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頁
  • 新聞
  • 評論
  • 活動報導
  • 传统文化
  • 文藝
  • 科技
  • 健康
  • 生活
  • 廣告
  • 其他
  • More
    • 主頁
    • 新聞
    • 評論
    • 活動報導
    • 传统文化
    • 文藝
    • 科技
    • 健康
    • 生活
    • 廣告
    • 其他
  • Sign In
  • Create Account

  • My Account
  • Signed in as:

  • filler@godaddy.com


  • My Account
  • Sign out

Signed in as:

filler@godaddy.com

  • 主頁
  • 新聞
  • 評論
  • 活動報導
  • 传统文化
  • 文藝
  • 科技
  • 健康
  • 生活
  • 廣告
  • 其他

Account


  • My Account
  • Sign out


  • Sign In
  • My Account

Eastern Trends Newspaper

Eastern Trends NewspaperEastern Trends NewspaperEastern Trends Newspaper

Your trustED CHINESE local media

Your trustED CHINESE local mediaYour trustED CHINESE local media
查看報紙完整版2025年3月16日

太极拳,一种既能健身又可养心的运动

文/远方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加快的时代,人们活在日复一日的追赶与忙碌中:手机24小时亮着,工作时间被不断压缩,生活节奏仿佛按下了加速键,忙得喘不过气的人越来越多,但能真正静下心来的人,却越来越少。


身体疲惫了,我们可以睡觉;可心若浮躁,又该何处安放?


人们开始寻找一种慢下来的方式,一种不只是让身体休息,更能让心灵安宁的方法,一种深层的、持续的平衡。就在这个时候,太极拳悄悄地,以它特有的温润、从容、不争的姿态,重新走进了许多人的生活。


第一,在慢中健身,于静中养心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沉静的明珠。它没有鼓点激昂的节奏,没有一眼见效的燃脂公式,但却以绵绵不绝、动静相生的方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健康与心境。


当一个人真正走进太极的世界,你会发现,练拳不只是锻炼身体,更是一种与内在自我对话的过程。一招一式之间,是身体的开合,也是呼吸的调节、情绪的安顿、思绪的归位。那种专注于拳式的感觉,仿佛整个世界都静了下来,只剩下自己与呼吸、步伐、内劲同行。


这不仅是运动,更是一种“动态冥想”。在流动中,放下焦躁;在吐纳间,回归自己。这种状态,正是现代心理学所说的“心流”,更是我们失落已久的“安心”。


第二,太极,不只是老年人的运动,而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一方净土


很多人误以为太极拳是老年人的专利,实际上,这只是对它的一种狭隘理解。真正的太极,是适合每一个人的健身养心方式。


无论你是年轻上班族,还是中年职场人,又或是退休的长者,都可以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调整太极拳的节奏与拳架高低,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去练习。它不硬、不冲、不伤身,也不需要大量场地或器械,是一种高度包容的锻炼形式。


正如一句流传甚广的话所说:“一人一太极。”每个人的太极拳,都可以是独一无二的。你可以低架慢打,增强肌肉控制;也可以高架舒展,促进气血运行。你不需要成为某种“标准”,你只需要回到自己的身体、自己的节奏里,让自己感觉身体放松,呼吸顺畅、心灵安定。


第三,不攀比、不内卷。太极是与自己的对话,是一场温和的修行


今天的社会,充斥着“快”和“多”。快节奏的生活、碎片化的时间、效率至上的衡量方式。连健身也变得像是在比赛:谁打得快?谁招式炫?谁套路多?谁更“专业”?


但太极拳恰恰反其道而行之。它不求“快”,而求“稳”;不求“多”,而求“深”。很多人初学太极时总想着多学几个套路,觉得这样才有进步。其实,真正的太极练习,不在于你学了多少套路,而在于你是否从一招一式中练出松沉、呼吸、平衡、意念的深层感受。


很多经验丰富的习练者,往往十年如一日,只专注练好一套拳。就像品茶,喝得多不如喝得懂;拳打得多,不如打得透。一套简单的太极拳,足以练一辈子。在反复的打磨与体悟中,你会发现拳在变,身体在变,心也在慢慢沉下来。


不攀比、不内卷,是太极给予练习者的一种自我尊重,也是一种生活智慧。


第四,太极拳,是一场与自己的对话


很多人在练太极拳的过程中,都会有一种奇妙的感受。原本散乱的心思,逐渐安定;原本紧绷的肌肉,开始松弛;原本烦躁的情绪,也悄然平息。


这正是太极拳区别于其他运动的关键之处。它不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心灵的冥想。太极拳是一种动态冥想。它会让你专注在身体每一处细微的变化上,体察内在的气感、重心、节奏,而不是外界的喧哗与评价。


这种深度的专注,能够带来一种“与自己和解”的安宁感。你不再评判自己打得对不对、美不美,而是开始关注我此刻是否放松?是否呼吸顺畅?是否心静如水?习练太极拳不是为了长寿,而是为了让自己每天都很舒服。有人说:“太极是身体的诗,是心灵的舞。”这正是它既健身又养心的奥妙所在。


第五,太极拳的“慢”,能起到气血畅通、内脏按摩、经络运行的作用


很多现代人的身体问题,根源都在于一个字:堵。气血不畅、经络不通、内脏运作失调,是常见的亚健康表现。而太极拳,恰恰能在温和中,带来深远的身体调整。


太极拳要求身体中正、沉稳,动作讲究协调与自然,通过缓慢而连贯的动作,让气血运行更加顺畅。许多动作不仅可以拉伸筋骨,还能在无形中按摩内脏,激活经络,使五脏六腑受益。


这不是短期爆发式的“燃脂”,而是细水长流般的深层调理。如同一条河流,慢慢疏通了堵塞,水才会活;身体的气血畅通了,人才会真正有“精神”。


第六,顺其自然,是太极的身体智慧,也是生活哲学


太极拳的核心哲学,是“顺势而为”。练拳时不硬拗、不抢劲,而是顺应身体的惯性与感觉,顺其自然地去完成每一个动作。


这不只是一种身体上的原则,也是一种处世哲学。在生活中,不是每个问题都要用冲撞去解决,也不是每一次压力都要靠顶着去硬扛。有时,转一个弯、慢一点、缓一下,反而能走得更远、走得更稳。静而不争,万事随缘,这是太极之道。


太极告诉我们:“低调,不等于无为;退让,不等于失败。”表面柔和,却蕴藏着巨大的回力和稳定的支撑。这是一种东方智慧,也是一种对现代人极其宝贵的心理引导。


第七,太极可以独练,也能共练。一人自修,众人同心


太极拳的另一种魅力,在于它既可独练,安静沉浸;也可群练,彼此温暖。


你可以清晨独自一人,在阳台、在公园,在一方庭院中默默练拳,那是属于自己的清净时光。而当你和一群人一起练拳,又会感受到一种无需言语的同频共振。彼此动作不同,但呼吸节奏一致,仿佛整个空间都变得温柔、有力。


太极拳不是竞技,它没有对抗,没有胜负;它是一种“我练我的,你练你的”的自由状态,练者之间互不干扰,也互相尊重。练习太极既不是表演也不是竞技,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最温和的互动方式。这种氛围,在当今越来越功利的社交环境中,尤为难得。


