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頁
  • 新聞
  • 評論
  • 活動報導
  • 传统文化
  • 文藝
  • 科技
  • 健康
  • 生活
  • 廣告
  • 其他
  • More
    • 主頁
    • 新聞
    • 評論
    • 活動報導
    • 传统文化
    • 文藝
    • 科技
    • 健康
    • 生活
    • 廣告
    • 其他
  • Sign In
  • Create Account

  • My Account
  • Signed in as:

  • filler@godaddy.com


  • My Account
  • Sign out

Signed in as:

filler@godaddy.com

  • 主頁
  • 新聞
  • 評論
  • 活動報導
  • 传统文化
  • 文藝
  • 科技
  • 健康
  • 生活
  • 廣告
  • 其他

Account


  • My Account
  • Sign out


  • Sign In
  • My Account

Eastern Trends Newspaper

Eastern Trends NewspaperEastern Trends NewspaperEastern Trends Newspaper

Your trustED CHINESE local media

Your trustED CHINESE local mediaYour trustED CHINESE local media
查看報紙完整版2024年10月01日

太极五形四式

行天地之正气,养五脏之元神

在太极拳的修炼中,拳不是单纯的招式演练,而是天地人合一的生命功法。近日,越来越多习拳者开始关注太极拳中深藏的“五形四式”修炼体系。所谓“五形”,乃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形;“四式”,则是太极拳中四正方位之动,分别为东、西、南、北,呼应先天八卦之震、兑、离、坎。五形四式结合天地五行与八封方位,达到了内外双修、形神共养之功效。


五形对五脏,动中调养阴阳五气


五行之理自古即是中医与修行的核心理论。五形拳在太极的基础上,分别体现了五行在身体中的运转与转化:


•金形入肺,拳势开合之间,如肃杀之气,锻炼肺气,清理呼吸系统之浊。

•木形入肝,拳路舒展拔高,如树木升发,畅达肝气,疏解郁滞情绪。

•水形入肾,动作含蓄内敛,沉稳如水,滋养肾精,强健腰膝与意志。

•火形入心,拳势鼓荡迅疾,如火上炎,激发心阳,促进血脉畅通。

•土形入脾,中正稳重,动作归于中宫,培补脾气,助消化、利吸收。


当五形拳配合呼吸与意念运行五脏之气,既能疏通经络,又能调和脏腑功能,是动中养生的绝佳方式。


四式定位,顺应天地方位之气


在五形拳的演练中,四个基本方位的转换亦非随意为之,而是深具天地之理。根据先天八卦的理论:


•东为震卦,动始于此,是阳气升腾之门,适合启动肝气;

•南为离卦,属火,为心之方,动中取神,光明上扬;

•西为兑卦,属金,收而归根,有助肺气收敛清肃;

•北为坎卦,属水,内藏潜流,有益养肾固精。


拳者转动于四正方向,即是在四象八方中行气布势,吸纳天地之清气,吐出自身之浊气。每一次转换方向,不仅仅是动作的转折,更是与天地能量的接引与调和。


动静合一,内外俱养


太极五形四式不仅在动中调气,更强调静中养神。练习时,若能心静、意明、呼吸绵长,不仅气血通畅,神清气爽,更能化解现代人常见的焦虑、失眠、肠胃失调、慢性疲劳等病症。


尤其每日于清晨或黄昏,择一安静场所,面东方起势,顺四正方向演练五形拳,不但能调和阴阳五气,还能借助日升月落之时序与方位,纳天地灵气,养真气于无形之中。


天地为炉,身心为丹


五形四式的太极拳,不是简单的招式组合,而是一个以身体为器,以天地为炉的内炼之法。它既承接中华五行阴阳之哲学,又实际对应人体生理之调养需求。拳练至深处,如行云流水,周天流转,五脏和谐,神气内敛,身心舒畅,是现代人养生、修身、延年益寿的宝贵良法。


愿有缘者得遇此法,以拳修德,以形养神,共证天人合一之道。


作者:朱新玲


2025年5月16日《东方报》“健康养生”版

图源:网络

碧雲天綠草地 太極氣運宇宙間 ——記鹽湖城“世界太極日”大型慶祝展示會

【东方报通讯员戴恭珊报道】

每年四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是世界太极日,此项活动起源于1998年密苏里州堪萨斯城在这一天的太极表演和推广活动,后于1999年正式被定为“世界太极日”,并被包括纽约州、加州在内的25个州的州长宣布为州庆祝活动日。哈佛大学校刊于2012年收录了肯定太极活动有益人体健康的文章,次年哈佛医学院推出了研究太极活动的系列讲座。


太极广为人知已有200多年历史。据说宋末张三丰创太极,后成为河南陈家沟的一种地方拳种,清朝时杨露禅习太极于陈家沟并携此艺至京城,后其孙杨澄甫将拳架定型并开馆广授居于京城的各种人士,至此,太极拳获得了第一次国内外的大推广活动,并逐渐演进趋于养生健体型活动。上世界50年代后,“国编太极拳”迅速兴起壮大,与传统太极拳一道,传播至世界各地。


本次盐湖城华人“世界太极日”庆祝活动的发起人兼组织者李涛医生,因见平时各个华人练拳点所习练的门派套路皆有不同,且鲜有交集,便萌发想法借庆祝太极日之机,将各路太极拳爱好者聚集在一起,展示太极拳丰富多彩的拳种,互相观摩,分享古老中华深厚的文化底蕴、养生之道,和实用技法,从而激发更多公众习练太极拳的热情。


李涛医生逐一联系并走访了各个拳点的领头人,立即得到了李文华、王争鸣、王绣、心灵等人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并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了众多朋友、甚至陌生人的慷慨帮助。经过精心规划、准备,和协调,于4月26日,大盐湖城地区及部分犹他郡将近70位华人和非华裔太极爱好者,齐聚 Sandy Amphitheater Park,举行了盐湖城华人首次“世界太极日”庆祝活动。


拳友们展示了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国编太极拳,实用技法,以及太极扇、太极夜行刀、太极剑,和三丰原始太极拳、一水空等多个项目。聚会高潮时,观众还下场和拳友们一同合练了国编二十四式太极拳。


本次活动中,各路爱好者们同观摩、共切磋,深体会、长技艺。太极扇空灵利落宛如清泉揽月、太极刀剑天罡地煞谁与争锋,从上午9:30到11:30,两个小时,民乐悠悠、旗幡飘扬,人与人、人与太极、人与绿草雪山合为一体,其乐融融,“面朝峡谷,春暖花开”。真个是精彩纷呈、意犹未尽、高潮迭起,欲罢不能。许多来宾表示今后要多举办这样的活动。


大家通过展示、观摩、跟练、和切磋,增进相互了解,促进了更多的人对太极拳运动的关注和喜爱。


 (照片摄影:阿凡)

摄影:阿凡

运动与出汗

文/ 遠方

 许多人认为,运动时出汗越多、减脂或锻炼的效果就越好。但实际上,出汗主要是身体调节体温的一种机制,并不能直接反应运动效果。运动的效果,主要还是要看运动的强度、持续时间以及是否达到目标。


首先,我们来看看运动出汗的生理学原理。当人体核心温度升高时,交感神经系统会刺激汗腺分泌汗液,通过汗液蒸发带走热量。


出汗量的多少取决于环境温度、个体差异和运动类型。在炎热潮湿的环境下,即使低强度运动也可能大量出汗。有些人天生汗腺发达,轻微运动就大汗淋漓,而有些人即使高强度训练出汗也很少。耐力型运动(如跑步、骑自行车)通常出汗较多,而力量训练、瑜伽、太极可能出汗较少。


对于运动出汗,人们往往有一个误区,认为出汗越多燃脂的效果就越好。


脂肪燃烧的关键是热量消耗与摄入的平衡,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运动的强度:运动时最佳燃脂心率是(220-年龄)x 60%至70%之间。

