話叫:“至高無上,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已經超越了能用長短、大小、貴賤、高低描述的萬物終極源頭,不可以稱為“獨高”嗎?


“道”思想,它和人類常規的認識大相逕庭。只是為了便於大家理解,姑且稱之為思想。所以《道德經》講“道可道,非常道”、“強名曰道”:就勉強把它叫做“道”吧。思想是用來指導行為的,“道”不只是一種思想認知,一種意識體驗,也是一種超越萬物無所不在的“客觀存在”。它不是空無的想像,而是有具體的實踐方法。道門說:“有法可依,有道可修”。它是一切正確認知的最後歸途。


高僧如果不得“道”,就不是高僧;釋迦摩尼如果不是睹啟明星而見“道”,就成不了佛。證道才是對宇宙實相的真正理解。不談道士高,不談居士高,有形有相,皆不足貴。道教祖師雲:“凡有相者,終歸壞滅。唯有道者,萬劫不壞”。誰能得到真傳,篤志修道而成真,誰高。能得“道”者,洪荒不能量其久,天邊不能量其遠,萬丈不能量其高。有識能證,並非主觀臆測。可稱:“獨高”。


人類曾經有許多的文明,閃耀在歷史的長河中。古巴比倫、古印度、古埃及……各有其獨特的文化特點和成就。但是現在他們在哪裡?他們當年的血脈在哪裡?他們當年的文化在哪裡?他們地理上的國在哪裡?只有在《漢謨拉比法典》的石刻上、獅身人面像夕陽餘暉上、瑜珈的梵歌聲中,能追思他們往日的輝煌。


一個至高的思想,自有實踐顯化。道家高人各個都是大盜,不偷人間的東西,只盜取屬於大自然的天機。老子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得道真人們跳出三界五行,再返觀三界,猶如巨人視蟻巢。探查天機,知道的不只是春夏秋冬,日昇日落,而是為人類在天地間長生不滅,開闢出切實的道路。老子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長生久視之道,在人,也在國家民族。老子又說“治大國如烹小鮮”。


中華的許多皇權都是外儒內道,以道家的靈魂支撐著國家民族的生命。道祖黃帝統一了中華;漢朝用道家“無為而治”的方法從極度貧困走向富強;唐朝以道教為國教,得“天可汗”之名,走向盛世;明朝更是在武當山大興土木,敕封龍虎山天師府“永掌天下道教事”……無數次的兇猛戰亂,無數次狂暴天災,無數次大型瘟疫,滅中華了嗎?沒有!


目前中華民族有13億人口之眾,在聯合國有“五常”之席位,有縱橫萬裡的疆域,有豐富的礦藏和物種……有什麼理由認為她不會繼續長存?“道”文化有強盛的生命力,支撐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而不湮滅,是我們民族的脊梁,足可稱:“獨高”。               


(下)

所為利國亦利民,是修道人士的常態。他們不是托缽化緣之徒,而是以自己辛勤累積的修為,服務於信士眾生。


道以教傳,道教日課中,有十二大願:一願風調雨順,二願五穀豐登。三願皇王萬壽,四願國土清平。五願民安物豐,六願福壽康寧。七願災消禍散,八願水火無侵。九願聰明智慧,十願學道成真。十一願諸神擁護,十二願亡者超升。以上種種,皆是道教科儀符咒範疇事;是道教人士供奉天尊祖師神靈,為信士請命事。


道教有祈晴禱雨之法。一些法事,如羅天大醮,如神像開光,要需要天空日麗和風彩雲,需行祈晴之法。古代若天氣長期大旱無雨,嚴重影響農民農作物生長及日常生活,天師府常行禱雨之法。往往大有效驗,多有歷史記載。如人厄運不斷,有“禳星”之法可以解謝;如人宅宇不寧沈痾壓身,有“放船”之法可以解謝;若戰亂之後,怨鬼叢生,有“蓬壺煉度”可以讓亡者超生;男女孤節,有“和合”之法可以令姻緣美滿;窮困一時,有“玄壇金科”可以改變;願門丁興旺,有高帥可以送子保產;流年犯衝,有“拜太歲”之法可以解謝;被鬼孽糾纏,可以請雷部諸神護身;如學子希望學業進益,有“文昌”之法可以促進健康聰慧,金榜提名……凡此種種,親歷者自知。神威如岳,神恩似海。天道昭昭,不以凡人的知見而改變。


修道之士,更有導引、辟穀、站樁、坐忘、鬱儀結璘等等修補殘軀,有子午、卯酉週天之功逐級而上。據說修行者有人能長期不食,亦有人能長期不睡,有人撥雲見日,有人千里發功,有人瞬息千里,有人延壽續命,有人凌空治病,有人預知未來,有人變幻莫測。也許一般人看到的世界只是管中一斑,實則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盡信書不如無書,盡不信書亦如無書。元芳,你怎麼看?