第八,让太极回归生活,用一招一式找回慢与静


“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这是古人对太极拳的期许。太极拳不仅是一种健身运动,更是调养心灵、修炼气质的方式。


我们生活在一个推崇速度与效率的世界里,但真正的健康与幸福,却从来不是靠“卷”出来的。太极拳以它一如既往的从容与深厚告诉我们,你可以停下来,你可以慢慢来,你可以用一种温和的方式对待自己、对待生活、对待他人。


一套太极拳,不必复杂,不需完美,只要你用心练,就会在一次次起势与收势中,渐渐找回身体的节奏、心的方向。


初学太极者,不需要宏大的目标,不需要复杂的套路,也不需要昂贵的器械。你只需要一身宽松的衣服、一块安静的空地、一颗愿意放慢的心。


如果你也曾在深夜感到焦虑、曾在白天奔忙中感到疲惫、曾在生活的快车道上迷失自己,不妨给自己留一点时间,去打太极拳。在太极中慢下来,活岀来。


你会发现,慢,并不是退后,而是一种回归;静,并不是懒散,而是一种深度;太极,不是老派的“技艺”,而是一种能陪伴你一生的身心修行之道。


愿你我在喧嚣中,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太极拳;在练拳之间,学会不争不比,专注自己;在松沉中,感知身体;在从容中,养一颗安稳的心。


太极拳,不只是健身,更是养心。让我们在浮躁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太极”。


2025年6月16日《东方报》健康养生

知心姐姐信箱:把女儿培养得那么优秀,我却有一种很强的失落感

知心姐姐,你好!


最近,一直有一个问题在困扰着我。我女儿今年高中毕业,并收到了一所外州挺好的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参加她的高中毕业典礼那天别提有多高兴,十几年的含辛茹苦终于结出了好果子。可一想到再过两个月女儿就要离家去外州上大学,我心里就觉得空荡荡的,有一种很强的失落感,甚至觉得不该把女儿培养得那么优秀。女儿和丈夫似乎不理解我的心情,我觉得很苦闷。知心姐姐,我是不是很自私呀?

—— 英子  


亲爱的英子:


你好!收到你的来信,知心姐姐仿佛能看到,你在女儿毕业典礼那天眼里闪着泪光的幸福模样,既骄傲又感慨,那种喜悦的心情,是所有做母亲的人都会懂的。知心姐姐同时也能感受到你在夜深人静时,那一丝难以言说的失落与惆怅。你问自己是不是太自私了?不,亲爱的,这不是自私,而是一位母亲对女儿深沉而本能的爱。


做父母,是一场漫长而温柔的修行。我们一边倾尽所有去爱,一边又必须学会放手,这是人生最艰难最深情的告别方式。孩子的成长,其实就是一步步离开父母的过程。她从呀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从背上书包自己上学,到今天即将远赴外州开启独立的人生。这一路,你牵着她的手走过来,而如今,她正坚定地一步步朝前走去,留下的是那个渐行渐远的背影。这背影,明亮又扎心,骄傲又惆帐。


你说你心里空荡荡的,这很自然,因为那个曾经每天下课回家就喊“妈妈”的孩子,就快不再天天围着你转了。可你知道吗?她之所以能自信地启程,是因为她背后有一个像你这样的妈妈,你用十几年的爱和付出给了她远行的勇气。


英子,你可曾想过?今天的女儿要远行,正如当年的你,也曾义无反顾地离开父母。你那时是不是也没回头?是不是也以为,自己不会想家?可后来你才懂得,父母站在原地的身影,成了你这一生最深的牵挂。如今,轮到你站在那个位置目送女儿离开。人生就是这样一环扣一环地重复着深情,孩子的远行,其实是我们和上一代告别的倒影。


母爱从来都不是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分离。孩子的人生,终究是属于她自己的。她要去见识广阔的世界,要去遇见风雨彩虹,而你只能站在原地,把所有的牵挂都藏进一句轻描淡写的“到了记得给我打电话”。


我们养育孩子,不是为了拥有她,而是为了让她有能力离开我们。孩子在用一生跟我们告别,而我们用一生在对孩子说:“孩子,别怕,妈妈一直在。”哪怕你不在她身边,她也会记得妈妈曾用温暖的手牵着她,用坚定的眼神护着她,用宽广的胸怀爱着她。她是我们一辈子最深的牵挂,而我们,是她一生最安静的靠山。


亲爱的英子,不必责怪自己。你只是在爱的深处学着目送,而你的女儿也正用她越走越远的背影在告诉你:“妈妈,我长大了。”你心里那种空荡荡的感觉,是因为你把满满的爱都给了她。如今她要走了,你觉得心里空了。可你要知道,那片“空”,是你为她腾出来的未来,是她成长的空间,是你一生最无声却最深情的成全。


她之所以能飞,是因为你给了她风。她之所以走得安心,是因为她知道无论她走到哪里,回头的方向始终有一个叫“妈妈”的地方。


亲爱的英子,请放下自责,收起忧伤。你已经是这个世界上最温柔、最伟大的母亲了。


愿你在这场母爱的修行中学会安然,你没有失去女儿,你只是把她放在了更远更高的地方去发光。也愿你的女儿在未来的岁月里,记得你为她站在风中的身影。知心姐姐深深地拥抱你。愿你从此心里有光,脚下有爱。愿你以母爱的名义,温柔而坚定地送她远行。


知心姐姐

2025.06.16

未来,一个人的竞争力是审美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人类社会仿佛被“效率”二字绑架。我们崇尚效率、标准化与规模复制,我们习惯了以“更快、更高效”为唯一目标。程序替代思维,算法统治选择,“实用主义”如同精神鸦片,麻痹了我们对生活本真的感知。


当AI接过我们手中大部分工具,效率不再是稀缺资源,反而变得泛滥;当每个人都能用AI生成一篇像模像样的策划案,或用智能美颜修出一张完美的自拍,人类将凭什么定义自身的独特价值?


这个问题的答案,正在悄然发生转变。未来的竞争,不再是你能跑多快,而是你能看多美。审美,才是下一个时代真正的门槛。


什么是“审美力”?


人类的第一双鞋、第一张椅子、第一所房子,解决的都是生存问题。但当这一切基本达成,新的问题诞生了:为什么这张椅子要做成这个样子?