2)运动时长: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能使身体进入脂肪代谢阶段。

3)训练的类型:低强度长时间运动能有效地燃烧脂肪,如快走、慢跑。高强度间歇训练能促进后然效应提高基础代谢。力量训练能提高静息代谢率,让身体更容易燃脂。


有些人认为,大量出汗以后体重降低,所以出汗是瘦身的好办法。其实,通过大量出汗而产生的短时间内体重下降,流失的是水分,喝水后体重马上恢复,并没有达到减脂的效果。


还要注意的是,运动时出汗过多会带来脱水的风险。大量出汗会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质流失,可能引起头晕、乏力、抽筋等问题。


因此,运动效果的评估不能用出汗的多少来衡量。可以通过使用心率表进行监测,确保在适合的心率区间运动;还可以观察自己在运动时的耐力和力量是否有所提升;身体的感觉也是评估的好办法,运动后如果精神更好、睡眠改善、体能增强,而不是过度疲劳或虚脱,则表明达到了运动的效果。


我们在运动的时候不要盲目追求流汗,而要关注运动的质量。要注意及时饮水,避免因大量出汗导致虚脱。另外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结合力量训练与有氧运动,提高整体代谢水平。


愿大家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真正获得健康的提升,把健康当成是一种生活的状态。


2025年4月1日《东方报》“健康养生”版

图源:知乎

年长者如何避免肌肉流失?

文/ 遠方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会出现肌肉流失,因而导致体力下降、行动迟缓,甚至增加了摔到和骨折的风险。然而,年长者可以通过科学的锻炼、合理的饮食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有效的减缓、甚至逆转肌肉的流逝,保持活力与健康,使年长者有一个高质量的老年生活。


具体有哪些常见的做法可以延缓年长者肌肉流失呢?


首先是力量训练。力量训练是维持肌肉质量的关键,是防止肌肉流失的最佳方法。适合年长者力量训练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运用自身体重来训练:适当的下蹲、墙上俯卧撑、抬腿等。

2,阻力训练:使用弹力带、小哑铃等进行手臂、腿部和核心肌群的训练。

3,太极拳:太极动作缓慢流畅,既能增强肌力,又能改善平衡感,降低摔倒的风险。

4,水中运动:水中健身操和轻度的游泳都是很好的选择,既减少关节的压力,同时又能增强肌肉的力量。

训练的频率保持在每周3-4次,每次约30分钟。训练时保持稳定的呼吸,避免憋气。根据自身的情况,可逐渐增加强度,避免一次性运动过量。对于有慢性疾病或关节问题的长者,建议咨询医生或专业的教练进行训练。


其次是合理的饮食。很多年长者认为,年纪大了消化能力逐渐下降,因此要少吃甚至不吃含蛋白质的食物。然而,肌肉的生长和修复需要充足的蛋白质的补充,年长者比年轻人更需要关注蛋白质的摄入。一般建议,每公斤体重每天需摄入1.0-1.2克的蛋白质。例如,60公斤的年长者每天需摄入60-72克的蛋白质。对于运动量较大者或肌少症风险的年长者,可适当提高至每公斤1.2-1.5克。


蛋白质的来源可以是动物性蛋白,如鸡鸭牛鱼肉、蛋类、奶制品等。也可以是植物蛋白,如豆腐、豆浆、坚果、燕麦等。还可以使用一些补充剂,如蛋白粉或蛋白饮料。


同时还要注意维生素的补充。维生素D有助于骨骼健康和肌肉功能,缺乏维生素D会导致肌肉无力。建议多晒太阳或适当的补充一些维生素D成品。


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很重要。

睡眠对肌肉的恢复和合成至关重要,每天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建议年长者每天的睡眠时间在7-9小时左右。


长时间久坐会加速肌肉的流失,所以要避免久坐。建议每隔30-60分钟起身活动一下,如散步、伸展或者简单的拉伸运动。


适量的有氧运动既可维持肌肉的耐力,同时也能提高心肺功能。步行、骑车、游泳都是不错的选择。

年长者可以通过力量训练、合理饮食、充足睡眠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地预防肌肉流逝,维持身体的技能,提高生活质量。即便已经出现肌少症,通过科学的干预仍然可以改善。最重要的是坚持,让健康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愿大家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高品质的生活。


2025年3月16日《东方报》“健康养生”版

图源:搜狐

超慢跑 轻松养生的运动方式

文/ 遠方

超慢跑的概念起源于日本,由田中宏博士(Dr.Hiroaki Tanaka) 提出。他是福冈大学体育科学教授,长期研究运动与健康的关系。田中宏博士发现,传统的高强度跑步对许多人来说负担过重,而超慢跑的慢跑方式,不仅可以达到良好的健身效果,还能减少运动损伤。超慢跑能激活有氧代谢,让人在不感到疲劳的情况下持续运动,从而达到锻炼心肺、燃烧脂肪、改善身心健康的效果,这种运动方式适合各年龄段的人群。


超慢跑是一种低强度、有节奏的跑步方式,其特点是速度极慢,步伐小,几乎像在原地跑步。超慢跑的速度建议为每小时4-6公里,相当于用10到15分钟跑完1公里的速度,或是每分钟踏180步的频率。超慢跑的速度,甚至可以慢到被快步走的上班族赶上的速度。


超慢跑采用小步幅,脚尖缓冲着地,避免了普通跑步时,对膝盖和踝关节的冲击,减少运动损伤的风险。


尽管超慢跑的速度较慢,但它仍然能有效提高心率,增强心肺功能,长期坚持可以提升耐力,提高身体代谢水平。


相比于高强度运动,超慢跑能让身体更容易进入有氧燃脂区间,帮助燃烧脂肪,对想要瘦身的人特别友好。


超慢跑作为一种轻松的运动方式,不仅不会给身体带来过多压力,还能帮助舒缓情绪,改善焦虑和抑郁。


超慢跑不需要太大的场地,也不需要昂贵的装备,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适合各种人群长期坚持。

如何正确的进行超慢跑呢?


跑步时上半身放松,直立或稍微前倾;步伐小,脚尖轻柔着地,再过渡到脚掌;膝盖保持弯曲,避免僵硬或锁死;双臂自然摆动,保持身体的平衡。


在时间和环境的选择上,尽量避免高温或寒冷极端天气,避免坡度过大的地方。如果天气不好或时间有限,可以在室内进行,用原地跑的方式,客厅阳台等空间都是很好的选择。边看电视边跑也是一种很不错的方法,可以让运动更加轻松愉快。


超慢跑的时间与频率的选择因人而异。对于初学者来说,建议每次10到15分钟,每周三到四次。待身体慢慢适应后,可增加每次的时长和每周慢跑的频率。


超慢跑不只是身体上的运动,也是一种身心结合的体验。跑步时保持呼吸均匀,心态轻松,把它当作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


超慢跑是一项适合各种年龄及不同类型人群的运动。对于久坐不动的上班族来说,可以减缓疲劳改善体态;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保护关节;对想瘦身的人来说,轻松燃脂降低运动门槛;对于运动初学者来说,超慢跑作为入门级的运动,可以避免过度疲劳或受伤;对于压力大、焦虑的人和失眠者来说,超慢跑能帮助调节情绪,促进睡眠。


超慢跑是一种简单温和且高效的运动方式,适合各类人群长期坚持。它不仅能够帮助减重、增强心肺功能,还能带来愉悦的心情,缓解生活压力。只要每天坚持10-20分钟,你就能感受到身体的变化,养成健康的运动习惯。愿大家通过这项简单的运动达到健身的目的。


 2025年3月1日《东方报》“健康养生”版

細節之中見乾坤 —— 與陳思坦老師的一堂私教課

圖文/ 遠方

一直以來,我除了在課堂上跟隨老師學習太極之外,課餘時間也常常跟隨陳思坦老師的演示視頻練習太極。他的動作舒展渾厚,嚴謹飽滿,剛柔相濟。既有傳統太極的韻味,又兼備競技太極的流暢美感,每一個動作都透露著深厚的功底和優雅的韻律。我尤其喜歡他那種輕靈沉穩、行雲流水的風格。平時練習時,都會仔細觀看他的演示視頻,希望能從中體悟太極的奧妙。