道文化已經深深印刻在華人的靈魂深入,也時時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安貧樂道、背道而馳、大逆不道、道貌岸然、得道多助、古道熱腸、胡說八道、黃道吉日、口碑載道、離經叛道、旁門左道、天公地道、頭頭是道、問道盲、仙風道骨、志同道合、中庸之道、尊師重庸之道、尊師道、坐而論道、邪魔外道、慘無人道、康莊大道、仁義道德、失道寡助、師道尊嚴、盜亦有道、夫子自道、鳴鑼喝道、生財有道、說黃道黑、要言妙道、能說會道、替天行道、道在人為、道高魔重、道義之交、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學先生、道德文章、道地地、道山學海、道殣相望、道同志合、道頭會尾、道遠任重、道存目擊、道不相謀、道同契合、道不同不相為謀、道微德薄、道無拾遺、道高德重、道同義合、道聽耳食、道殣相枕……無數耳熟能詳的詞語,我們雖津津樂道,但日用而不知。


有人統計,一部道家《南華經》即是我們熟悉的:一日千里、不近人情、碧血丹心、越俎代廬、邯鄲學步、井底之蛙、游刃有餘、相濡以沫、知其一,不知其二、白駒過心隙等、哀莫大於心隙死、安常處順、貽笑大方、安之若命、捉襟見肘、魚沉雁落、神工鬼斧等等六百多成語出處。

黑夜給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


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


也許以上,僅為“聊齋”,任君一囉。

(天隱道人 手述)


9月16日、10月1日、10月16日《东方报》第7版

林阳专栏

中國傳統武術與日本武道的對話(二)

接上期(註:5月16日東方報),我與日本《武術》雜誌的前主編生島裕先生的郵件內容(原文是日文)介紹給大家。主要是探討中國傳統武術與日本武道的關係等等。


林陽:我想起了跟我兒子第一次去上合氣道的課,那是我第一次認識合氣道。我兒子當時才5歲,面對這樣的學齡前孩子,老師竟然在首次課時就開始教很多對練的內容。這令我當時感到很震驚!


因為在中國傳統武術中(至少是我所學習的),是從基本架式先入手,然後單練,經過相當一段時間之後才會開始教對練的技法。我沒有想到日本的武道和中國武術有這麼大的區別!那麼我有一個疑問:像生島先生這樣深諳日本武道的人,怎麼看待中國武術的魅力呢?


生島先生:日本的傳統武道的教學方法存在著保守、封閉、效率低下的問題。也沒有一套針對多數人教授系統內容的方法,通常是少數人或一對一地進行教學,因此很難培養大量的學生。此外,許多危險的技法或被視為秘傳的內容無法公開,這也阻礙了它們的普及。


雖然傳統武道中有許多高級且有效的技法,但由於習得這些技法需要很長時間的訓練,因此並不適合現代人學習。往往是即使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得到的回報卻不一定與之相符合。


明治維新後,日本許多傳統的武道逐漸失傳,但也有一小部分人努力將它們傳承下來。這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柔道的創始人嘉納治五郎。他是東京帝國大學(現為東京大學)的高材生,曾經修習過那些幾乎滅絕的傳統柔術流派。他設計出一種現代化的規則,創造了以比賽為中心的新型“武道”—柔道。

柔道的各項技術都來自於傳統武道,但嘉納先生淘汰了危險的技法,並將“亂取”(在中國武術中類似於散手、散打)作為訓練的核心,結果柔道得以廣泛傳播,甚至成為奧運會比賽項目。


日本的古流劍術也採取了類似的方式:通過使用面罩、護手和竹劍,演變成了劍道,最終得以保留並傳承至今。


像柔道和劍道這樣,通過對抗的技法而進行比賽,在規定的規則範圍內的切磋交流,其技藝確實得到了一定的發展。由於訓練方法也在不斷推進,由此促進了普及,習武者們的水平也相對變強。