提起审美,大多数人想到的首先是穿搭、艺术、设计,仿佛它只是属于画廊与时装周。但真正的审美力,不仅仅是对“好看”的辨别力,更是一种对秩序、比例、节奏、和谐的识别力,对情绪与氛围的掌控力,对人生与世界的感知方式,对复杂世界进行“意义排序”的能力。


一个人的审美,常常揭示了他处理信息的方式、选择生活的态度、乃至塑造未来的能力。当我们说一个人有审美力,其实是在说:他看得见那些别人视而不见的美,听得懂那些不动声色的情绪,能够在庸常里发现闪光,在琐碎中建立秩序。


审美正在成为核心竞争力


1.在职场中,审美是一种洞察力。好的产品经理,懂得界面配色的微妙心理;好的领导者,懂得谈话节奏、办公室布置、甚至PPT中的留白。真正影响人的,往往不是数据,而是形式、语调与氛围。这,就是审美力。


如今,越来越多公司在招人时,把审美列为软性指标之一。因为审美背后是认知结构的柔软度,是一个人是否能在无形中创造愉悦感的能力。而让人愉悦正在成为稀缺竞争力。


2.在生活中,审美是一种自我修复力。当我们在日复一日的压力中,仍愿意挑一束花、煮一壶茶、看一本书,那不是无用的仪式,而是精神世界的自我修复。拥有审美力的人,是愿意为生活上妆的人。

你选择住在哪里、穿什么衣服、与什么人交往,这些看似琐碎的生活选择,其实都蕴含着你对美的理解。你能否在复杂的世界中打造属于自己的秩序感、愉悦感与完整性,决定了你能否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得从容自在有方向。


一个没有审美能力的人,往往随波逐流、疲于应付;而拥有审美能力的人,拥有持续构建美好生活的能力。他知道自己想要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恰到好处的自己。


他们懂得如何打造自己的氛围场,不依赖外界赐予快乐,而是能“造出”快乐。这种由内而外的能力,是面对焦虑、空虚与失控时,最柔软却最顽强的抵抗。


3.审美教育将成为未来的必修课程。过去我们谈教育,强调学科能力。但今天与未来,教育的关键词是“审美素养”。这不是把孩子送进美术班、舞蹈班就够了,而是帮助他们构建一种细腻的感知力、自足的表达力,以及持续发现世界之美的能力。


当一个人在学习欣赏古典音乐的结构之美、建筑的比例之美、自然的光影之美,他也在学习如何欣赏复杂的人性、如何理解社会的多样性。这种审美所构筑的内在秩序感,将在未来极度混沌的信息社会中,为他提供稳定的精神支点。审美不是高雅的专属,它关乎一个孩子是否会成为一个有感受力的人。


曾听到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人从小在审美环境中长大,哪怕家里贫穷,窗前只放一瓶野花,也会让他一生都保有对美的尊重。”


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孩子具备一种能力,即在看似无用的事物中发现“意义”。


审美不是消费,是创造生活的能力


很多人以为,审美是一种消费能力,能买贵的、住美的、穿新的。其实恰恰相反,真正的审美力,往往是在减法中诞生的。


有审美力的人,不会迷信多即是好,而会选择少而精。不是拥有什么,而是放弃什么。他们在有限的条件中,选择合适的材质、干净的色彩、克制的设计。这种选择力,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


你可以在拥挤的城市中,布置一个让人安宁的角落;可以用一束花、一首乐曲,唤醒一天的仪式感。拥有审美能力的人,不依赖外界给他的美,而是能够自己创造美。


所以,审美不是装饰,而是你面对世界的姿态。你愿意用什么方式与这个世界相处?是粗暴占有,还是细腻感知?是跟随潮流,还是打造自我?你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是自我品味的呈现。


如何培养自己的“审美力”?


1.多“看”而不是多“刷”。信息时代最危险的陷阱,是过量摄入但营养甚少。每天刷无数短视频、看无数图文,并不等于你真的“看见”了什么。


每天空出一段不被打扰的时间,看一幅画、跳一支舞、品一杯茶、听一首歌、打一段太极拳。让眼睛慢下来、让心沉下来。审美是深度注意力的训练,不是走马观花的浏览。


2.建立个人“美的档案”。在手机里建立一个“灵感文件夹”,把你喜欢的颜色、材质、文字、风格都收藏起来。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原来也有一套独特的美学偏好。这套偏好,就是你未来的气质、品味、及生活的底色。


3.学会在日常中美化自己。穿衣搭配、餐桌布置、房间整理,这些都不是小事,而是你向生活表达尊重的方式。哪怕是一盏灯、一支蜡烛、一杯茶、一段文字、一首歌、一副字画,都值得你花心思细细地去品味。


未来,是审美者的黄金时代


未来最稀缺的,不是智商,不是技术,而是对生活的感受力。AI可以模仿逻辑,却无法感知味道;可以生成画面,却无法触动灵魂。只有人类,才能因一束光、一句诗、一段旋律而落泪。这份感知,是上天赋予我们人类的财富。


所以,别再小看你对颜色的偏好,对香气的敏感,对字句的讲究。这些不是无用的精致,而是你作为人的证明。在AI可以替你写稿、剪片、拍照的时代,唯有你的品味和审美是无法被复制的。


未来社会的终极问题,不再是“你能做什么”,而是“你是谁”。你对美的坚持,就是你对自我的忠诚。而你是谁,就藏在你选择的每一种颜色、每一次布置、每一首歌、每一个字里。


如果说过去的高贵是出生、财富、知识的多寡,那么未来的高贵就是审美的独立性。不依赖流行、不盲从算法、不向粗暴妥协、根据自己对美的理解去构建生活、用审美的眼光表达自我影响他人,这便是高贵。审美的底层是自由的灵魂、坚韧的精神与持续觉醒的意识。


愿你在喧嚣中仍保有审美之眼,在变局中仍持有风格之魂。愿你以独特的审美,穿越时代的褶皱,活成最难模仿的版本。


美,是自由的别名;审美,是终极的竞争力。


2025年6月1日《东方报》教育专栏

知心姐姐信箱:孩子在学校越来越为自己的身份感到困惑

知心姐姐,你好!


我想替我的孩子问一个问题。我和丈夫来自中国,孩子在美国出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ABC”。孩子在学校越来越为自己的身份感到困惑,觉得自己与周围的美国孩子不一样。同学会为他带去学校的午饭有他们不熟悉的味道而疏远他;他的数学成绩很好,同学用“nerdy”(书呆子)来取笑他。我听到后很难过,我告诉孩子不要理睬那些同学,他们没你聪明,你可以用考试成绩让他们闭嘴。可孩子还是很不开心,我带他去看过心理医生也没有什么太多的帮助。很感谢《东方报》开辟了“知心姐姐”这个栏目,我们海外华人特别需要一个懂中文、对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都有一定了解的心理健康支持。我跟孩子提起你,他很想直接给你写信,但苦于不懂中文,所以让我替他问你,希望得到你的帮助。非常感谢!

—— 丽莎     


丽莎你好,


首先,真的非常感谢你愿意写这封信来为孩子寻求帮助。能感受到你作为母亲的关爱和心疼,也理解你在异国他乡面对这种无力感时的焦虑。


孩子的困扰非常真实,而且并不是他一个人独有的。很多在美国长大的华裔孩子,都会经历类似的身份挣扎:一方面,他们血液中流淌着父母的文化记忆,家里的饮食、语言、习惯都深深打上了中华文化的烙印;另一方面,他们成长的环境又是以美国文化为主流,周围的同学、社交方式、流行文化与他们的家庭背景常常格格不入。这种“两种文化夹缝中的成长”,在心理学上叫做文化冲突(cultural conflict),在华裔青少年中特别普遍。


你告诉孩子“用成绩让他们闭嘴”,这体现了你希望他用实力保护自己,这是很有爱的出发点。但对孩子来说,仅仅靠成绩,很难缓解那种“我和他们不一样”的孤独感。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赢”,而是被理解、被接纳,并且学会接纳自己独特身份的力量。


这里有几点我想给你们的建议:


第一,帮助孩子认识身份的丰富性。告诉孩子,他既是中国人的后代,也是美国的公民。他身上拥有两种文化的财富,而不是“两边都不属于”。可以和他一起探讨中国人聪明勤劳的美德,也可以跟他讨论美国人自信开放的优点。他很幸运同时拥有中美两种文化,这是他可以引以为自豪的事情。


第二,承认痛苦,而不是忽略它。当孩子说难过的时候,不要急着说“你比他们聪明”,而是可以先陪他确认这种情绪:“我知道你觉得被孤立很难受,这种感觉很正常。被误解的时候真的会很委屈。”认同他的感受,能减少他的孤独感。


第三,引导孩子如何去理解同学对他的排斥。同学说他是书呆子,并不表示同学要打击他孤立他。也许,在同学们的认知世界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努力学习数学的不多,所以他们感到很奇怪。

同学觉得他的自带午餐有奇怪的味道这很正常,因为同学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种味道,这并不代表同学讨厌他的食物或讨厌他,这就像有些亚洲家庭的孩子闻不惯一些美国食物的味道一样。另外,如果大部分的同学都不喜欢某种气味的中国食物,做父母的可以考虑给孩子准备气味温和一些的食物带去学校,以表示对同学的尊重。可以告诉孩子:“有特殊香味的食物我们自己在家里享用,尊敬他人是一种美德。”


做父母的要尽可能地把孩子往包容、以善待人的方向去引导,尽量不要让孩子对同学产生对立或仇恨的情绪。


第四,教孩子掌握表达自我的方式。当别人嘲笑他的午餐味道时,他可以学着用轻松而自信的方式回应:“这是我家的传统美食,我很喜欢,你要不要尝一口?”面对“nerdy”的标签时,他可以幽默地反击:“谢谢夸奖!”这种轻松又有力量的回应,能慢慢赢得同龄人的尊重。总之,遇到这种情况时,既不要因为害怕而低三下四,也不要因为愤怒而在语言或行为上攻击同学。


第五,寻找归属感。如果可以的话,帮孩子找到一些共同经历的朋友,比如其他亚裔同学,或者参加一些多元文化的兴趣小组。但是,要尽量避免孩子只和亚裔同学一起玩。


第六,多参与孩子学校里的活动。学校有活动需要家长帮忙时尽可能地参与;与学校保持紧密的联系,既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又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支持。


第七,要让孩子知道,家是孩子的避风港。无论外面怎样变化,请继续给他稳定的爱;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他在家里永远被无条件地接纳和理解。


亲爱的丽莎,你们在替孩子寻找帮助,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这说明你们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以外,还关心他的心理健康。有你们这样明智的父母,你们的孩子是何等的幸运。


最后,知心姐姐想告诉你和孩子,你不必选择做谁的一部分,而是要成为一个完整的自己。


永远为你们祝福!


知心姐姐

2025.05.16

也谈“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文/远方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这些年来,几乎成了很多家长育儿的信条。补习班、才艺课、早教班等,孩子的日程被排得满满当当,连周末都成了另一场无声的“赛跑”,仿佛谁先起跑,谁就能赢得整个人生。


但仔细想一想,什么是“起跑线”?输赢又是谁来定义?今天,也想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第一,“起跑线”的幻觉


“起跑线”这个概念,起初或许是出于善意提醒:教育要趁早,基础要打牢。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它变成了焦虑的源泉。孩子三岁没开始学算术,五岁不会弹琴画画,就被视为“落后”。而孩子真正的感受,恐怕常常被忽略。真正的人生,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


在马拉松里,最重要的从来不是“起跑”的快慢,而是节奏的掌握、内心的坚定、以及对终点的耐心和信念。


起跑早的人,未必能坚持到最后;起跑慢的人,也可能后来者居上。以为在人生一开始就定输赢,不过是一种焦虑制造的幻觉罢了。


第二,教育的真正意义


教育的真正意义,从来都不是塑造“更快的竞争者”,而是培养“更完整的人”。


孩子成长中真正重要的,不是在什么时候会写字、会做算术,而是他们是否是一个善良的人,是否拥有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以及面对挫折时不轻易退缩的心理韧性。


身心健康、情绪稳定、有自信心、有合作意识,这些才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关键底层能力。而这些东西,恰恰不是靠拔苗助长得来的。它们需要在生活的土壤中慢慢滋养,需要在爱的阳光下自由生长。


一个被高压教育催熟的孩子,或许短期内成绩优异,但心灵可能早已疲惫、麻木,甚至失去了探索世界的热情。


而一个被尊重天性、呵护内心成长的孩子,哪怕慢一点,他走得一定更远,更坚定。


同时,品德的培养不可忽视。一个懂得尊重、负责任、有同理心的孩子,比一个只会解题的孩子更值得托付社会的未来。教育不是制造标准答案的机器,而是引导每个孩子成为更完整的人。教育不是赶路,而是点燃一盏灯。


第三,别让“内卷”吞噬了童年


众所周知,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可是,很多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较,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各个方面都比别人的孩子好。


在教育“内卷”的情况下,很多家长渐渐地忘了,孩子从来都不是标准化生产线上的产品。这部分家长不是在培养孩子成长,而是在按照某种模式去训练他们的孩子。


刚学会走路就开始认字,两、三岁就开始上各种才艺班,刚入学就开始“刷题”,周末、假期几乎没有喘息的空间。教育变成了比赛,而孩子变成了筹码。家长的焦虑像一根无形的鞭子,抽打着他们向前冲,还美名其曰:“这都是为了你好”。但是,这类家长似乎很少考虑:孩子到底想去哪里?


如果硬要让所有孩子都踩着同一个节奏奔跑,只会打断他们自然生长的节奏,反而事与愿违。李白小时候游手好闲,但终成诗仙;爱因斯坦九岁才流利说话,却成了改变世界的天才。如果按今天的标准,他们也许早就被贴上了“输在起跑线上”的标签。教育很重要的一点,是允许每个孩子按自己的节奏生长。


第四,“输”与“赢”该如何定义?


许多小时候所谓的“优等生”,长大后并不一定比“后进生”更幸福。现实生活中,情商、沟通能力、创造力,往往比考卷上的高分更重要。真正的“赢”,是孩子有一颗善良的心,拥有走自己道路的能力,而不是站在别人的跑道上比输赢。


第五,孩子成长中重要的因素


比起一时的起跑,孩子一生真正需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品格


世界再复杂,人品永远是立身之本。诚实、善良、勤奋、责任感、抗挫折力、同理心,这些品格才是孩子一生最大的底气。


2,健康的身体


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所有的理想都是空中楼阁。运动、睡眠、饮食、娱乐,都是孩子成长不可忽视的基石。


不要为了多学一门技能而剥夺了孩子玩的时间;不要为了多做几道题而牺牲了孩子宝贵的睡眠。


童年的奔跑与欢笑,比一纸证书更有价值。


3,自我认知和自主性


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能为自己负责且尊重他人,这样的人,无论在哪条赛道上,都能走得精彩。

教育应该帮助孩子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相信自己,而不是一味按照别人的期待塑造自己。每个孩子各有所长,无论做什么,只要尽力就行。


正如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教育的本质是帮助生命成长,而不是塑造生命。”


4,心理建设


很多家长只关注孩子学习成绩好坏,却忽视了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那些学习成绩好又听话的孩子,往往很难在心理建设方面引起家长的重视。