陳思坦被海內外公認為“太極王子”,他是中國第一位世界武術錦標賽男子太極拳冠軍、第一位亞運會男子太極拳冠軍、第一位太極拳國際競賽套路示範者。2019年12月,陳思坦在中國體育報業總社《中華武術》雜誌社舉辦的評選活動中,被評為“中國太極拳最具影響力人物”。對我而言,他一直是我習練太極的偶像。


這次恰好到他所在的城市附近旅遊,心中便生出一個念頭:如果能得到他的親自指點,那該多幸運!但是,這個念頭又很快被理智壓下。因為,他畢竟是一位世界冠軍,怎麼會願意為我這樣一個普通太極愛好者授課?更何況我也不知該如何聯繫他。


然而,機緣巧合之下,經過多番周折,我終於碾轉聯繫上了他,並意外的得到了一個私教課的機會。收到確認消息的那一刻,我興奮的難以置信,這不僅僅是一堂課,更是一次近距離領略頂級太極大師風采的難得機緣。


低調謙和的世界冠軍


初見陳思坦,他並無世界冠軍的架子,反而給人一種沉穩謙和的感覺。他衣著樸實,談吐平和,舉止優雅,目光中透露著練武人特有的沉靜與堅定。與他交談,能感受到他對太極的深厚理解,更能體會到他對太極傳播的責任感。他不僅是一位武術家,還是一位藝術家。他的太極拳裡透著美學氣息,而這種對美的感悟,也體現在他的生活之中。


在交流中,我得知陳思坦老師的祖父曾是福州武術館的副館長,他自幼便隨祖父習練“羅漢拳”,從小就在武術的氛圍中成長。他並不認為自己取得的成績有多麼了不起,反而謙遜的說:“我能有今天的成績,是因為遇到了好的老師和好的環境。”他提到,他非常感激他的教練曾乃梁。曾教練是中國十大武術名教練之一,在他的悉心指導下,陳思坦一步步成為世界冠軍。


然而,在陳思坦老師心中,太極的意義遠不止於競技和金牌。他認為,太極拳不僅是一項運動,更是一種文化和生活方式。練習太極給人帶來的身心健康和快樂,遠比當冠軍、拿金牌更有意義。他強調,太極不僅能強身健體,更能改善人的心態,使人秉持中庸之道,不走極端,遇事淡定豁達樂觀。在他看來,這才是太極拳最美妙之處。


讓我驚訝的是,陳思坦老師不僅太極功夫好,歌也唱得很棒。他曾獲得過歌唱比賽的獎項,甚至還舉辦過演唱會。他的談吐和氣質帶著一股儒雅的藝術氣息,這種美學修養也融入到了他的太極之中。他認為,太極不僅是一門武術,更是一門藝術。要想真正練好太極,不僅要講究勁力和技法,還要追求內在的美感。


細節中見功夫


陳思坦給我上的私教課讓我很感動,他並沒有因為我不是專業人士而隨意授課,而是認真觀看我每一個動作,細緻的調整我的姿勢。


我在授課一開始給陳老師演練42式太極拳時有些緊張,第一個“攬雀尾”沒有轉右腳、側身後直接出了左手左腳攬雀尾,這個細節被陳老師發現了。但他並沒有打斷我,而是等我做完所有動作後才溫和的提醒我:“要先轉右腳,找到重心,再出左腳。”


我的“白鶴亮翅”也有瑕疵,他糾正我右腳離左腳太近,輕輕點撥到:“右腳尖應該點在右腳跟原來的位置,不能靠得太近,否則站不穩。”


即便是我原來認為較為簡單的“提手”,陳老師也耐心細緻的講解:“兩手要有合的動作,用腰帶手,右手指尖不要超過眼睛的高度,兩眼直視前方,與右手指尖在同一個方向。”


在他的指導下,我一次次調整打太極時的動作和姿勢。他幾乎把我每個動作都做了細緻的調整,從站姿、步伐到發力方式,甚至連眼神的方向都不放過。每當我調整好動作後,他都會微笑著說:“這樣就非常好看了。”他的評價讓我意識到,太極不僅僅是內功和技法的展示,更是一種藝術美感的體現。


國編太極與傳統太極相輔相成


在課餘交流中,我向陳思坦老師請教了他對國編太極和傳統太極的看法,他的回答讓我深受啟發。他認為,兩者之間本身並沒有矛盾,因為國編太極正是來源於傳統太極。


他解釋到,傳統太極拳歷史悠久,各個流派各有特色,但也存在沒有統一標準的局限性。而國編太極是在傳統太極的基礎上將其進行規範化和標準化,以便更好地普及推廣,這對太極拳來說是一個新的里程碑。有了統一的動作、統一的標準,並配有掛圖、書籍及視頻,使得更多人能夠系統的學習太極,讓這項運動更容易被大眾接受和喜愛。


陳老師認為,國編太極和傳統太極是相輔相成的,並非對立關係。國編太極的出現,讓更多人能接觸到太極。傳統太極是國編太極的根基,只有理解傳統,才能更好地練習國編套路;而國編太極的推廣,也讓傳統太極走得更遠。


放棄巔峰榮譽,奔赴太極推廣之路


2003年,陳老師在功成名就、榮譽滿滿之時急流勇退,舉家搬遷至美國。他毅然選擇從零開始,只為實現一個更大的夢想,那就是讓太極走向世界。


為了這個夢想,他在美國成立了太極武術中心,在紐約中央公園舉行太極推廣活動,讓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體驗到太極的魅力。他創辦了太極武術大賽,希望通過比賽的形式,吸引更多人關注和學習太極拳。他還曾受邀在紐約時代廣場迎接新年水晶球降落前,帶領他的團隊一起表演太極。


他的努力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不僅讓太極拳在美國本土的影響力不斷擴大,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海外學員加入到太極拳的學習行列之中。他的堅持和奉獻,使得太極文化在世界範圍內逐漸生根發芽。


餘韻悠長的體驗


這堂課雖短,卻讓我對太極有了深刻的感悟。陳老師的指點讓我意識到,練好太極需要耐心細膩的打磨每一個細節;“打太極要做到勢斷勁不斷,勁斷意不斷,意斷神可接”,他的這段話讓我領悟到了打太極時意念的重要性;太極之道,不僅是外在動作的精准,更是內在經歷的修煉與心境的沉澱。


陳老師的經歷讓我深刻感受到,太極不僅是一種武術,更是一種人生哲學。它提倡的是中庸之道,內外合一,順勢而為,剛柔相濟,持之以恆,返璞歸真。懂得運用這些哲理,能讓人活得更加智慧、從容、自在。


這次與陳思坦老師的相遇,我所受益的不僅僅是太極的技術,更重要的是陳老師的為人。他站在榮譽的巔峰,卻從不因自身成就而自傲,待人謙和,總是以開放與尊重的態度與人交流。他內心堅強,無論遇到多少挑戰與困難,都能穩住步伐,勇敢前行。他始終懷抱感恩之心,感謝曾經幫助過他的人,而且樂於回饋社會,以自己的力量影響更多人。他對太極的理解、熱愛和堅持也讓我深受感動。


感謝陳思坦老師的指導,也感謝此次難得的機會,讓我在太極之路上,邁出了更加堅定的一步。  


( 2025年2月16日《东方报》第9版)

中醫談養生

文/ 柳惠善

中醫養生,自古有之,隨著時代變遷,現代人也越來越注重養生。那我們要如何養生呢,養生的注意事項有哪些呢?以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是如何描述古人養生之道。