但是,在這個普及大眾的過程中,技法不得不變得簡單化,傳統武道中所蘊含的非常精妙的東西,那些身體運用和基於東方醫學理論的鍛煉方法逐漸消失,最終變成了與西方體育運動沒有太大區別的現代體育。


必須要承認,這種形式總比斷代消失要好。但遺憾的是,這個現代的體育競技化的狀態與原本的傳統武道可真是相去甚遠了。(未完)


作者林陽,尹氏八卦掌第五代傳人/“一水空”呼吸概念創始人/AACA(亞洲文化藝術協會)副會長;尹氏八卦掌每週六下午活動,有興趣者請聯絡:info@yishuikong.com。


9月16日《东方报》第7版

中國古代的“笏”與“紳”

文/錦繡乾坤

笏(hù),又稱手笏、手板、笏板,是中國古代文職官員上朝時手執的一種下寬上窄狹長微弓牙質或木質的板子,笏板最初是官員在朝堂上記事的工具。

在紙張發明之前,人們使用竹簡和木牘書寫文字記錄事件,竹簡是以絲繩串聯一枚枚細長的竹片而成為整捲書策;若隨時記錄零星瑣事,可寫在一片短而寬的木牘上,木牘是笏板的前身;早期的笏板在朝堂上為文官記事所用,無論是向君王表奏或是君王有所教命都書記於上。戰國時期的生活中還未出現高桌椅凳,官員們都是席地而坐,前置一矮幾,書吏偏踞於矮幾一側,書寫時一手執笏一手握筆,書畢將筆插於冠發,稱為“簪筆”,戰國時期簪筆執笏是文職官員的裝束。

東漢以後,紙張漸漸替代了竹簡木牘承載文字的功能,笏也就成了官服中遵從古儀的擺設;在朝堂上不同品級的官員手執不同質料的笏板,明代製定的官服制中,把執象牙笏列為五品以上文官的待遇,五品以下則使用槐木笏板。後來,簪筆演變成了官帽上的飾物,漢代以後官冠上被稱為垂筆、白筆、立筆的立纓狀裝飾即是此物。簪笏一詞也成為了官員的別稱:世代官宦和為官者眾多的家族,在詩文中被形容作簪​​笏滿床;白居易在《初授戶曹詩》中寫道:“兄弟俱簪笏,新婦儼衣巾”,說的就是兄弟俱為官,連新娶的夫人也被賜鳳冠霞帔加封誥命。

紳,在現代是指在地方上有一定名望的人,如:鄉紳、官紳、紳士;但紳的最初意義是指一種繫在袍服腰間的華麗腰帶。紳字左邊的偏旁是絲綢的絲字,右邊的申字橫過來看:中間的田字形似一枚帶扣,左右兩邊延伸出來的筆劃,似一條貫穿帶扣(田字)左右的細長帶子;帶扣有扣攏腰帶的作用,常鑲嵌有多種色彩絢麗的珠寶,飾有珠寶帶扣的華貴絲質紳帶,是古代官員和貴族的袍服配件。

上古時代,人們穿著短身的葛衣、麻履,使用草荊之繩束腰,絲織品出現後才有了華麗的紳帶;古代的禮服是一種寬大的袍服,穿著博袖寬身長袍的文人貴族們,腰間束一條華貴的紳帶,既有束身裝飾的作用,也是身份的象徵。古代的袍服衣身肥大無紐帶也沒有衣袋,人們僅在腰間束一腰帶,隨身攜帶的小件物品或抄在袖籠中,或掛在腰帶上;文人常在腰間紳帶上插一記事的木牘,人們把紳帶上插木牘稱為“搢紳”(搢:插的意思);後來木牘歷經數代演變成為官員上朝時手執的笏板,而笏板也常被插在紳帶之中,所以又被稱為搢笏;“搢紳“又寫作“縉紳”(搢通縉)。戰國時期,縉紳一詞成為仕宦們的另一種稱謂,當時很流行。

古代的官服設有等級制,最高等級的官服是冕服,紳在冕服制中被稱為大帶,周代的冕服制中,就設有起著佩掛玉佩作用的束腰革帶,和覆於革帶外起裝飾作用的大帶以及記事所用的笏板,從周朝至明朝,歷代官服制中都有笏和紳的設置。      

 ( 2024年8月1日《东方报》P7)

古 琴 —— 琴 道

(全文见 2024年6月1日《东方报》P7)