学习成绩好又听话的孩子,并不代表他们有一个健康稳定的心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不愿面对、不沟通、采取冷暴力、认为永远都是别人的错,有这些行为的人当中,曾经是当年的“学霸”的并不在少数。而这些行为,表面上看似乎不是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但往往会严重影响一个人甚至是一个家庭的生活质量。


心理健康是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石,这关乎到孩子今后的人生,做家长的一定要在这方面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六,家长的焦虑,孩子在用生命偿还


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父母的焦虑,最后都是由孩子来买单。”


有些孩子表面听话,内心却早已疲惫;有些孩子成绩优异,却常常感到孤独、焦虑、自卑、没有安全感,甚至与父母疏远;有些孩子因为无法满足父母的期待,渐渐丧失了自信,从而憎恨学习,有些甚至走上歧途。


孩子不是家长的项目,不是用来完成父母梦想的工具。他们是独立的生命,拥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理想与使命。


把自己未尽的梦想压在孩子身上,看似关心,实则是一种变相的索取。


教育的底色,应该是爱、是尊重。


第七,真正的“不输”,是活成自己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不输在起跑线上”?


不是抢跑几步,不是多学几门课,而是培养孩子热爱生活,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孩子有健康的身心和充沛的精力;有独立的人格,能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有遇到困难时坚持下去的勇气,有面对世界的善良与担当。


不是不让孩子多学习各种技能和知识,而是要尽可能地让孩子按照自身的特点进行发展。


当孩子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愿意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同时知道善待他人、做事不含有公利心、不惧挑战、不怕失败,那么,他的人生便是精彩的。哪怕路上有波折,只要大方向对了,总能抵达自己的远方,成为完整的自己。


人生是一场修行,是一场经历,不必在别人的起跑线上焦虑,也不必在别人的赛道上奔跑。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如果仅仅理解为早早让孩子进入竞争,那样的“赢”,只是表面的,短暂的。真正重要的,是让孩子拥有完整的人格,健康的体魄,丰富的心灵,清晰的梦想,和面对未来的勇气,让他们走在属于自己的路上。


孩子的成长不是一场输赢,而是一段旅程。父母不是教练也不是裁判,而是同行者。孩子是否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不取决于起跑,而在于心地是否善良,心智是否成熟,内心是否丰盈,脚步是否坚定。


让我们在爱与自由中陪着孩子慢慢地成长。


2025年5月1日《东方报》生活专栏

图源网络

知心姐姐信箱:我是不是一个非常失败的人?

知心姐姐,你好!


我即将迈入退休年龄。放眼周围的朋友,房子比我的大,孩子比我多,孩子上的大学比我孩子的好(我儿子上社区大学四年级)。我在国内是一位大学老师,二十多年前来美国定居。来美后很难找到相应的工作,因此,一直在一个研究所的实验室做实验员。对于即将迈入退休年龄的我,心里有一种很强的失落感,觉得自己这一生一事无成。这种失败的感觉让我常常陷入一种深度怀疑自己的状态,不可自拔,而这种状态也严重的影响了我和妻子及儿子的关系。知心姐姐,我是不是一个非常失败的人?        


—— 阿南



亲爱的阿南:


你好!读了你的来信,我能感受到你内心的彷徨与自我怀疑。回首往事,你或许觉得自己一事无成,不仅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同时,你也让我感受到你是一位深思、真诚、并且对家庭和人生有高度责任感的人。


你说你即将迈入退休年龄,感到失落和失败,觉得自己“这一生一事无成”。这种感受我完全理解。特别是当你看到周围的人似乎比自己“过得更好”时,内心难免会有落差。但知心姐姐想告诉你,这种比较很容易让我们忽视自己的光芒,也掩盖了那些其实很值得骄傲的成就。


你曾在国内担任大学教师,说明你有扎实的学识和能力。来到美国后,你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在一个研究所默默耕耘,继续从事科研实验工作,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坚持!你跨越了文化、语言、社会环境的巨大鸿沟,靠自己的努力生活下来,而且还支撑着家庭,为孩子创造学习成长的空间。阿南,这不是“失败”,这是“坚韧”与“责任”的体现。


关于孩子上大学,我想告诉你的是,孩子是否上名牌大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上一个适合自己的大学。大学时光,对孩子来说不仅是一个学习专业知识的机会,更是一个心智发展的重要时期。孩子能在一个适合自己的大学里身心愉快地学习和成长,这比什么都重要,这会让他终身受益。而且,他有一个支持他的父亲,有你这样的榜样,让他看到什么是勤恳、踏实和不向命运低头。


至于“退休”,它不是终点,而是新阶段的开始,很多国家的退休人员都称自己为“新年轻人”。你在年轻的时候完成了学业,在中年阶段完成了养育孩子的重任,退休以后的日子是你留给自己的美好时光,它给了你更多时间去做一些一直想做但又没能做的事情。也许是写一本书,讲讲你在国内和美国的人生经历;也许是练太极、旅游、摄影、画画、做志愿者;也许是重新修复和家人的关系,享受和妻子并肩走过的温柔岁月。我们活着,不是为了单纯的生存,而是为了让别人因我们的存在而感到温暖。你的人生没有“失败”,只是章节不同。


生命不只有一种轨迹,每个年龄段都可以是一个新的开始。你的生命远比你想象的更有价值,你不是一事无成,而是未曾细数你自己拥有的光芒。


知心姐姐想告诉你,你很好,你没有浪费生命,你只是比别人多经历了一些风雨,而这些风雨也造就了你不一样的深度和厚度。你所经历的一切和你即将经历的一切,都是你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都会让你的人生更完美。


对自己温柔一些,允许自己感到疲惫,也允许自己从新的角度重新认识自己。你不是失败的人,你只是忘了自己曾经攀登过的无数的人生顶峰,忘了自己是多么努力、多么可贵、多么让人感到骄傲。


亲爱的阿南,按自己的节奏过自己的生活,走自己的路。其实人生就是一种经历,经历的过程往往就是结果。


谢谢你愿意把自己心里的感受分享出来,这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力量。


愿你放下沉重的自责,重新拾起对生活的信心和爱。你值得更轻松地面对人生的下半场,值得被自己温柔以待。祝你幸福!