《黃帝內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知禦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這個理念是一個綜合的養生體系,從飲食、起居、勞作等生活的各個方面入手,強調遵循適度、規律的原則,以實現身體和精神的雙重健康,最終達到長壽的目標。它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人的生活方式應與自然規律相協調,順應自然才能保持健康長壽。


一、食飲有節

中醫講要順應自然,不要違自然,特別強調吃當季、應節的食物,同時也是當地生產的食物。還有飲食要有節制,不能隨心所欲,要講究吃的科學和方法。一是飲食要適量,這是說人們吃東西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要恰到好處,飢渴適中。人體對飲食的消化、吸收、輸布、貯存,主要靠脾胃來完成,若飲食過度,超出了脾胃的正常運作食物量,就會產生許多疾病。二是飲食要有時間觀念,不能飢一頓飽一頓,要規律進食。第三是飲食要注意食物的選擇與搭配,避免食用對身體有害的食物,做到營養均衡。


二、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強調的是順應自然規律,保持生活的節奏和平衡,從而維護身體健康和延長壽命,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作息時間規律:強調按時作息,遵循自然界陰陽消長的規律。白天陽氣主事時勞動,夜間陰氣用事時休息。例如,早晨陽氣始生時起床,夜晚陰氣隆盛時休息。

2、順應四時變化:依不同季節調整作息。春天夜臥早起,夏天夜臥早起,秋天早臥早起,冬天早臥晚起。

3.睡眠調理:確保高品質的睡眠,選擇合適的寢具,如適合高度的床、軟硬適中的床墊和枕頭。睡前應注意調攝精神,避免飽食、吸煙及飲用刺激性飲品,進行柔和的活動如散步或氣功練習,以及足部保健等。


三、不妄作勞

“不妄作勞”旨在指導人們要勞逸有度。如果違反這項原則,如過度勞累(包括心勞、體勞、房勞等),可能會導致身體虛弱、加速衰老等情況;相反,遵循這一原則有助於真氣保存體內,精神內守,如此病邪就不容易侵犯身體,即“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達到養生、少生病、延年益壽的效果。


四、和於術數(養生健體之術)

要掌握養生健體之術,中醫養生術種類繁多,如走路、導引按摩、叩齒漱津、五禽戲、太極拳、氣功等。古人早就意識到生命在於運動,例如華佗指出“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穀氣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終不朽也”,強調適度運動對養生的重要性,透過運動使身體氣血流通,防止疾病產生。


人體有固定的運作規律,假如你的生活習慣和運作規律有了誤差,身體就會自動發出預警。在日常的生活習慣中,有些都隱藏著身體外在的病變,而你認真觀察的話,就可以了解這些隱形的信號正在告知你的健康隱患,這樣就可以做到“防患於未然”。


人應天地而生,有生長壯老已之規,幼時為春,生氣勃發,青年為夏,成長成熟,中年為秋,收穫內斂,老年為冬,修藏生息。具體到一年四季又有不同變化。春夏之際,陽氣生髮釋放,萬物萌芽生長,生命的能量活躍於外;秋冬之時,萬物蕭索肅殺,生命的能量保藏。而四季不僅體現在一年之際,人體也有四季之分,肝對春,應養"生",心對夏,應養"長",肺對秋,應養"收",腎對冬,應養"藏",脾為季節交替,應保"化"。 細則到一天也有四季,晨午暮夜,臟腑經絡有著對應的活躍時段,晝夜顛倒就猶如夏冬不分,一天的活動休憩應符合陽氣的釋放與保藏。無論是一生、一年、一月或一天,無論是五臟或六腑,只有釋放與保藏協調平衡,才能確保生命的能量生生不息。


因此,在人的生命過程中,適應天時去生長與保藏非常重要,養生是一輩子的事情,不管什麼時節,我們都需要學會養生。 (柳惠善 供稿)


( 2024年12月16日《东方报》第10版)

“走”出快乐人生

文/ 李 妍

 直立行走是人类在进化中获得的独特能力,给了我们大脑和身体在行动与思考上的优势,让人类成为地球上主宰性的动物。到了现代社会,许多人从事脑力工作,体力活动量远不够维持健康的体魄。在繁忙的日程中,我们常常需要刻意安排去健身房,甚至希望锻炼这件事也有捷径可以提高效率。其实不用舍近求远,走路就是一种中低强度的燃脂运动,更是有益大脑和心理健康的活动。


首先做一点最基本的关于运动的解释。把一个人时间分为运动和非运动状态:运动状态,人的心率显著提高,简单可以分为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而非运动状态,包括休息、静坐以脑力为主的活动,还有普通日常活动,也称为非运动性活动热量消耗(NEAT)。运动让肌肉和关节系统循环血液和氧气,并排除废物。因为在细胞层面上,这些过程有时间延迟,所以运动的好处可以持续到运动停下来之后。同样,健身过后时间再久一些,身体又会逐渐适应非运动的状态。这就是为什么一般我们看到的建议是一周锻炼三次以上。


走路既可以是运动,也可以泛化为非运动性活动,因为它是灵活的——可以连续走,也可以间歇性的走;心率取决于难度和速度,可以跨比较大范围;形式和环境可以有许多变化。整段时间的走路,心率在最大心率的60-70%,既是有氧运动,也是在燃脂区域(大部分的能量来源于脂肪)。不过走路消耗能量的效率与跑步和其它强度大的运动比还是低的,意味着需要更长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耗能。但是走路是受伤风险很小的活动,也是剧烈运动的预热身,从而避免受伤。日常活动的走路,比如在房子周围行走,做园艺和家务等活动,属于非运动性活动热量消耗(NEAT),直接对抗久坐的状态,更是不可忽视的减肥和健身的幕后英雄。我们要避免的情形则是,整周久坐,周末有空了来场激烈的网球,这样最容易受伤和关节疼痛。即使是一天时间里,整天久坐之后再进行一小时的剧烈运动,也是一样的问题。


走路不仅是对身体的活动,更是对大脑的激发和情绪的提升。


在“走”的状态下,或者身体活动时,大脑中指挥人行动的区域是活跃的,有任何外界变化可以迅速采取行动。走路会改变大脑中与视觉相关的部分的活动,并产生许多积极影响,让人对现实世界中发生的事情的反应变得更快、更有效;虽然研究还在初步阶段,这种更敏锐的信息处理是扩展到听觉的,包括对语言的理解和执行。也许你发现去健身房本身就需要消耗许多意志力;而如果你是不断在走动的,那么采取行动——放下进展已经缓慢的工作或者刷手机,换衣服出门——就会变得容易许多。这个行动同样可以是工作中一个节点,比如需要转换任务,或者开始一个有挑战的项目。


走路作为一种有氧运动,可以提升人的记忆和认知功能。大脑是人体耗氧量最大的器官,占人体总耗氧量的20%以上。有氧运动是对心肺功能的主动激发,提高对大脑的供血,也就是氧气和能量供应。与其它有氧运动相比,比如骑自行车,走路(和跑步)还有特殊的机制加大给大脑的供血——脚有规律的落地产生的压力波,会调节心率和呼吸,从而动态调节大脑的血液循环,使大脑的血流量显著增加。有了这些提升的能量与物质的供应,可以激发海马体中产生新细胞,让海马体增加体积;还会刺激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的产生,增加大脑的可塑性。而海马体是人的记忆存储,每个人对自己的身份的理解依赖于记忆,几乎所有大脑皮层计算机式的功能都依赖于记忆。同时BDNF 分子是我们形成新的神经网络的必要原料。所以走路就可以保护我们的记忆,增加大脑的灵活性,预防老年痴呆。