老子曰:“去彼取此,蟬蛻塵埃之中,優遊忽荒之表,亦取其適而已。樂由中出,故是此而非彼也。然眾樂琴為之首,古之君子,無間隱顯,未嘗一日廢琴,所以尊生外物養其內也。

古琴作為古老的中國樂器,被歷代的文人雅士所推崇,有資料稱古琴的發明者是伏羲氏、神農氏或舜。這樣一件古老的樂器之所以能夠傳承至今,且仍被許多人喜愛,不僅是它可以演奏出優美動聽的曲目,更是因為它承載著東方哲學裡所追求的“道”。正如老子所說的“尊生外物養其內”,故君子行“以琴載道”,運用它找到一條悟道的途徑,同時自己的修持和品行也可以通過它得以傳達。

《琴操》中記載:“伏羲氏作琴,所以禦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琴者,禁也,禁止淫邪,正人心也。君子雅士把琴當作養心之器,堅守古人的信條,認為琴是先人音樂之重器,集中了雅樂所表達的一切崇高理念。透過彈奏古琴來純潔自己的本性,認知永恆的真理和宇宙萬物的和諧。

古琴的構造、形狀,以及任何與它有關的事物無不與宇宙自然中的“道”契合。古琴面圓底扁,象徵古人認為的天圓地方。琴長大致約三尺六寸五,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琴尾架弦的硬木稱為“龍齦”,代表了龍的上牙齦;琴頭架弦的硬木稱為“嶽山”,嶽山是泰山的別稱,代表了堅定不移和超然的態度;琴身與鳳身相應,也或與人身相應,有頭、頸、肩、腰、尾、足(圖1)。

古琴這件器物將天、地、人融為一體,寄託了古人對宇宙的認知。古琴主要有三種音,散音、泛音、按音。散音松沉而曠遠,讓人起遠古之思;其泛音則如天籟,有一種清冷入仙之感;按音則非常豐富,手指下的吟猱餘韻、細微悠長,時如人語,可以對話,時如人心之緒,縹緲多變。泛音像天,按音如人,散音則同大地,稱為天、地、人三籟,可以狀人情之思,也可以達天地宇宙之理。

自古至今,文人雅士對古琴都十分的喜愛。眾所周知的詩人李白,與友人交往中常以彈琴作為交往的條件,有“他日閒相訪,丘中有素琴”;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等詩句。而他對古琴曲的理解也頗具深度,有“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鐘。”的絕妙體悟。精通音律的文學大家王維,到了晚年則是“彈琴賦詩,嘯詠終日。”有“鳴琴候月彈”;“山月照彈琴”;“彈琴復長嘯”等等,反映出他每日彈琴的狀態。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的詩句,被編成著名的琴歌《陽關三疊》流傳至今。作家蘇遼,在琴學方面也有著很深的修養,並熱衷於為琴歌填詞,著有《雜書琴事十首》。

歷代文人與琴之間的雅事舉不勝舉,直至今日,古琴在現代科技傳媒的輔助下得到了更加廣泛的傳播,讓更多的人得以學習和欣賞到古琴音樂。《紅樓夢》中林黛玉所讀的“天書”,而今也得以廣泛的流傳。那所謂的“天書”正是古琴的曲譜“減字譜”。

古琴的記譜方式很獨特,主要是採用字譜的形式,將用什麼指法,彈哪個徽位,彈第幾根弦等信息組織在一起,如同一個字一般,這些“字”便組合成了古琴的曲譜(圖2)。看似晦澀難懂,但只要了解其中的規律,是非常簡單易學的。古琴減字譜由唐末琴家曹柔創立,其特色為:“字簡而義盡,文約而音賅”。

古琴所承載的文化和歷史厚重且悠遠,在此只做簡單和初步介紹。以上文字主要來自《琴道》、《琴史新編》和《走進歷史-中國古琴》,筆者只是稍作整理,以便與更多的古琴愛好者一起學習和共勉。

借用藝術家宗炳的一句話“撫琴動操,欲令眾山皆響”,如若您也喜愛古琴,歡迎我們在未來的日子裡一起深入和探討。

(Cuizhen Domke 辰龍年春月於Park City)


Copyright © 2025 Eastern Trends Newspaper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We use cookies to analyze website traffic and optimize your website experience. By accepting our use of cookies, your data will be aggregated with all other user data.

Acce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