知心姐姐

2025年4月16日

知心姐姐信箱:被青春期女儿疏离的失落感

亲爱的知心姐姐:


我和丈夫15年前来美国定居,我们有一个在美国出生的12岁的女儿,女儿跟我们的关系一直很好。但是,近一年来,女儿与我们越来越疏远,甚至对我们有很强的抵触情绪。我很爱我的女儿,目前女儿跟我们的这种关系让我觉得很痛苦。请问知心姐姐,我应该怎么做才能改善我和女儿的关系。

—— 小倩



亲爱的小倩:


谢谢你的来信。我能感受你内心的焦虑和失落。作为母亲,你希望和女儿保持亲密的关系,但现在她却越来越远,这一定让你很难过。你的女儿不仅是一个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还是在美国成长的移民家庭的孩子。这种特殊的身份,使得移民家庭的孩子面临更多的挑战。


首先,你的女儿今年12岁,正值青春期的起点。这是一个孩子从依赖父母到逐渐寻求独立的阶段,她可能更愿意和朋友交流,或者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不是像小时候那样亲近你。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不爱你,她是在探索自己的身份。这种变化对很多父母来说都是很难适应的,但它是成长的一部分。


其次,作为一个移民家庭的孩子,你的女儿在美国长大,受的是美国的教育,接触的是美国社会,她可能更认同美国文化。而你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许更习惯于中国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种文化的差异,可能让她觉得你“不理解她”,甚至有时候会刻意远离家庭,以适应外界的文化。


语言的交流也是移民家庭的孩子普遍遇到的一个问题。她在学校主要讲英语,那么她的思维模式可能更倾向于英语,甚至有时候会觉得用中文和你沟通很“别扭”或者“麻烦”,因而渐渐减少与你的交流。

归属感也是不可忽略的问题。许多移民家庭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感到自己“既不像父母那样的母国人,也不像同学那样地道的美国人”,


仿佛处在两种文化之间,缺乏归属感。这种困惑可能会让她更加依赖朋友,而不是家庭。


再有,很多移民家庭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有很高的期望值。这本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如果只专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其它方面的发展,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美国的教育环境更鼓励个性发展和兴趣探索,如果你的期望和她的想法有冲突,她可能会感到压力,觉得你不理解她。


面对这些问题,女儿所承受的压力并不比你们少。那么,作为父母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尊重你的女儿,把她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你的附属品。试着了解她的世界,关心她喜欢的流行文化、她的朋友圈、她的兴趣爱好。你不可能完全接受她的一切,但至少表现出尊重和兴趣,这样她会更愿意和你分享。


在语言方面,可以通过看电影、讲故事等方式,让她感受到中文和中国文化的温暖。每当她说中文的时候要多鼓励他,如果说错了,千万不要取笑她,也不要强迫她一定要说中文,不要让她觉得说中文是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


在归属感方面,要帮她找到自豪感,而不是让她觉得必须“二选一”。比如,你可以和她一起探索中国文化中有趣的东西,例如传统节日、美食、历史故事等,让她觉得中国文化背景是一种值得骄傲的东西,而不是一种负担。同时,也鼓励她自由地表达她对美国文化的认同。


对于孩子今后的发展,父母单方面地设定高期望值并不是爱孩子的表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试着了解女儿真正感兴趣的东西,鼓励她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另外,要给女儿一定的空间,让她管理自己的学习,并让她承担一定的家庭义务,培养她的独立性和责任感。同时,给女儿创造一个安全的家庭环境,让她知道无论外面发生什么,她都可以回家和你倾诉,不会被指责。你还可以告诉女儿你很爱她,但不要指望她立刻给出热烈的回应。她可能只是答应你一声,或者继续低头玩手机,但这并不代表她没听进去。你的爱,就像一颗种子,埋在她的心里,总有一天会发芽。


亲爱的,你的女儿正在成长,她需要面对的不只是青春期的变化,还有移民身份带来的复杂情感。她可能一时无法表达自己,也可能有意无意地推开你,但她仍然需要你的支持。所以,做她的后盾,而不是压力的来源。女儿正在长大,你们的关系也会随着时间而变化。不要害怕这种变化,而是学着适应她、引导她。保持耐心,给她空间,也给自己信心。你们的亲情不会因为一时的距离而消失,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着。她永远是你的女儿,而你,也永远爱着她。


祝福你们!

知心姐姐

2025年3月16日

2024年常見的稅務政策變化和 華人報稅的幾個常見問題

时间飞逝,很快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报税季节。一如既往,2024年税收年度也做了一些调整,这些调整通常适用于2025年提交的2024年度的所得税申报。大多数纳税人最关心的2024年税收年度的税务改变项目,常见的包括以下这些:


2024年税收年度,已婚夫妇联合申报(MFJ)的标准扣除额上升至29,200美元,比2023年增加了1,500美元。对于单身(Single)纳税人和已婚分别申报者(MFS),标准扣除额上升至14,600美元,增加了750美元;对于户主(HH),2024年的标准扣除额将为21,900美元,比2023年增加1,100美元。


所得税税率:2024年税收年度,最高税率仍为37%,适用于收入超过609,350美元的单身纳税人(已婚夫妇联合申报者为731,200美元)。其他税率为:

•35% 适用于收入超过243,725美元(已婚夫妇联合申报者为487,450美元)

•32% 适用于收入超过191,950美元(已婚夫妇联合申报者为383,900美元)

•24% 适用于收入超过100,525美元(已婚夫妇联合申报者为201,050美元)

•22% 适用于收入超过47,150美元(已婚夫妇联合申报者为94,300美元)

•12% 适用于收入超过11,600美元(已婚夫妇联合申报者为23,200美元)

最低税率为10%,适用于收入为11,600美元或以下的单身个人(已婚夫妇联合申报者为23,200美元)。


2024年税收年度的替代性最低税(AMT)豁免金额为85,700美元,AMT开始逐步取消到收入为609,350美元将可能被完全取消(已婚夫妇联合申报者的豁免逐步取消起点为1,218,700美元)。相比之下,2023年的豁免金额为81,300美元,到完全取消的点为578,150美元(已婚夫妇联合申报者为1,156,300美元)。


2024年税收年度的联邦发放的最高的收入补助为7,830美元,适用于有三名或更多符合条件子女的合格纳税人,较2023年的7,430美元有所增加。相关表格列出了其他类别、收入门槛和逐步取消的最高所得税抵免额。


2024年税收年度,合格交通福利的月限额和合格停车福利的月限额增加至315美元,比2023年增加了15美元。


2024年开始的应税年度,员工免税的健康弹性支出账户的供款限额增加至3,200美元。


2024年税收年度,对于拥有HDHP健康保险的参与者,HSA计划的年度免税额是4,150美元,比2023年增加了300美元。对于家庭保险,计划的年度免税额是8,300美元,比2023年增加了550美元。如果保险人是50岁以上,可以追加$1,000美元。


2024年税收年度的国外所得排除额为126,500美元,比2023年的120,000美元有所增加。


2024年去世的报税人遗产的基本排除额为13,610,000美元,比2023年去世的报税人遗产税12,920,000美元增加了690,000美元。


2024年的年度赠与免申报额增加至18,000美元,较2023年的17,000美元有所增加。


2024年税收年度,允许的最大收养子女税额抵免为16,810美元的合格收养费用,比2023年的15,950美元有所增加。


对于许多小企业者,如果公司未设SEP或Simple IRA,那 Traditional IRA将是一个好的选择,2024年度的免税额是$7,000美元,如果50岁及50岁以上者年度的免税额是$8,000美元。


在这里再特别提醒一下我们华人常见的一些申报税务的特别情况:一是FBRA(肥爸条款),二是FTCAT(肥咖条款),三是海外赠与申报。我们将分三次分别予以详细介绍。


一)FBAR(外国银行和金融账户报告)的要求与申报情况

· 什么是FBAR?

FBAR(Foreign Bank and Financial Accounts Report,外国银行和金融账户报告)是美国财政部要求符合条件的美国纳税人通过FinCEN Form 114提交的一份报告,用于披露其在美国以外持有的外国金融账户信息。

· 谁需要申报FBAR?