走路可以提升人的创造力,甚至是创造性解决问题或者工作的一个途径。有研究记录,短暂的走路之后,即使是在面对空白墙壁的跑步机上行走,参与者的创造性输出明显增加。与跑步相比,走路对氧气与能量的消耗并不是太高,我们还有充分的盈余提供给大脑。这样一个身体与大脑兼顾的组合,似乎是走路的一个独特之处,可以让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和任务导向网络同时活跃。默认模式网络一般是在大脑休息时活跃,比如思维游离、自我反思;任务导向网络参与决策和解决特定问题。走路,尤其在大自然中,让人放松从而增强默认模式网络的活动;同时,走路需要定位或者观察环境,过程中自己有目的的思考或者与人探讨,让任务导向网络也变得活跃。这种对大脑大范围的激活,自然有利于创造力的提升。有许多著名人物,比如诗人艾略特、思想家卢梭,都曾记录下他们走路中思考和工作。走路也可以做冥想,练习我们自己对注意力和思维的控制。


走路在临床上也被证实可以有效的减轻焦虑,降低抑郁的风险。基本原理上面已经解释了,走路会引发一系列的变化,包括释放让人感觉良好的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内啡肽。在户外阳光下,维生素D的合成进一步会促进血清素的生成;绿色大自然中步行,特别能让负责压力的神经回路放松下来。有了上面这么多好处,确实是可以“走”出快乐人生。


犹他州的户外景色从来都不会让人失望,希望你不要错过今年绚烂的秋色。


( 2024年9月1日《东方报》第11版)

Jay Dash Photography, from travel.utah.gov

瑜珈是一種生活方式

( 圖文:JOMUNA)

瑜珈不是一兩個小時或兩天的練習,瑜珈是一年四季的生話方式。對許多練習者來說,瑜珈看起來就是招式的姿勢而已,大多數人練習瑜珈的目的也很簡單:因為正流行,因為有人說練完後很舒服,而且有很好的塑身效果,因為有人說瑜珈會讓人靜心,會讓人有安寧感。沒錯,這些都是事實,但這些都只是瑜珈練習的部分,瑜珈的最終目的是:讓人身心安寧,過著簡單、自然而快樂的生話。

瑜珈提供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過慢生話、體會生話、享受生話,瑜珈提倡的就是簡單、健康、快樂的生話方式。對於現實生話中的我們來說,穿環保材質的衣服,吃綠色、乾淨的食物,少開車,有愛心,保護大自然也是瑜珈式健康生活的部分。

瑜珈是古老的智慧,卻適合人類在任何時代的生話,除了講身體的習練、個人的生話方式,還會涉及人的心理、精神以及為人處世等生話哲學。瑜珈認為:一個人的生話方式決定他的生話質量,例如,有時我們會發現這段時間生話、飲食有規律,身心都會有愉悅的感受,而不規律的飲食和生話方式會讓人身心疲憊。

現在大多數人的生話狀態是:無止境奮鬥、抗爭,跟人際關係“奮鬥”,和情緒、疾病“抗爭”。朋友常開玩笑地跟我說:“我現在忙得連呼吸的時間都沒有啊,”剛開始我也只是一笑而過,但之後仔細想想,真的是這樣啊,我們常常會忽視我們最需要的東西,忽略我們正擁有的美好的東西,就如我們常常忽略我們最需要的空氣和最關心我們的家人。

瑜珈最現實的解釋就是“活在當下、感受當下”。20歲時,我們成天擔心未來,擔心自己變老,60歲時,我們又開始回憶從前...很少享受正在經歷的這一刻,我們不知不覺地過著一天。瑜珈原本的意思是連結,是身心合一,但現實生話中,我們的身和心常常分開兩地。瑜珈讓我們學會滿足、學習專注,讓我們的日子過得安寧而踏實,它時時刻刻提醒我們:專注就是力量!

學會有知覺地過每天,有知覺地生話,感覺當下我們正在經歷的春、夏、秋、冬,白天、黑夜,每分、每秒。

身體就是個小宇宙,我們的身體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各種微妙的變化,大自然的萬事萬物也同樣在每一個瞬間發生著轉變。身體和大自然到底有著什麼樣的千絲萬縷的情愫,只要我們細心觀察,就能發現它們之間的美麗契合。

我們能感受到大自然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氣候對身體的影響:春天乾、夏天熱、秋天涼、冬天磚。隨之而來的是四季氣候的轉變,我們的心理、精神產生相應微妙的變化,當身處大自然中時,身心會有愉悅、輕鬆的感受,而遠離大自然時,我們很容易身心局促、緊張。因此,當感覺到身心疲憊時,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遠離城市,到風景優美的大自然中盡情呼吸、放鬆。人們依賴大自然生存,而人自身的小環境則賦予大自然更豐富的內涵。

這樣的描述一直是我非常喜歡的:我們的身體就像個小宇宙,呼吸是風、骨骼是山巒、血液是河流,而身體內的精力就像宇宙中的能量,所以,讓身體和諧,小宇宙便能運行自如,讓大自然和諧,大宇宙也能為我們的小宇宙提供更多的自性能量,讓我們能依照自己的需要消除身心的緊張與壓力。中國的古人認為:智者懂得無人相應之道,並能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從而得享天年。


(摘自 2024年8月1日《东方报》第12版)

我所知道的陳氏太極拳

(文 / 王爭鳴)

“太極拳”現在已是家喻戶曉,但提起“陳氏太極拳”卻知道的人不多。我有幸數十年前接觸“陳氏太極拳”,便與它結下了不解之緣。

上個世紀80年代,大學實習時,帶我的實習孫老師引領我走上了練習和認知的識太極拳人生道路。這一路走來就是40多年。其實在大學學習理論課期間,我們的體育課就有太極拳,是國家體委統一訂編的“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那時這套拳在全國各大院校普及教授,目的是提升年輕人的體能,那時還不是全民運動。

孫老師教我的太極拳是“陳氏太極拳”,又稱“陳家太極拳”。它和“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風格上迥然不同。它大開大合,柔化剛發,躥蹦跳躍,忽快忽慢,很適合年輕人的脾性。從此,我開始一邊練習“陳氏太極拳”,一邊搜尋有關資料,想一窺其全貌。但這方面的出版品很少,直到90年代市面上有關各家太極拳的書籍和研究、挖掘整理的資料,才如雨後春筍般大量面世。太極拳的起源、發展、現狀、分支等脈絡逐漸清晰起來,也有了比較統一的說法。

太極拳起源於清朝中期的河南省溫縣陳家溝村。由陳王廷創建,當時稱為陳家拳,是北方地區長拳的一種。最重要的依據之一是其詩句:“忙時種田,閒時造拳”。當時陳家拳有十套拳法。與其他北方長拳最主要的不同之處在於,強調螺旋運動和增加了柔化的功能。

當時所有的拳法都以技擊防身為第一要素,陳家拳也不例外。所以它保留很多技擊的功能和躥蹦跳躍的動作。到清朝的晚期,不知從何時​​起,陳家拳改為“太極拳”,陳王廷的後人陳鑫的拳著是最重要的證據之一。當時,因為陳氏家族中的一些人,以拳為生,如外出做武官、鏢行的鏢師,或大戶人家或軍閥的保鏢等,以致陳氏太極拳在當地小有幾分名聲。

在河南省的北邊的鄰省,河北省永年縣有一青年楊露禪,慕名到陳家溝學拳。因陳家有嚴格授拳要求,只傳陳氏家族的男性,不傳女性,不傳外姓,楊露禪就以僕人傭工的身份進入陳家,偷學偷練。當時陳家溝著名的陳氏太極拳師陳長興發現了他,因被其執著的學拳精神所感動,遂破除了祖制,收他為徒,並傾囊相授。

十年後,楊露禪學成出山,在北京傳拳,與人較技未曾一敗,被稱為“楊無敵”。楊露禪是傳播太極拳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是使太極拳走出陳家溝面向外界的第一人。楊露禪為適應王公貴族學習太極拳的需求,對太極拳進行了第一次改革,擯棄一些跳躍、發剛勁的動作,使之增加了更多的保健作用。從此,這種新型的太極拳被冠以“楊氏太極拳”。民國時,楊露禪的嫡孫楊澄甫將其定為“一百零八勢楊氏太極拳”,傳授推廣至全國,乃至海外。

楊露禪的學生滿族人吳鑑泉又進一步改革了楊氏拳,去除了全部的跳躍和發勁動作,使之成為一種全柔的拳種,稱之為“吳氏太極拳”。

在楊露禪的老家河北省永年縣,他的外戚武禹襄,受楊露禪的影響,也要去陳家溝向陳長興學拳。但在路經趙堡鎮時得知,陳長興已老邁,不再收徒授拳,且趙堡鎮也有一種從陳家溝傳出來的小架式太極拳,遂駐足趙堡鎮向陳青萍學習這種後世稱為趙堡架的太極拳。數年後,返回故裡,在練習和教學中不斷改進,遂形成了一套小架式以轉環動作為特點的“武氏太極拳”。

“武氏太極拳”的傳人赫為真在民國時,因受當時河北派行意拳大師孫祿堂的接濟,遂將武氏太極拳授之以為報答。後在孫祿堂的改編後,加入一些形意拳動作,形成了一種以進退連環步為特點的太極拳,稱之為“孫氏太極拳”。

因為楊氏,吳氏,武氏,孫氏太極拳的出現,以示區別,遂將陳家的太極拳喚作“陳家太極拳”或“陳氏太極拳”。

上個世紀50年代,中國國家體委邀集了當時多名楊氏和吳氏太極拳的名家,編纂了一套簡易的太極拳,只有二十四個動作,完全以健身為目的,在全國推廣,就是現在在全世界最普及的“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

除此之外,有些人從自身的體會和需求出發,改編了原來學習的太極拳,冠以新的名稱,如“和氏太極拳”、“武當太極拳”,等等。


(摘自 2024年8月1日《东方报》第6版)

也談太極操

(文 / 亦嫻 圖 / 網絡)

我練太極操已經十幾年了。這套操的全名是《青少年太極操》,它產生的背景是: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會”,為推動全民健身運動,國家體育總局、中央電視台聯手組織,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楊式太極拳傳承人,中國武術八段,北京永年太極拳社社長、楊式太極拳第五代傳承人崔仲三大師領銜,國家體操專家孫玉坤協辦,經過多次商討推敲,反復到群眾中試煉修正,終於在奧運前夕定稿創建。2007年11月,“好運北京”世界武術錦標賽在北京舉行,崔老師應邀擔任解說員,同時,他創編的太極操也在開幕式上進行了表演。同月中央電視台體育頻道《運動空間》播出,並定名為《青少年太極操》。由太極拳冠軍邱惠芳示範。節目一播出,不僅受到大專院校、各高初中學生的歡迎,也受到社會上不同年齡層的歡迎。尤其是各行政部門、文化團體、科學研究單位,甚至外國駐華領事機構的歡迎,掀起了練太極操的大眾健身熱潮。我就是從那時開始學習《青少年太極操》的。


太極拳是國之瑰寶,太極之美,動靜之間,陰陽互生,虛實相映,似天地之妙,盡顯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它的內功,非一日一時一蹴而就。所以就造成了像我這樣的敬而畏之、敬而遠之的人群。幾次想學太極拳,都因為種種原因告失。太極操的創編,是太極論與現代體操的有機融合,在動作形態上講究柔美,圓潤,舒展,中正。在功能上著力塑造人體美。太極操共八節,全長6分30秒。


第一節,“調息運動”。調息運動傳承了中國養生健身方法中的啟示,透過對呼吸進行調解,結合簡單而放鬆的運作,使身體和內心都進入到一個純潔、靜謐的里外環境之中。完成動作的時候,身體所有肌肉要鬆弛,脊椎直立放鬆,意念集中,心無雜念,呼吸自如,中正大方。調息運動乃至全套太極操的主題基調。所謂養生在動,養心在靜。靜是中國古代養生思想中必修的境界。在太極操的創編理念中,第一節就是要把情緒收回來,穩定住。使人能入靜。靜,才能自知,靜,才能調息,使呼吸順暢自由,使空氣連綿而入,連綿而出。提高呼吸的品質。


第二節“暖身運動”。暖身運動的運動目的,是讓身體各系統進行必要的準備,以防止傷害事故。同時也兼顧訓練身體的柔軟度和協調性。做完這節操,你會感覺到全身血液循環加速,身體逐漸熱了起來,身心完全進入到做太極操的狀態之中。循序漸進,是進行所有級別體育運動時都要遵循的基本原則。暖身運動的動作設計強調一個“展”字。也就是運動幅度大,起伏有至,大開大合。給人一種舒展大方的感覺。


第三節“胸部運動”。胸部運動其編排目的是要塑造女性的胸部結實豐滿。男性透過這節練習,可以發達胸部肌肉,使胸背肌充分得到鍛煉,以達到男性整體美的效果。在做胸部運動的時候,強調一個“意念”。也就是完成每個動作的時候,要用意念來控制動作。要有意識地運用“內在力量”來鍛鍊胸部。以達到塑造胸部形態美的效果。所以每個動作必須充分做到位。


第四節“腰部運動”。這節操具備很強的觀賞性,一個“柔”字,貫穿整節操。透過設計亦動亦靜,連綿不絕。既有太極拳的沉穩,又具有舞蹈的靈動。


第五節“腹部運動”,這節操充分利用了上肢與下肢不同方位的抗阻力動作。透過不同體位的吸腿,抬腿收腹,以達到消耗腹部脂肪的目的。在鍛鍊腹部的同時,腰部和背部也得到了充分的鍛鍊。


第六節“腿部運動”。太極操的腿部運動,是動與靜的結合。集中包含了拉長腿部韌帶的練習,半腳掌支撐練習,大弓箭步靜立練習,控腿練習等。其目的在於消耗腿部多餘脂肪,塑造出勻稱而有彈性的美腿。“長”是這一節操的要點,即拉長腿部肌肉的線條和韌帶。


第七節“全身運動”。全身運動的編排,強調訓練的組織性,對改善身體各部位機能,提升身體的柔軟度、協調性,以及培養藝術表現能力,都有明顯的效果。同時整個練習過程,會帶給你美麗的享受。


第八節“恢復運動”。恢復運動要使全身的肌肉張力以及心血管系統逐漸恢復到練習前的狀態。慢,是這節操的要點。指的是大氣,動作幅度大,緩慢而鬆弛。在完成動作的時候,要有意識的配合呼吸。身體所有肌肉放鬆,心情也慢慢地平靜下來。整套操做完,應該有全身被按摩過的感覺,同時心情也十分愉悅的。


其實每項運動,都有其特色。只要取向正確,刻苦訓練,都能達到爐火純青、出神入化之效果。由於我等非專業人士,而且年紀大了,以鍛鍊身體為要,我認為《青少年太極操》入門簡單,就八節課,既有太極韻味,又展示出舞蹈之美,很適合早晚鍛煉。我退休前是中專教師,今年76歲,當了廿多年的“義務教練”。“回春健身66式”、“38式”,五禽戲,八段錦,第八、九套廣播體操,諸多頂目都練過,綜合來看,還是《青少年太極操》生命力強。


我認為這套操是楊式太極拳權威崔仲三先生為推動太極拳,吸引更多的太極拳愛好者辦的一個“學前班”。其實都屬於一個學校,一個校長。只不過《青少年太極操》是太極拳大學裡剛入學的小學生。是擴大推動太極拳運動的首選對象。從國內初到鹽湖城,看到華人朋友的活動如火如荼,非常感動。談個人經驗和看法,恭請有識之士斧正。

國編太極拳是拳還是操

( 太極養生供稿)

有人說國編太極拳是太極操、太極舞,這句話錯,也不錯。


大家知道,傳統太極拳的功能是技術打擊,是用內力內功打擊對方的小架拳術;後來出現了楊氏大架太極拳,拳架舒展大開大合,此時太極拳主要功能由小架的技巧轉為偏重健身養生;國編太極拳套路大部分出自傳統楊氏大架太極拳。