根据规定,以下条件的个人或实体必须提交FBAR:

1.美国身份:美国公民、美国居民、以及在美国注册的公司、合伙企业或其他法律实体。

2.账户类型:持有外国的银行账户、证券账户、信托账户、经纪账户、或其他金融账户。

3.账户余额要求:任意时点,所有外国账户的总价值超过10,000美元(无论是单个账户还是多个账户的总和)。

· 申报时间和方法

1.申报时间:每年的4月15日为常规截止日期。如果未及时申报,会自动获得延期至10月15日。

2.提交方式:必须通过财政部的BSA电子申报系统在线提交FinCEN Form 114。不能通过纸质方式提交。

· 需要披露的信息

在FBAR中,需要提供以下信息:账户持有人身份(纳税人信息);外国账户的金融机构名称、地址;账户号码或类似标识符;账户的最高余额(以美元为单位);共同账户持有人信息

(如果适用)。

· 不合规的后果

1.民事罚款:

非故意违规:每次违规最高罚款10,000美元。

故意违规:最高罚款可达账户余额的50%或100,000美元,以较高者为准。

2.刑事处罚:

故意隐瞒可能导致最高5年监禁,以及罚款

(一般只要补报,很少会有监禁的情行发生)。

· 与税务申报的关系

FBAR是单独提交的,与个人所得税申报表

(如Form 1040)无直接关系。然而:

如果符合条件,纳税人还需填写Form 8938

(外国金融资产报告)并与税表一起提交。

· 例外情况

以下情况下可能无需提交FBAR:

1.外国账户属于某些免税实体或政府机构。

2.外国账户余额从未超过10,000美元。

3.特定的联合账户或代理账户(需满足IRS的详细规定)


二) FATCA(《海外帳戶稅務合規法案》)的要求與申報情況

什么是FATCA?FATCA(Foreign Account Tax Compliance Act,海外账户纳税合规法案)是美国的一项法律,旨在防止美国纳税人通过隐藏海外金融账户和资产来逃避缴纳美国税款。FATCA要求:

1.个人:符合条件的美国纳税人披露其海外金融资产(通过Form 8938提交)。

2.金融机构:外国金融机构需向美国税务局(IRS)报告其拥有的美国客户的账户信息。

FATCA个人申报要求:Form 8938(外国金融资产报告表)是FATCA的主要申报工具。

谁需要提交Form 8938?

1.美国身份:美国公民、居民(包括绿卡持有者)以及某些特定美国法人。

2.资产范围:海外金融资产,包括银行账户、投资账户、股票、债券、共同基金、信托权益、外国养老金计划等。

3.申报门槛:根据申报人身份和居住地点,门槛金额不同。

申报门槛具体金额(以资产总值计算):

1.居住在美国

•单身或分开报税者:超过50,000美元(年末)或75,000美元(全年任意时间)

•夫妻联合报税者:超过100,000美元(年末)或150,000美元(全年任意时间)

2.居住在海外

•单身或分开报税者:超过200,000美元(年末)或300,000美元(全年任意时间)

•夫妻联合报税者:超过400,000美元(年末)或600,000美元(全年任意时间)

需要披露的信息:在Form 8938中,纳税人需提供以下信息:

1.资产详情:金融资产的类型(账户、股票、基金等),资产的最高价值(以美元为单位)。

2.金融机构或资产来源:持有资产的金融机构名称或资产的发行机构名称。

3.收入情况:资产产生的利息、分红或其他收益。

申报时间和方法:

1.与税表一起提交,Form 8938应与个人所得税申报表(Form 1040)一起提交。

2.截止日期通常为每年的4月15日,如果获得税务延期,最晚为10月15日。

与FBAR的关系:FATCA(Form 8938)与FBAR(FinCEN Form 114)有相似之处,但它们有不同的适用范围。

•相同点:两者均用于报告海外金融账户和资产。

•不同点:FBAR针对账户,门槛固定为10,000美元以上。FATCA(Form 8938)针对更广泛的资产,门槛因申报人身份和居住地而异。

不合规的后果

1.罚款:未提交Form 8938可能被罚款10,000美元,如果持续不提交,罚款最高可达50,000美元。

2.刑事处罚:故意不披露可能面临刑事指控,包括监禁。

3.与IRS的协调:FATCA信息通过外国金融机构提供,IRS可能发现未申报的资产,从而展开审查。

外国金融机构的FATCA义务:FATCA还要求外国金融机构:

1.与IRS签署协议:报告其账户中美国客户的信息。

2.扣缴预提税:对不配合的账户或交易扣缴30%的税款。


三)IRS Form 3520(外国信托、赠与或遗产报告表)的要求与申报情况

什么是Form 3520?Form 3520是美国国税局(IRS)要求符合条件的美国纳税人用来报告以下事项的表格:

1.外国信托的交易活动:创建或资助外国信托,被指定为外国信托的受益人,并收到分配款。

2.外国赠与或遗产:收到外国个人或实体的赠与或遗产,超过一定金额时需申报。

谁需要提交Form 3520?以下情况需要提交Form 3520:

1. 与外国信托有关的交易:

•创建、资助、或所有外国信托。

•接受外国信托分配(无论是现金还是非现金)。

•拥有或是某外国信托的受益人,或者被视为拥有外国信托的资产。

2. 收到外国赠与或遗产:

•外国个人的赠与:单笔或总额超过100,000美元。

•外国公司或外国合伙企业的赠与:单笔或总额超过16,000美元(2023年门槛,具体金额可能随年份调整)。

需要披露的信息:Form 3520要求披露:

1.信托相关信息:

•外国信托的名称、地址和其他基本信息。

•受益人收到的分配金额和形式。

•信托的创建或资助金额。

2.外国赠与或遗产:

•捐赠者(个人或实体)的姓名、地址。

•赠与或遗产的性质(现金、财产等)。

•赠与金额和日期。

申报时间和方法

1.申报时间:Form 3520应与个人所得税申报表(Form 1040)同步提交,截止日期为每年的4月15日,如果获得税务延期(如Form 4868),最晚为10月15日。

2.提交方式:Form 3520与个人所得税申报表分开单独提交,寄送至指定的IRS地址。

不合规的后果:未能按时或准确提交Form 3520可能面临严重的罚款:

1.外国信托交易:罚款为未报告金额的35%。

2.未申报外国赠与:罚款为未报告金额的5%,每月最多累计罚款25%。

3.严重后果:如果IRS发现蓄意隐瞒,可能会引发刑事调查。

例外情况:以下可能无需提交Form 3520:

1.收到的是来自外国公司或信托的合法分红或利息(需通过正常税表申报)。

2.赠与的金额未达到门槛(100,000美元或16,000美元)。

与其他税务申报的关系:Form 3520与其他税务申报表(如Form 8938或FBAR)可能存在重叠,但各有不同:

•Form 3520:专注于外国信托、赠与或遗产。

•Form 8938:覆盖更广泛的外国金融资产。

•FBAR:专注于外国账户余额。


(Sherry's Tax & Accounting Services LLC供稿)

美國合法移民的狀況與展望

作者:魏易民

數據回顧:2024年1月初,美國公民及移民服務局(USCIS)發布了2023上半年的數據摘要。數據顯示2023年1月至6月,USCIS總共批准了545,419份移民申請。其中,依地區來劃分,北美地區和亞洲地區的移民佔比顯著。