國編太極到底是拳還是操?這個問題在太極界一直爭論不休,太極拳與操的區別主要是看行拳中是否用了內力、內勁,是否有內功的存在。為了讓一般民眾盡快學到太極拳的套路,國編太極拳的老師對初學者一般很少講太極拳的內勁,在學生學會基本套路並且跟隨習練一段時間後,有許多人自己就會悟出部分行拳中的內勁,這時老師或高手拳友稍加指點,就會慢慢的學會運用內勁行拳。


為什麼一直有人說國編太極拳是太極操呢?那是因為的確有人練的就是太極操。學國編太極拳不像學傳統太極拳那樣:入門難、有師承、有要求;國編太極本身就是一項被推廣普及的運動,任何年齡段的人以及有無練拳根骨的人都可學可練。有的人打拳就是為了活動一下身體,使身體不那麼僵硬;有的人喜歡拳術中優美的套路,練拳時只注重外在的動作,不去研究內在的功力;這兩類練拳人打得拳應該屬於太極操或太極舞;還有第三類練拳者,這類人雖然初始習拳時不懂內勁,但他們會千方百計的尋師問教,且目標明確,不僅要學到拳的外形還要習得太極的內在及神韻,是真正練國編太極拳的人,也是國編太極隊伍裡的中堅力量。


總而言之,練國編太極,是打拳、是做操還是練舞,皆因人而異。國編太極本身是太極拳術無疑,只是有人把它練成了太極操或太極舞。


筆者在學過國編太極之後,又系統地學習了傳統楊氏太極拳,通過對傳統楊氏太極拳理的研學,本人悟到了國編太極中的松、穩、慢、勻與內氣的關係,解決了在練國編太極時的許多疑點和問題;不僅在行拳中,在理論上也確定了國編太極拳並非只是一個花架子,而是有著內功,內勁甚至於內氣這些內家拳所具有的功能。筆者在教拳時,面對基礎水平參差不齊的學員,為了照顧到每個人,講拳時不僅教套路拳架,還插入了有關內力、內勁的拳理知識,效果很好;有著太極拳基礎和天賦的學員,一經明白打拳中的發力點和力量節節貫穿的原理,在行拳時很快就能做 到以意導氣、以氣運身、鬆靜自然,學習數月就已經能帶領同學練拳,幫助指導學員。


那些認為國編太極拳是太極操和太極舞的人,要么是沒有真正了解過國編太極拳,要么本身就是太極操太極舞的習練者,並沒有深入研習國編太極,國內真正的太極大師從未在任何場所貶低過國編太極拳;國編太極頭上這頂太極操的帽子該摘了。


(全文见 2024年6月16日《东方报》P7)

頌缽聲音浴,帶你找到生命的韻律

什麼是音樂治療和頌缽聲音浴

音樂治療,是以多種音樂作為媒介,以實證科學為基礎對個體進行的臨床幹預,可以有效達到促進整體健康、降低焦慮、緩解疼痛、釋放情緒、增強記憶、改善溝通、促進身體康復等效果。近年來所流行的頌缽音療是一個“新時代”的音療概念,也被稱之為“聲音浴”,讓參與者沐浴在頌缽、鼓、鑼等樂器所產生的聲波當中,快速讓大腦放鬆下來,也可以依照治療師不同的受訓背景,與瑜珈、冥想等其他形式結合。


頌缽聲音浴的原理與好處

洛杉磯水晶音療的聯合創始人塞思·米斯特卡(Seth Misterka) 說道,“頌缽療癒的總體目的是透過聲音的頻率和振動,消除參與者能量場中的不和諧,打通身體當中被阻塞的能量,從而有效改善身體健康,創造一種身心和諧狀態,讓身體的能量得以順暢地流動。對於那些平常很難放鬆、或無法進入冥想狀態、長期緊張焦慮的人來說,頌缽音療可以協助他們更快地進入放鬆狀態。”


頌缽聲音浴如何進行

頌缽音療通常可以在冥想教室、瑜珈館、大自然等安靜舒適的場所進行,對於時間長度並沒有嚴格的規定,參與者需要衣著寬鬆,可以坐著或躺著,選擇自己舒服的姿勢即可。如果怕冷的話,可以蓋一條毯子,保持身體的舒適狀態。如果躺在地上感覺到硬,可以躺在瑜珈墊上,甚至可以在膝蓋和後腰的部位放一些枕頭作為支撐,確保身體的舒適是非常重要的。總的來說,這是一種獨特的身體與思想和心靈進行連結的獨特療癒體驗。

參考資料來源:美國音樂治療協會、VeryWellMind心理治療機構、Cleveland診所。

(作者:邢舟遊)

走下神壇的太極拳

—— 國編太極拳

根據傳說,太極拳起源於六百年前蒙古人執政的元朝末年,當時蒙古人和當地漢人經常發生械鬥,漢人不敵粗獷壯碩的蒙古壯漢,為此,武當山道士張三豐創編了這套以虛化實,以柔克剛,以弱勝強技術打擊的太極內家拳術。


一百多年前,太極拳已形成許多流派,其中有眾所周知的陳氏太極拳、楊氏太極拳、孫氏太極拳、武氏和吳氏太極拳。這些傳統太極拳流派注重傳承,非門內弟子不傳授;注重功夫,弟子入門後先要練很長時間的基本功才可學習拳藝;因此這些傳統太極拳只能在少數人中習練,對於普通人而言,太極拳是一項高不可攀的技藝,陰陽八卦的太極理論,更是讓太極拳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上世紀50年代,中國國家體委為促進全民健身運動,委託太極拳專家編排為大眾所能接受的簡化太極拳,他們借用了傳統楊氏太極拳中的24個招式,改編成了《24式簡化太極拳》,因是國家編的統一標準套路的拳術,所以簡稱國編或國標太極拳,也有人稱之為國套太極拳。之後又陸續推出了借用各大流派太極拳招式編排的42式、48式、88式等國編太極拳。國編太極拳一問世,就深受廣大群眾喜愛,它的套路簡單拳架漂亮;尤其是後來又推出了輕靈飄逸的太極劍、開和大氣的太極刀以及剛柔相濟的太極扇,更是讓越來越多的人熱愛國編太極。


今天,在中國的每一座城市和鄉鎮都有眾多的太極拳習練者,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練的都是國編太極,太極拳的功能也由以技擊為主變為純養生的運動,百年前人們所仰視的太極拳已走下神壇,成為一般民眾健身養生的一項最普及的拳術運動。


(太極養生供稿)

晚上睡眠不好?白天曬曬太陽

(作者 李妍)

在現代忙碌的生活節奏中,優質的睡眠已成為許多人渴望但難以擁有的奢侈品。我們嘗試了許多方法來改善睡眠,例如使用高科技的睡眠追蹤器,嘗試各種放鬆技巧,甚至服用幫助睡眠的藥物。然而,我們往往忽略了一個最為基礎且有效的自然方法——充足的日照。


光照是影響生理時鐘最主要的因素。許多生理功能以24小時為週期,並在一天中的特定時間發生。這些生物節律稱為晝夜節律,由一個內源性的時鐘系統控制。主時鐘,位於大腦前丘腦的視交叉上核中,透過神經元傳遞信息給控制許多生理和行為方面的其它大腦區域和外周器官,比如由松果體分泌褪黑素來控制睡眠。其它重要功能還包括心血管活動、內分泌系統、飲食行為和能量代謝。視交叉上核對外部信號最主要的反應,則是環境光照的明暗循環,而太陽的升起落下就是這樣一個自然的節拍器。白天視神經感知到大量的自然光,晚上幾乎沒有,這個對比強度也是這個晝夜節拍器的信號強度,控制著松果體晚上分泌褪黑素,我們就有了睡意。太陽光是彩虹色的一個頻譜,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藍光,紅光和黃光的影響比較小。


許多原因讓我們的晝夜規律變弱。在這個工業電子時代,我們擁有幾乎可以無限供應的光源和信息,因此睡眠受到巨大干擾。白天大部分人在室內工作學習,但是室內的光強,即使是亮度最高的超市商場,也比陰天的室外低一個數量級;夜晚卻不斷接收著各種燈光和電子屏幕的光信號。除了外在的光訊號,大腦可以方便地接收到各種訊息,不論是未完成的工作,還是世界某個地方正在發生的事情,從大腦內部讓我們保持活躍,影響身體調節到睡眠狀態。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生理時鐘訊號變弱,對外界的反應和內部分泌激素(如褪黑素)的能力減弱,也會讓睡眠更加脆弱。


如何改善睡眠?明白了光照是最強大的節拍信號這個基本原理,只需要記住加強這個信號——白天多光照,晚上少藍光。只要有機會,白天到室外活動一會兒曬曬太陽。重要的是,白天有了足夠量的光照,就會減少晚間光照的影響。例如每天有半小時到一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就已經基本滿足需要了。有許多機會可以多接收一些陽光,例如吃飯時坐在靠窗的位置,甚至是選擇外面的餐桌。記得基本原理,自然就可以從細節處改變一些生活習慣。不過,陽光中的紫外線是傷害皮膚和眼睛的,所以依然要做好防曬。實在太忙,或天氣不允許,人工的光療燈放在辦公桌上,也是有用的。此外,晚上盡量避免藍光的照射。例如晚上家裡用黃光燈,或是把屋頂的大燈關掉,只照亮自己工作的一小片區域;電腦和其它電子產品,可以盡量減少使用,如果不能,用過濾藍光的濾膜或者眼鏡也是有用的。


在春光明媚的日子裡,讓我們都來享受陽光帶來的一整天的美好!

簡說八卦掌

林阳专栏

今年的央視春晚和本地的猶他州華人春晚上,都有八卦掌登場。同稱八卦掌,這兩種的性質和風格完全不同。


央視的節目是把八卦掌特點的動作編入,由舞蹈演員演繹為賞心悅目的「舞劇」。猶他華人春晚上的則是平日練功的提煉再現,看似簡單的動作,非舞者可以輕易學到,展現的是正宗傳統武術風采!

與太極拳相比,八卦掌在民間的認知度還很低。這次猶他華人春晚表演結束以後,聽隊員說,不只一位朋友向他祝賀:你們的「太極拳」表演真棒!為了幫助大家了解,這一期我介紹一下八卦掌和尹氏八卦掌的一個側面。


「渾圓一氣走天涯,八卦神功是我家」。清朝鹹豐年間,一代宗師董海川橫空出世,在京城傳授八卦掌。由於他武藝高強,名聲大振,授徒數千人。其大徒弟尹福,深得八卦掌精髓,曾任清廷皇宮武術教頭。尹氏八卦掌以牛舌掌為掌形,冷彈脆快硬為特色。電影《一代宗師》中宮羽田的原型,也是尹福的高徒之一。


猶他州尹氏八卦掌團隊學員李濤先生,參加春晚報名時所寫的上面這段說明文,很好地總結概括了尹氏八卦掌的來由和特徵。


在上一期專欄中(編按:1月16日東方報第7版)我曾提到,中國的武術在清朝達到一個高峰。三大內家拳以形意拳→太極拳→八卦掌的順序相繼誕生。我師父說:作為最後出現的八卦掌,綜合了形意拳和太極拳的特點,有集大成的意義。還有人說:八卦掌是最難練的拳種。


董海川授徒因人而異,沒有固定的模式。因此造成了後來出現許多流派的現象。這其中尹福是最早拜師董海川的大徒弟,所以尹派八卦掌在眾多八卦掌中佔有重要的位置。董海川曾在肅親王府任職,而尹福的職位則更高一籌,是皇宮裡的武術教頭。因此尹氏八卦掌也被稱為「帝王拳」或宮廷武術。
介紹尹福進紫禁城任職的,正是我師爺王敷先生的外祖父,禦醫駱興元。可見我們這一傳承與尹氏家族的特殊關係。


八卦掌可以一人練,兩人練,也可多練。以前我們表演時是兩人,這次是老少八人齊上陣,以剛柔並進之勁力展現了中華武術的陽剛之氣!若場地容許,還可請多人加入走圈體驗,活躍氣氛。這種多變性,包容性,是八卦掌的另一個特性!


相信八卦掌的魅力會被更多人認知與迷戀!猶他本地朋友要了解學習八卦掌的,歡迎聯絡!


 【作者林陽(yishuikong.com),尹氏八卦掌第五代傳人,一水空 呼吸理念創辦人,AACA(亞洲文化藝術協會)副會長】 

2024年華人春晚上的八卦掌表演 

間歇性斷食法

間歇性斷食法有很多,16-8是其中的一種。它是指:每天在8小時內進食所有的食物,其餘16個小時禁食,不吃任何有能量的食物,可以喝水。


此斷食法是近10多年來,人們認為相對容易堅持的一個禁食方法,因為它的可操作性較強。與大多數節食方法不同,在使用間歇性斷食法期間,食用適量的脂肪、糖及碳水化合物不會對它的效果產生太多的影響。


它的原理是:人類消耗能量會優先消耗醣類,但空腹時間較長後,就會開始消耗脂肪。因此,這個方法的關鍵是空腹16小時。如果你餓了就補充糖分,那麼人體就永遠不會消去脂肪。


具體的操作方法是:通常禁食的16小時從睡前的幾個小時開始,包括睡眠的時間,再加上起床以後的幾個小時。這樣做的原因是,禁食的16小時中,包括了7-8小時的睡眠,因而減少了禁食的難度。例如:上午9:00吃早餐,下午5:00之前結束晚飯,中間如果需要,可以適當吃一些水果或小點心,第二天早上9:00再吃早餐。或者,早上10:00吃早餐,下午6:00之前吃完晚飯,之後禁食,第二天早上10:00再開始下一個循環,以此類推。有的朋友會問,早上起床後不吃東西會很難受怎麼辦? 專家建議,喝一些黑咖啡外加幾粒堅果,但是,一定要適量。


一些科學家認為,經常性斷食可以讓身體進行寶貴的「清理工作」。飯後,你會從碳水化合物食物中吸收葡萄糖作為能量,身體可以立刻使用該能量,或者將其儲存起來,稍後再用。在空腹的狀態下,特別是在最後進食10-12小時後,體內的葡萄糖已基本耗盡。這時,肝臟開始把儲存的脂肪分解成酮類的脂肪酸,當作「燃料」,這個過程被稱為「代謝轉換」,這就是禁食能減肥的原因。禁食能啟動體內一些化學物質和過程,健康的益處遠遠超越了減肥本身。此外,禁食還可以促進腸道有益細菌的生長,而腸道有益細菌在許多方面對健康都有好處,但是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時候吃得過飽,以至於無法享受這種好處。許多人都是一日三餐外加零食,這意味著我們處於一種「持續進食狀態」中,結果導致身體不斷處理新食物,而不是動用脂肪儲備來將脂肪消耗掉。許多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胰島素阻抗、糖尿病等,其實都是能量管理不善的表現。那種隨時隨地進食的方式,意味著你無法正確儲備、釋放和利用身體的「燃料」。


間歇性斷食法也有它的一些不利因素,例如飢餓感就是其中之一。但是,一般來說堅持一週後會逐漸消失。


總而言之,沒有任何一種方法是十全十美的。間歇性斷食法對許多人來說相對安全,但並非適合每一個人。對於處於妊娠或哺乳期的人、或患有腎結石、胃病、糖尿病或其他醫學問題的人,請在開始使用間歇性斷食法之前諮詢有關醫療人士。


Copyright © 2025 Eastern Trends Newspaper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We use cookies to analyze website traffic and optimize your website experience. By accepting our use of cookies, your data will be aggregated with all other user data.

Accept