中國移民總數為27,522,在原籍國別裡排名第四,在墨西哥、多明尼加、古巴和印度之後,並占到總數的約5%,此數值顯著低於1990移民法案裡規定的7%的各國移民配額。在合法入境的難民方面,同期USCIS批准了18,429份難民申請。在I-140方面,2023下半年,華人移民遞交了基於僱傭關係的移民申請13,165份,僅次於印度籍移民的30,055份。

對於處在移民階段的華人來說,2023年註定是個關鍵且有留下深刻印記的一年。在過去的一年裡,幾乎所有的移民類別在排程方面都展現出令人意外的趨勢。把握好現在的移民節奏,有助於處在準備階段的我們對未來做出更合理的規劃。


跟據每月由美國公民與移民服務局所公佈的綠卡排期時間表,職業移民綠卡排期在經歷了連續2023年末幾個月的緩慢前進後,終於在2024年1月迎來了難得的大前進。從2023年3月到2024年3月,各類職業移民的綠卡排期的變化為:EB-1前進164天,EB-2前進207天,EB-3前進967天,EB-4後退793天,EB-5前進160天。其中,EB-2排期及EB-3排期較往年同期較上年同期成長了64%及632%(另:因彼時其他職業移民無排期,故未列入季後統計)。

最新移民排期 親屬移民各項推進

國務院公布2024年3月移民排期,親屬移民各項都推進;職業移民中國出生第四優先和宗教人士前進六個多月,其餘原地踏步;非中國出生第一優先和第五優先有名額,無需排期,其他各項的進步幅度在一周到六個多月不等。


親屬移民類:
第一優先(公民的成年未婚子女)前進一個多月;

第二優先2-A類(永久居民的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前進四個多月;

第二優先2-B類(永久居民的成年未婚子女)前進一個多月;

第三優先(公民已婚子女)前進五個多月;

第四優先(成年公民的兄弟姊妹)前進兩周多


職業移民類:

中國出生第一優先前進兩周,非中國出生有名額,無需排期;

中國出生第二優先(具高等學位或特殊能力者)原地踏步;非中國出生前進一周多;

中國出生第三優先(一般類)原地踏步;非中國出生前進一周;

中國出生第三優先(非技術勞工)原地踏步,非中國出生前進一周;

中國出生第四優先(特殊人員)前進六個多月;非中國出生前進六個多月;

中國出生第五優先EB-5非區域中心和區域中心原地踏步,非中國出生兩項均有名額,無需排期。

移民局宣佈調高H-1B,I-140加急審理費到$2805

国中文网报道 移民局(USCIS)周三宣布了一项最终规则,将从2024年2月26日起上调加急审理服务费用(Premium Processing Fees)以适应现有的通胀水平。

此次加急审理费上调依据《移民局稳定法》(The USCIS Stabilization Act)所赋予国土安全部的权力。国土安全部将把加急费用上调所带来的收入用于一系列服务,包括:改进裁决程序,减少案件积压,以及其他方式资助移民局的裁决和入籍服务。

​

此次加急审理费用上调具体为:
I-129(非移民劳工申请),H-2B或R-1,由此前的$1500上涨至$1685;
所有其他I-129 (E-1、E-2、E-3、H-1B、H-3、L-1A、L-1B、LZ、O-1、O-2、P -1、P-1S、P-2、P-2S、P-3、P-3S、Q-1、TN-1 和 TN-2)由此前的$2500上涨至$2805。

I-140(外籍劳工移民申请),基于就业 (EB) 的分类 E11、E12、E21(非国家利益豁免)、E31、E32、EW3、E13 和 E21(国家利益豁免),由此前的$2500上涨至$2805。

I-539 (延长/变更非移民身份申请),F-1、F-2、M-1、M-2、J-1、J-2、E-1、E-2、E-3、L-2、H-4 、O-3、P-4 和 R-2,由此前的$1750上涨至$1965。

I-765(就业授权申请),某些类别为 C03A、C03B、C03C 的 F-1 学生,由此前的$1500上涨至$1685。

需要注意的是,费用变更将于2024年2月26日生效。如果移民局收到邮戳日期为2024年2月26日或之后的I-907表格,且申请费用不正确,移民局将拒绝该I-907表格并退还申请费。对于通过商业快递(如UPS、FedEx 和 DHL)寄送的申请,邮寄日期将以收据显示为准。

健康巴士:免费的移动健康服务

面对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犹他大学“健康巴士”(The Wellness Bus)这一深入社区的移动服务项目,尤其是在服务不足的社区中,为居民提供免费、无需保险、无需身份证明的健康筛查与指导服务, 致力于降低慢性疾病发生率,提升社区整体健康。


健康巴士每周穿梭于盐湖谷与周边城市,包括 West Valley、Glendale、Kearns 和 South Salt Lake,并且每月两次前往 Provo 和 Ogden。(编者注:由于服务地点和时间会有所变动,建议搜索关键词UtahWellnessBus,查看其官方网站,或Facebook、X等社交媒体获取最新信息)。


所有在健康巴士上进行的服务都是免费且保密的,内容涵盖:血糖(葡萄糖)检测,血压量测,胆固醇筛查,身体质量指数(BMI)评估等。


车上配备专业的社区健康专员与注册营养师,并由犹他大学医护相关专业的学生参与协助。工作人员将提供营养与饮食咨询服务,包括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的预防与管理等方面的健康建议,并帮助对接相关健康与生活援助服务,包括食物、住房、牙科、基础医疗等。


虽然该项目以18岁以上成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但对于存在糖尿病风险的超重或肥胖儿童,也可能提供相关服务。


参与者无需准备任何文件或物品,只需本人前往或带上亲友一同前往。到达后,填写一张健康信息表(所有问题均为可选)即可。若计划进行空腹血糖或胆固醇检查,建议空腹前往以获取更准确结果,但即便已进食,仍可检测。


此外,健康巴士特别强调语言无障碍服务,拥有来自多元背景的双语员工,支持240多种语言与方言的口译需求,确保每位居民都能安心参与。


健康,从认识自己开始。健康巴士欢迎您走上车厢,也走上更主动、更健康的生活旅程。


为什么犹他州需要健康巴士?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预测,如果不进行有效干预,到2050年,美国每三人中将有一人罹患糖尿病。而健康资源不足的社区尤其面临较高风险,因为他们缺乏持续的筛查、预防与教育资源。


健康巴士正是针对这一问题应运而生,通过将服务“开进”社群,让居民可以免费获取及时的健康信息,增强自我照护与疾病预防的能力。


健康巴士不仅是一辆车,更是一项社会合作的象征。它背后连接着犹他大学医学院、公共健康学院,以及众多本地非营利与社区组织,共同致力于减少健康差距,推动公平医疗。


健康巴士接受公众申请参加各类健康、教育或社群相关活动。由于需求量大,项目将优先考虑服务目标与其“预防糖尿病及慢性病、服务弱势社群”使命相契合的活动。咨询电话:801-587-5257;申请链接:http://wellnessbus.org/


(《东方报》编辑部 编译)


2025年6月16日《东方报》“都市观察”版

http://wellnessbus.org/


Copyright © 2025 Eastern Trends Newspaper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We use cookies to analyze website traffic and optimize your website experience. By accepting our use of cookies, your data will be aggregated with all other user data.

Acce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